育儿博主之子因抑郁症身亡,精神世界崩塌后的父亲和妈妈粉有何风险?

关于他们以往的经历和名声在网上已有大量信息,在此不再赘叙。

3月18日晚上,广州日报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披露了更多细节。虽然报道中未明确注明,但基本证实了网络上的猜想:20岁的张一得因罹患抑郁症,自杀去世。

(广州日报的报道:就读于名校的儿子离世,知名育儿博主回应争议

网友作出“抑郁症”这个猜测并不难,但很多人无法理解张一得罹患抑郁症的原因。有一个如此注重陪伴、包容、尊重和关爱的父亲,有粉丝们的关怀和帮助,又考上了美国名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他怎么会得抑郁症?

于是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父亲张岳,认为是他把儿子当做炫耀的工具,是沉重和扭曲的父爱把孩子压垮,最终令张一得精神崩溃。

张一得毕业典礼那天,张岳前往苏州

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攻击这位父亲,甚至没有资格去批评他。从客观上说,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父母借鉴,本文后面会讲到。

可是,同样是从客观上说,从上述广州日报披露的细节来看,张岳在教育、陪伴孩子时传递的一些理念,很可能走极端了,在无意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在前天的文章里,我们结合当时的一些公开信息,还有我们长期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对张一得罹患抑郁症的原因作出一些猜想。

(回看:科学育儿博主之子疑因“微笑型抑郁症”自杀离世,我们追求的“科学育儿”还科学吗? )

从现在广州日报披露的信息来看,我们当时的猜测并不能说完全是对的。但其中非常关键的3个方面似乎真的不幸言中:

从张一得的表现来看,他罹患的抑郁症是大众俗称的“微笑型抑郁症”;

张一得对父亲充满爱和感激,但随着他长大,其实父亲未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给其所需要的积极引导;

张一得,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中时,好友的离世对张一得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比我们早前猜想的打击程度还要大。而且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好友离世会对其造成如此大的伤害?为何没有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首先,再次强调,我们尝试分析张一得罹患抑郁症的原因,绝不是指责其父亲,更不是攻击。张岳对儿子的教育确实是出于爱,是非常深沉的爱。

他没有部分网友所说的什么故意“控制”“利用”“把儿子当做工具”“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这些目的。这种解读,从善意的角度来说,是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恶意的角度来说,是站在道德高度上攻击张岳老师,有“道德婊”之嫌疑。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凭着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为孩子提供了他认为是最好的、最有利于孩子的教育。这种初心是值得认可的。

只不过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尤其是我们接诊了那么多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之后,在发现了这些病症背后的心理根源之后,我们认为张岳的一些教育理念有较大偏差,甚至走了极端。

他一心一意地以为有些东西是好的,毫无保留地给了孩子;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其实有很大的隐患。而我们指出这个隐患,只是希望大家看清悲剧背后的真相,避免在无意中、无知中犯下同样的失误。

首先,从报道来看,张一得罹患抑郁症的时间也不短了,而且他最亲近的人其实对此知情,比如父亲、好友。但张岳从来没有对外透露过这个信息。

这有可能是因为病耻感,也有可能怕说出来以后,父亲的事业、儿子的学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儿子会遭受更多现实的挫折和心理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不公开未必一定是错的。

但不公开也有压力,张一得还要继续带着“完美的人设”生活,对外强颜欢笑,继续到美国追求学业梦想。这不但可能错过了治疗时机,也会加快抑郁症的发展,并加深他对人生的怀疑:活得那么痛苦,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报道中未提及张一得是否接受过规范的、专业的抗抑郁治疗,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但很明显,张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他可能并未意识到,孩子罹患抑郁症与其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联。

现行主流的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明确,有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紊乱、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总之说不清道不明。大部分精神科医生认为主要与生物学层面的因素有关,治疗手段也以药物为主。

但我们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实践发现,抑郁症的主要根源其实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当在深度催眠下精准化找到与症状对应的心理创伤,再予以高效修复后,患者的症状会大幅度缓解,甚至很快消失。

以上说这些不是为了推销,不是借这次悲剧给我们自己“带货”。而是为了告诉大家,张一得罹患抑郁症的背后肯定有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具体是哪些,我们已经做过初步分析,但其中一个重大的、媒体披露出来的是其初中好友的自杀身亡,而且这个创伤对于一得而言,是此生最重大打击。

张一得有一名从小学到中学最好的同学,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个同学在初三时候毫无征兆的自杀。当时两人应该年龄相仿,大约15岁。后来张一得说想在年满18岁之后,在身上纹一个墓碑纹身,以此纪念好友。

毫无疑问,这名挚友的自杀去世张一得有极大的心理冲击,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还要大,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当时甚至已经达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地步。但张一得另一名好友接受采访提及这件事时,并没有提及张一得当时表露出相关症状。

