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真工匠——访古陶瓷修复专家于爱平

陶瓷晶莹剔透的质感,缤纷绚烂的色彩,深邃悠远的文化内涵,让人一见便已钟情。然美丽如它,却拥有一个脆弱的身躯。它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也扛不住外力的击打,轻微的碰撞摩擦都有可能损坏它的美丽容颜。现在的我们面对残缺的珍品,常常叹息并感到遗憾;那些身怀修复绝技的大师肩负起了挽救破损艺术品、重塑文明碎片的特殊使命。尊称他们为大国的工匠,是对这些默默奉献者的最好致敬。

于爱平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真工匠”,一位古陶瓷修复界的大家,真正做到了“大巧若拙,大工无痕”。

▲于爱平在修复陶瓷

喜欢,是最好的开始

于爱平说,这辈子只做两件事:修瓷、传授。她做到了,并且做到了极致。

1972年,17岁的于爱平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第一次接触到陶瓷修复,这项工作便深深吸引了她。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修复陶瓷技术的愈发娴熟,她已经可以为一些藏家修复破损的陶瓷。就这样,于爱平逐渐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修复师。于爱平用全部的心思钟爱着她的职业,用精湛的技艺,渊博的学识,极致的耐心让一件件残缺的古瓷重新绽放光芒,现在的于爱平仍然单纯凭借手工笔涂修复陶瓷。

2000年,于爱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为“古陶精舍”的创始人,在修复陶瓷的同时招徒传承技艺,亲传亲授,从不懈怠。她发扬传承的理念,如慈母严师,用睿智的思想影响和引导了一批批的学生。

专注,是成就之源

修复陶瓷在旁人眼里是一件枯燥琐碎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但是在于爱平眼里,让器型各异的残损陶瓷器复原如初,让她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陶瓷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要了解各个朝代陶瓷器的特征,又要熟知各类修复材料、掌握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是一项对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于爱平在修复一些珍贵陶瓷前会查阅大量的古籍和文献资料,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人文地理等,修复陶瓷的过程中追求根据器物自身特性更好地解决缺陷,以求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从修复器具的选择、填补颜色的拿捏到砂纸打磨轻重的掌控,所有细节都会一一考虑。

于爱平独创的“于氏笔涂法”,是纯手工修复,是一种最费时、最耗精力却也最细腻无痕的方法。所谓笔“涂”,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除了心细手稳,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足够的耐心。特制的毛笔一层层描画,以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一点一点接近最终的效果。

笔涂法主要工具是各种各样的毛笔,于爱平会根据需要修整加工或定制工具,使其能够兼顾或大或小的残缺处。她常说,修复古瓷,是以干预性小为第一原则。新的材料、工具,她都在关注,也经常会试用。以毛笔作为修复工具,第一能达到最小面积的干预,更大程度上保留文物的原貌,这是喷涂工具所不能比拟的;第二笔涂法有便于修改的优点,这使得修复部位的质感、过渡都可以更好地补成,因此新旧过渡自然;第三材料设备精简便携,打底上釉几乎不受场地影响。笔涂法所用材料味道较重,但显色好。于爱平有多年的哮喘病,但为了瓷器修复效果好,一直坚持使用这种材料。

于爱平独创的“笔涂法”修复陶瓷文物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清洗。清洗的重点主要是瓷器裂隙中的脏污,清洗方法不是常规的水洗方法,而是加温使缝隙处氧化,然后再用化学材料还原,反复这一步骤直到清洗干净。

第二步:粘接。主要采取整体粘接的方法,这样所粘接的文物形态会更好。

第三步:补缺、打磨。大的破损需要补缺、打磨,一些小的缝隙主要是依靠填充和反复打磨修复。

▲补缺

▲细部找平

第四步:上“釉”。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将裂隙掩盖,由于笔涂法上料少而薄,颜色可以不断修整直至接近或达到原釉色。

第五步:补画,加彩。这一步主要是将缺损的地方进一步补充釉色和纹饰。这非常考验修复师的美术功底,尤其是彩瓷,所有缺失部位的器型、纹样的描摹需要查找相关材料,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补画、加彩

