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丨大暑节气易犯困,这样做,你也能跟老中医一样保持精气神

华医世界

Great Heat

大 暑 时 节

2021年07月22日晚22时26分

将迎来“大暑”节气。

节 气 简 介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 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通常在“三伏天”的中伏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语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指的此时节了。

同时在这个时节,通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爱犯困, 少精神。

那么在这个时候,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今天小师妹对于大暑时节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掌握好这几个要点,度过一个有活力的夏季。

大暑养生

动静相宜

《灵枢·百病始生》中记载:“喜怒不节则伤脏。”

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 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故暑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 平心静气, 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 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当然光心静还是不行的,还要注意动。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 是指春夏之际, 万物生长, 人也应该顺天时, 增加活动的时间, 以帮助自身阳气的生发。

现代医学证明, 在炎热的高温天气, 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激蛋白, 可抵抗暑气对人体的伤害。

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 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大暑时节活动要注意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可以选择早晨或者晚上的时候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科学饮食,注意调理脾胃

大暑时节也正处于中伏中,往往食欲不振、疲乏倦怠, 比常日消瘦, 俗谓之“苦夏”。此时应该注意科学饮食。

因为大暑时节,暑湿弥漫, 脾胃功能较为迟钝,

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 则致损胃伤脾, 影响营养消化吸收, 有损健康。

因此,三伏天应谨慎进补、而重调养脾胃兼祛湿。

饮食上也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选择解暑祛湿兼滋阴之品,如绿豆、薏苡仁、莲藕、丝瓜、苦瓜、西红柿、胡萝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

不要过多进食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等,

不然会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液分泌,

导致食欲下降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损伤肠胃。

从中医理论上讲,大暑是阳气最旺的时节,

养生要顺应夏日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着眼于一个“长”字。

大暑气候炎热, 又兼有湿气,健脾去湿切不可少。

因此,大暑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健脾祛湿为主。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也是大暑时节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养生方法。

冬病夏治有着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价格适中、不良作用小等优势。

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旺盛以补充人体阳气,

祛除寒邪,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阴阳互根,即春夏要顺应阳气升发和万物生长以养阳,使阳气充沛,为秋冬养阴奠定基础;

秋冬则应顺应万物收藏以养阴,固护阴精,确保春夏生发阳气有备。

冬病夏治除了三伏贴, 还有三伏天扎针灸, 三伏天拔火罐、艾灸等。

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 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 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疾病, 如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

疾病预防

动静相宜

预防痱子

痱子是因为小汗腺导管阻塞引起的,

应注意环境通风,避免过热;

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擦汗,勤换衣、勤洗澡。

平时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预防中暑

在炎热的大暑节气里, 要特别关注身体状态,

发现大量出汗、头昏、眼花、耳鸣、胸闷、心慌、乏力、体温略升高时, 就说明已经有中暑先兆了。

出现中暑的先兆时,及时到阴凉处,用比体温低两摄氏度左右的水浸浴, 每次浸30分钟, 每日两次。体温高时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此外注意多补充水分。

预防肠胃病

夏季肠胃病也是常见疾病。在出现腹泻时,注意补充水和盐分, 避免出现脱水症状,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粥等为主。

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注意不喝生水, 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 少食生冷的食物。

尽量少吃冷饮和街头小吃, 放入冰箱的剩饭菜, 要重新热透再食用, 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猝死

夏季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季节,由于人体排汗增加,血液内水分的减少引起血液粘稠,

血流缓慢和粘稠会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心脑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猝死发生。

凌晨时间是心脏病患者的危险时间。

大多数的心脏病患者,都是在此时发生猝死,所以要保证此时的深度睡眠。

时睡时醒和突然的噩梦惊醒,都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睡眠,新陈代谢能力有效恢复。

在2020年《猝死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中。

对于发生猝死的病人,

应该保持气道通畅,保证氧气供给;

血脉通畅,利于及时用药与输液;

进行病情监测、密切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

已病防变,调节水津平衡,注意预防性的护理与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防寒保暖,防止外邪入侵;

识别猝死高危人群,早期积极预防。

在生活中应注意规律锻炼,健康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

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面对烦躁不安, 爱犯困, 少精神。

要注意动静结合,科学饮食保护脾胃,也可以依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冬病夏治。

过一个有活力的夏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