有可能在那个时候,张一得已经认为自己在外界面前必须积极、乐观、坚强,不能接受自己表露出负性的情绪、语言或者行为了。他可能努力遏制内心的悲痛,掩盖PTSD的症状。

但负性情绪得不到释放,比如无法充分悲痛,这又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这次极大的心理冲击很有可能是他后续罹患抑郁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他的抑郁症可能部分是这次PTSD所继发的。

那么问题来了,好友突然离世,当然是非常悲痛的。但一般人不会形成如此重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了人生重要的选择(好友离世是促使他学哲学的原因之一)。

这只能说明这名好友对他来说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他当时唯一的“灵魂伴侣”,倾诉对象。这从侧面说明,至少从小学开始,张岳就未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他是孩子至亲、至爱的人,但未必是心灵上与孩子最贴近的人。

张一得以往接受采访时说,一直以来,父亲对他没有功利上的要求,但要求他的三观一定要正,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说,父亲很少反驳他的决定,在教育他梳理正确的是非观后,基本由他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

而很多接触过张岳的人都说,张岳坚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尊重、接纳和包容,这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

在这方面,张岳的教育达到了预期。好友和老师回忆,张一得非常、非常善良,爱做公益,利他意识和同理心非常强,对别人尊重、包容,很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从张岳现在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一个很会照顾别人感受,很善良的人。他承受着丧子之痛,还写信感谢同学陪着儿子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站。相熟的记者硬着头皮提出采访,很怕伤了他,他反而安慰记者“没关系”。面对其他媒体的来电,张岳仍然谦和地应答……

这种反应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有人说他是故意装的。我认为这确实有可能是表象,但他不是抱着功利心装的,而是他认为待人必须如此。哪怕自己很难受,也应如此。

所以,从理论上,张岳向孩子强调积极、乐观、善良、善解人意这些优秀的品格、品质,这没有错。但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张岳很可能走极端了。

张一得在成长过程中肯定受到委屈、打击,有过比较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想法,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张岳很可能没有真正地与儿子共情,理解儿子的感受,引导儿子释放负性的情绪,然后再进行综合性的归因。

有可能,他倾向于用积极乐观、善良坚强,尊重、理解他人这些理念去教育儿子,尤其是一定要善良。

如果长期这样,孩子的负性情绪不但不能得到释放,还会逐渐不能接受自己在面对一些挫折或人际冲突时产生负性的情绪和想法,认为这是脆弱、无能、不善良、不顾及别人感受。这就很容易导致过度的内归因,严重的自我否定,罹患抑郁症。

从这个角度看,张岳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特征;而张一得也同样受到了影响。他们对于某些观念有异于常人的固执、偏执,并无意中强迫自己一定要做到。

我甚至高度怀疑张岳接触过、或专门学习过来自西方的、主流的心理咨询理念,总是强调“无条件地尊重、包容、接纳”。这是非常典型的主流心理咨询语言。

在一得遇到矛盾冲突时,他可能无形中也要求儿子这样做,过于强调同理心、照顾别人的感受,便不得不忽视了、压抑了、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张岳可能有一定的角色错位了。张一得是他的儿子,不是他的个案和来访者。作为父亲,对于孩子的决定无条件地尊重、认可、接受,这是不妥的。

张岳过去为一得拍的照片的部分合集

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惑,他们在需求父母指引时,我们不能完全地尊重、接纳和认可,而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父母应该不断自我提升、学习,跟上社会发展和孩子前进的步伐,引领孩子成长。

当然,对比起很多对孩子又打又骂、经常批评否定的家长来说,张岳的觉悟已经很高了,张一得已经很幸运了。只可惜张岳走了另一个极端。

总而言之,如果负性的情绪和想法总是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释放和合理引导,张一得在精神上很容易与父亲产生隔阂。而且,随着他长大,尤其是涉猎哲学后,他思考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张岳的层次,两父子更加缺乏精神层面的共同话题了。

这里不是说他们的关系会变生疏。在张一得心里,父亲永远是那个慈爱的、宽容的、支持他的父亲,想起来心里暖暖的、满是感激。他们在生活上可能无话不谈,但当涉及精神层面的思辨、内心深处的矛盾时,他未必愿意向父亲倾诉。

这时,那这种负性情绪一直压抑着,怎么办?同伴的出现就非常重要。

张一得那名早逝的初中好友,很可能也因遭受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罹患抑郁症,他与张一得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两人很容易产生精神共鸣。表面看,两人是铁哥们,但其实他们可以说是“灵魂伴侣”。

在某个阶段,这个好友理解、倾听,是张一得负性情绪的主要释放途径。两人这种关系有利有弊。这就类似于两个抑郁症病友抱团取暖,好处是一方悲伤时,可以向另一方倾诉,排解压力和孤独。但弊端是,这也容易激活倾听者的心理创伤,加重不理性认知和负性情绪。