笔者在拜访于爱平时,正好遇见于爱平在为学生上课。于爱平正在示范修复一件清代民窑彩瓷,这件瓷器口沿有长约2厘米、宽约0.5厘米的磕缺,此时清洗、粘接、补缺、打磨等修复步骤已完成,于爱平正在补画、加彩。她用极细的毛笔分次蘸取黑色、红色颜料,顺着口沿上的三圈弦纹描好,然后画上弦纹中间的几组斜短双线纹,接着花费几分钟调制浅绿色颜料,然后逐次涂抹在空缺处,以达到和原本釉彩高度相似的颜色。最后再涂上相关保护材料,风干,这件器物就修复完成了。模仿釉彩的颜色是不容易调出来的,有时候调色就需耗费数日。

▲于爱平为学生示范修复陶瓷

除了“笔涂”这门特技,于爱平另一样为人称道的是她修复的釉上彩瓷,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凡古瓷的冲口、崩口、炸肚等缺憾,经她修复后敲击不闻破碎声;而且她使用的修复材料老化时间可以持续八到十年。一次,有人委托她修复一尊缺损了手的瓷观音。于爱平翻阅了大量有关观音的图文资料,参考了福建德化窑和明清江南木雕观音及佛像的手指形态,这才动手修复。于爱平事后说:“观音的手指造型不同于戏剧舞台上的‘兰花指’,也不是窈窕淑女的‘葱根指’,而是丰满、端庄又风韵多姿的观音指,必须与观音的特色相配,难度极高。”当藏家见到于爱平修复的观音像后,连连赞叹。

单色釉的瓷器修复要比彩瓷更难一些,因为单色釉瓷器多为高温一次烧成,窑火呈色、颜色自然天成、浓淡渐变相宜,普通颜料涂画往往难以达到完全符合单色釉釉色的色彩。每一处釉色都有微小的差别,这些都使得单色釉瓷器修复成为陶瓷修复中最难的一部分。有一件景德镇出土的明成化红釉高足杯,器身红釉浓淡不一致。口沿釉色浅淡露白,器身部分区域以及瓷器器型转折处,红釉颜色较浓,要想修复完好,釉色填补并非易事——但于爱平修复好的高足杯,没有突兀的色彩,也看不出裂隙,温润如玉,釉色、器型浑然天成。

▲明成化红釉高足碗修复前、后

在修复陶瓷文物方面,于爱平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她认为修复陶瓷干预性要小,要尽可能减少修补的材料,才能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这正好契合了“修旧如旧”“文物保护修复中以使用原材料为主”“选用文物保护材料应坚持与文物强度、颜色协调”等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同时她还强调修复陶瓷要做到修复的可逆性,她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做“不可逆性”或“破坏性”的修复,这样才不会“修复即破坏”,才能为未来可能需要的二次修复提供可能性。于爱平常说:“以后科技还会更发达,技术会更成熟,我修复的瓷器随时可以拆开重新进行修复。”

于爱平还十分重视积累瓷器的鉴赏知识。为了修复一件残缺不全的元青花玉壶春瓶,她多次在上海博物馆的元青花展柜前驻足揣摩,了解元青花玉壶春瓶的器皿口径,白瓷的净度、亮度,青花的色釉等等,待心中有底,方才下手修复。于爱平平时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建立了一份古陶瓷档案,为文物修复工作做知识储备。

于爱平不仅被收藏界人士推崇,也受到文博行业的信任。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故宫学院、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南海博物馆等全国重要文博机构都请于爱平去修复过重要的陶瓷珍品。和于爱平合作过的文博机构往往还会多次邀请其再合作。

由21块碎片引发的“破杯复圆”的传奇故事在收藏界和文博行业流传甚广。1999年,上海工美拍卖行的春拍筹备中,有一件康熙官窑花卉斗彩小杯被工作人员失手打碎。这个康熙官窑斗彩小杯原是两件一组,其中一件碎成了21片,撞击点摔成粉末,缺了一个窟窿。拍卖行只得以8万元的价钱买断了这对杯子。随后,拍卖行的老总辗转通过于爱平旧时同事找到了她。于爱平在一周内采用笔涂法细致地完成了修复,一周以后直接送去预展,众人慕名来看杯子。两天后的拍场上,这个杯子成为最大的关注点。杯子修复后的完美亮相,让所有人啧啧称奇。最终,这对杯子拍出了12万元的价格。

