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操诗的霸气说起
近来读一老先生的书说曹操的诗“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作者举了曹操的《短歌行》进行分析。“唯我独尊的霸气”其实是说专横,那么曹操的诗中有专横之气吗?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说得很直率也很真诚。有才能的人说话直率常会让听者感到气势逼人,于是霸气之说也就有了。这是大家的感受,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这种直率的话说的是事实吗?也就是我们在情绪之外有没有一个事实的判断。如果说的就是一个事实,何来霸气之感?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纵观曹操一生,确是在行使一个摄政王的权利与义务。所以,曹操是有资格说自己是周公的。
有大志,并且把这种大志说了,并做到了,只能说是自信、坦率。至于听的人觉得霸气,那是听者的焦虑,是听者缺少本该如此的他信与自信。
试看与曹操同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的功绩并未达到管仲、乐毅的程度,但后人却没有人说诸葛亮霸气。
再后来杜甫的理想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更没有做到辅佐舜的稷和契的程度,但也没有人说杜甫诗中有专横之气。
这就令人产生一种疑惑:一个人有大志,说了,并且实现了,会被人称为“霸气”“唯我独尊”“专横”;一个人有大志,说了,未能实现,会让人产生遗憾惋惜同情;这难道是鼓励失败吗?
实际上,这一切与说者无关,只与听者有关。就像王健林的小目标,一个亿对于彼时的说者王健林来说,确实是个小目标,但对于除了像马云等少数以外的绝大多数的听者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大目标,这就会让听者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的焦虑,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便捷的方法便是解决带来这个令众人不适的问题的人。嚣张霸道等标签也就成了上好的舆论武器。
所以,伟大的目标不能只和自己有关,应该和造福大多数人有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自信而不损抑他人,自信而造福众人才是今朝真正的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