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精神心理专家发出警告:青少年不要阅读这3类书籍!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今年的4月23日,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

每每讲到读书,总是避不开3个最根本性的话题:

为何要读书?

读什么书?

该怎么读书?

要较好地回答以上问题,所涉及的已经不只是“读书”本身了,还包括了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北宋皇帝宋真宗写过一首《劝学诗》,诗里有3句话一直流传至今——“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位皇帝写诗当然是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他阐述的是功利性目的。读书、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在当时是一条绝佳的人生道路,有了功名,自然就有财富和地位。读书是为了实现普世价值的成功。

所以,在那个时代,读书往往是实用性的。书籍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资讯和知识,是仕途的敲门砖。读一些通俗化的文学作品也是老百姓们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近现代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碎片化,人们积累财富、实现阶层流动的方式也更多变,各种消遣、娱乐活动更是数不胜数,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能获得放松和愉悦。

尤其是00后、10后这些“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爱玩电脑、玩手机、打游戏,更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网络社交等轻松、娱乐化的方式接收信息,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一件比较枯燥的苦差事。

似乎,只要学生能完成学业,大人能养家糊口,即使不读书,对我们的正常生活也并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啊!为什么还要倡导大家读书呢?

对于读书的意义,古今中外各路大家有不同的理解。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认为读书可以增进语言水平。

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认为读书代表着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认为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

在“b站”走红、深受年轻网友喜欢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也建议大家读书,而且一定要进行非功利性的读书。他说,“只有非功利性的读书,才能使我们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有勇气继续前行。”

而我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甚至智慧的物种,也是我们人类与其它动物最本质的、最根本性的区别。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先人们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我们可以与大师们隔时空对话,可以从中迸发出更有活力的思想火花。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科技发展是如此发达,这是老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人无法想象的。但如果谈及对宏观世界和人性的理解,谈及生命和生存的智慧,老子所洞察到的规律,他所达到的高度,是很多现代人都无法企及的。

这就是为什么老子的思想、《道德经》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甚至已经走出国门,吸引了很多西方学者的认同和研究。

我们在阅读历代贤者思想的基础上,再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才能得出更深刻的感悟,有更适合人类社会的创新,才能领悟“人为何活着、活着有何意义”的精神内核。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人类进步的阶梯应是优秀知识、经验和精神内核的传承和发展,而读书是实现这个传承、发展的最重要方式!

同样,对于个人而言,读书是获取知识,汲取精神营养,快速提升能力和智慧的途径。

可能有人要说了,实践出真知,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可以积累阅历,可以提升和学习吗?还有,通过看视频、刷抖音,不也可以学到知识吗?

生活固然也是一名很好的老师,但每个人的生活范围和经历毕竟是很有限的。如果只通过个人经历去理解这个世界,观念就未免狭隘,甚至走偏,对事物的判断也难有足够的高度。

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经历和视角,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多元化。当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明白我们不知道的还有更多,才能保持心态上谦卑,我们对事态的判断才能更加理性和准确。

而看视频、刷抖音学知识,行不行?不是不行。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通过刷快手、抖音学会了下厨,很多年轻人上B站学编程、法律。这其实都是数字时代有益的一面。

但这种方式更适合我们学习实用的、功利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某些具体的技能,而不太适宜我们深入了解思辨性的学问。这些人类思想上的珍宝往往难以转化为视音频。

而且,视音频这种形式和人们的使用习惯决定了其难以往知识的深度发展,只能停留在较浅层、易懂的层面。如果想深耕某个领域和学科,获得个人更高的提升和飞跃,最后总是离不开对大量的相关书籍的阅读,甚至是研读。

某个程度上,读书的多少、所读书的好坏影响了个人的人生“天花板”。这个“天花板”不仅指普世价值中的成功,还指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追求。

这就是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既然要读书,那该读什么书?

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群,适宜读的书千差万别。

我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疗,接触青少年比较多。在对他们实施深度临床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TPTIH)时,我们发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竟然对其心身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变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因此,以下主要针对青少年适合读什么书、避免读什么书提供一些建议,供读者们参考。

首先,青少年可以多读哪些类型的书籍?大体来说,除了与学业相关的功能性书籍外,青少年应读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三观”的书籍,主要有以下3种。

第一种,名人传记。孩子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成长和奋斗的经历,可看到个人获得成就包含了哪些决定性因素,经历了哪些必经阶段,从中获得激励,提高逆商。

最近我在文章中提得比较多的《爱因斯坦传》就是典型。爱因斯坦在幼年时代其实发育较迟缓,一度被视为异类,父母担心不已,求学期间也曾经遭受过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和排挤,形成不少叠加性创伤,但最后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影响了人类科学发展的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青少年对此有所了解,便可明白一时的落后并不代表失败,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扭转形势,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再结合家长和老师的科学引导,便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提高“逆商”、甚至塑造“学神”般高效学习状态的方法。