▲清康熙官窑斗彩小杯修复前

▲清康熙官窑斗彩小杯修复后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爱平曾带领20名学员用笔涂法完成了40件宋龙泉、宋影青的无痕修复;于爱平还为景德镇御窑厂博物馆修复了二十几件出土的明代官窑精品瓷器;连续三年为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修复了500件出土宋瓷及馆藏文物;为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修复28件宋瓷;为南海博物馆修复海捞瓷;为高安博物馆修复过元青花、元龙泉瓷器。中央电视台、上海卫视、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美术报等多家媒体曾大篇幅报道于爱平的成绩。她先后被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被上海城建学院聘为特聘教授。至今于爱平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近半个世纪,依然耕耘不辍。

于爱平不仅是现任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专家组陶瓷修复专家,还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聘专家,三星堆博物馆在聘专家,宁波市博物馆顾问,浙江余姚市收藏家协会顾问。还受邀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重庆“2015年、2016年永川汉东城遗址出土瓷器修复保护项目”。

2018年,于爱平受景德镇考古研究所邀请,去修一批被挑选出来的釉色精美、纹样华丽的破碎、残损的青花瓷。这批器物中有一件明宣德青花团龙纹花口洗,是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的官窑青花瓷洗,从碎片可见这件青花瓷洗胎白质坚、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浓艳,只可惜碎成了数片。于爱平接手修复工作后,开始一点点清洗、拼接、打磨、添彩,最终将这件瓷器修复完好。这件青花瓷洗呈现在大家面前时,竟像穿越了一样“完整无暇”,器型端庄,花口呈现完美的曲线,内底五爪龙精巧灵动,腾云欲飞,活灵活现。

▲明宣德青花团龙纹花口洗修复前、粘接后

▲明宣德青花团龙纹花口洗修复后

在国外,于爱平的精湛技艺得到推崇。2018年1月,于爱平与故宫博物院的两位专家一起赴丹麦,参加丹麦腓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丹麦克伦堡宫、丹麦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举办的跨国学术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于爱平当场演示了古陶瓷修复的操作工艺及流程。于爱平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外国同行的赞叹,为我国的文物修复业赢得了声誉。

▲于爱平在丹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传承,是最美的匠心

文物修复是一门技术活,多数修复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一般不会轻易外传,但于爱平在“古陶精舍”工作室为学生传授陶瓷修复知识时,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于爱平说:“我会把所有方法和材料配方都告诉学生,但是能不能修好还要看个人的努力。”于爱平用无私精神传播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与技艺,希望这些对文物修复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年轻人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陶精舍”成立19年来,于爱平一直从事陶瓷修复教学工作,成就了一批批学生,为国家文物修复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她的大部分学生学成后都进入了各个省市的博物馆或其他文博机构,继续为古陶瓷修复事业而努力。有的学生甚至入职故宫博物院,《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出现的年轻瓷器修复师纪东歌就是她的爱徒。

▲于爱平在故宫学院授课时与陶瓷修复培训班的学生合影

于爱平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中有正在上大学的学生,也有民间的修复工匠、文博单位的修复师,还有社会上各行各业对此感兴趣的人。信息化高度发达、交通便捷的现代社会,这种师徒制的传承方式,让于爱平的陶瓷修复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

除了正式的学生外,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等全国各大博物馆及高校古陶瓷修复培训都请于爱平给相关专业学生授课。另外国家文物局自2003年起,每年的陶瓷修复培训班也会请其担任导师,于爱平会传授陶瓷修复方法给这些来自全国各文博系统的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她的授课让学生们的陶瓷修复技艺更加精湛。

▲于爱平为学生上课

文物修复是一件还原历史的工作,正是有了代代相传的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使得无数的历史残片,重现艺术光辉。

编辑:姜   旭

审核:卢   阳

本文刊登于2019年10月15日

《中国文物报》第8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