换言之,这两个人互为对方的“心理咨询师”,互相安慰,但也同时在互相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临床中不建议未真正走向康复的患者过于密切地接触、帮助其他患者,他们在这个阶段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往往到头来帮助不了对方,甚至对别人和自己都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因为张一得罹患抑郁症、自杀离世而全盘否定张岳的教育方式。不打骂、不贬低孩子,注重亲子陪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善良正直,怀有利他主义,注重培养独立思维和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家庭教育理念。

如果真要说张岳错了,那只能说他错在没有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没有觉察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执念”,在得知儿子罹患抑郁症后没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帮助他加快康复,孩子的病情没稳定就让其一人赴美留学。

而这些“错误”都不是出自主观意愿,而是“无知”。这里说“无知”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这场悲剧背后的根源令人无奈、感慨和心酸,但我们仍不能因此指责这位父亲。

如果还要问张岳的这种“偏执”从何而来,这肯定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中的负面影响有关,他也是受害者。那如果还要继续往上一代、上上代追溯、追责,这实在毫无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父母必须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也有一些不理性的“执念”,是否也有一定的偏执和强迫型人格特征。觉察之后,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要让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一代传一代!

这场事件发展到现在,我最担心的有3个人,以及有可能出现的连环性悲剧。

第一个人是广州日报报道里提及的、张一得的好友艾力(化名)。这名好友自称也曾罹患抑郁症,是张一得生前最亲近的人之一。一得的死亡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程度可能相当于张一得的初中好友突然去世对于一得的打击。

希望艾力的家人一定高度重视。艾力的抑郁症不一定已真正地康复,此时最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陪伴孩子,并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与艾力的亲子关系。

我们一再强调,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些创伤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校园、社会和互联网等成长环境。希望艾力的父母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让孩子真正地心身康复,塑造真正积极、健康、越挫越勇的性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个人,或者说第二个群体是张岳曾经的粉丝。他们多半是广州当地或附近城市的妈妈,非常认可张岳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把张一得视为自己孩子的榜样。这些粉丝家长可能长期关注父子俩,有的甚至成为了他们的好友,有着深刻的感情。

张一得的死亡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心理冲击:我以往学习张岳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错了?我的孩子会不会也出问题?

他们在育儿方面的信仰可能也崩塌了,随之而来的后续可能还有家人的指责、冷嘲热讽。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自我否定下,这些家长也可能会罹患抑郁症。

希望这些家长的家人不要对其指责、谩骂,多给予理解,这部分家长也不必过度自责。如前所述,张岳的教育观念有很多确实值得认可,我们在理性筛选后,进行借鉴、模仿,这并不见得是错的。

但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反省自身是否也有一定的偏执观念,是否有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特征。我们接诊过的一名患者母亲,就曾经因为她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有一些不理性的执念,继而对孩子也造成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点击回看案例:

志向特远大,现实特无奈!18岁的双相障碍大学生如何走出“困兽”状态?

学习障碍、性取向困惑、人际关系差......双相障碍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走上康复之路

所以,希望这部分家长一定要学习真正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觉察自己在家庭教育的不足。不要再酿成悲剧!

第三个人是张岳,这也是我最担心的。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度悲痛得无法进食、入睡,幸好亲朋好友作出了明智的决定,对他进行24小时轮流照护。

现在从媒体表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他目前状态相对稳定,比较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超然,他仍然称“无条件认可、接受儿子的最后这个决定”。但这很可能是他的自我安慰,或者仍是出于一贯的执念。

他几乎把一生都倾注到儿子的教育身上,希冀把儿子培养成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自己也一直分享育儿观念,希望创造社会价值。

如今儿子自杀去世,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极有可能导致其价值观、精神支柱的崩溃。他可能也会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继发重度抑郁发作,并出现自杀行为。

所以,张岳的亲朋好友一定要注意,对这位父亲的关爱和陪护至少应达半年到1年。如果张岳突然变得比较豁达、乐观,甚至似乎走出来了,这时更加要千万注意。不能排除这是有意伪装的,目的是令身边的人麻痹大意,然后成功自杀。这种例子在临床中非常常见。

可能有人说,如果这位老人这么痛苦,想随儿子而去,我们偏偏要阻止他自杀,这难道不是很残忍吗?任由抑郁症患者自杀而不加干预,这是非常愚蠢、无知的观念。

张岳走出这次悲痛后,如果他能真正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对其家庭教育中一些科学的理念予以保留,对一些走极端的、不科学的理念进行深刻反省,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并分享给广大父母们的话,这将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张一得直到死亡前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他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如果张岳能通过自身的教训总结出更多科学育儿经验,令更多父母避免类似的愚昧、无知,帮助更多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的话,这就是对儿子最好的告慰,也是张一得带给社会的最大意义。


我们已开通了晴日知识课堂,可扫二维码进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