所以,适合孩子阅读能力的名人传记可以给他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领悟如何成为优秀的、甚至卓越的人才的智慧。

第二种,关于人类社会起源、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书籍。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三部曲(包含《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就值得推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套书籍对人类以往的历史、当今社会的形成和未来发展趋势都进行了阐述。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积累和能力,中学生可尝试阅读。它可以让青少年初步形成较宏大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从更高、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社会的发展。这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欠缺的。

当有了高屋建瓴的视角,再去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个人的际遇时,内心就淡定、坦然多了,更有利于树立积极、理性的“三观”,培养社会、历史的发展观和高“逆商”。

第三种,青少年所感兴趣的书籍。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积极的情绪去看书,对其中精华的吸收自然更高效。如果这些兴趣类的书籍还能促进学业,或者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那就更好了。

就像昨天推送里提到的“少年科学家”谈方琳,她热爱数学,喜欢看数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这对她而言既是兴趣类的阅读,也是对其人生发展和学业大有裨益的阅读,是阅读和学习的最理想状态。

不过,青少年所感兴趣的书籍一定不能对正常学业和心身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否则,所谓的书籍就成了“毒品”。

这就涉及到另一话题,青少年不适宜读哪些书籍?主要也有以下3种。

第一种,大学之前的孩子不适宜阅读哲学类的书籍。

哲学书和哲学思想本身并没有错,但由于其命题十分宏大,往往涉及到人类、人性的本质话题,要对这些话题有深入的、理性的理解和思考,就必定离不开个人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否则,就很可能产生歪曲的理解。

大学前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心智尚未成熟,心理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他们往往无法深入思考哲学书上的思想与智慧。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还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本来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时,他们就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哲学书中的思想。

我们临床中遇到过很多青少年患者,他们在小学、初中就阅读哲学类书籍,看思想家们讨论生死、活着的意义,他们也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

他们又遭受过来自家庭、学校、网络和社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经常处于负性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模式,便容易得出极其消极的结论: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那我努力学习、生活就更加没有意义了。这种认知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越想越走极端、钻牛角尖。

而这些孩子又非常聪明,自成一套逻辑,思辨能力很强,父母、老师、一般成年人甚至心理咨询师都难以说服他们。他们就越走越偏,严重缺乏自我觉察能力,甚至发展出偏执型人格改变。(相关案例回顾:【面诊手记】14岁发表物理论文,却曾被诊断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他会成为天才还是疯子?

第二种,青少年、儿童不适合阅读抑郁症患者、或有过相关精神创伤的患者在未痊愈时所写的书籍。

最近有一些网络平台推出了网友票选书单,其中票数很高的一本书《人间失格》,这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而在该书发布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本呼声很高的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台湾作者林奕含所写,讲述了少女房思琪长期遭到老师性侵、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林奕含本人也遭受过性侵并罹患精神疾病,于2017年自杀身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个书单的时候,我就暗暗担心。如果青少年看到了这个书单,他们就很可能会去读这两本书,但这又正好是不适宜他们读的书籍。

这不是说这两本书完全没有价值,很多学者和作家对这两本书有很高的评价,但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学价值和披露社会问题的意义。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是本来就有一定心理问题和隐患的青少年而言,阅读这类书籍是弊远远大于利的。

这两本书的作者本身就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明确的精神心理障碍,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重度抑郁症,甚至可按现行精神医学的标准诊断为双相障碍,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偏执型人格改变。太宰治和林奕含相继自杀,这都是其精神疾病未能康复的体现。

所以,在他们的书中,虽然文笔细腻、富有感染力,但往往是从消极、负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有一些描述和观点甚至是较偏激的。

那么,阅读这些书籍的青少年中,如果他们也有相似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阅读时便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发共鸣。从专业上讲,他们读书时自己的创伤容易被全面激活,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更容易接受作者的一些负面解读,这又回反过来强化了他们的偏执认知和负性情绪,恶性循环。

这就相当于一个清醒催眠的过程,孩子掉到书中去了,大量的负性情绪和扭曲认知进入了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这对心身成长是严重不利的。

而且,这两个作者都自杀了,以悲剧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会对原本就有精神心理问题的、认同这些作者的青少年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他们可能会认为“自杀”是勇敢者的表现,甚至以他们为榜样,模仿自杀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在日常诊疗中,遇到过非常多爱看《人间失格》的青少年患者。有的孩子甚至非常偏激,指明我要先阅读这类书籍中的某些段落,再让我谈个人感受。如果我的感受与他们的感受不一致,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排斥,不愿意交流,认为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他们。(相关案例回顾:【真实病例】她极度排斥男性,自称不婚主义,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即使孩子没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但在他们的“三观”仍未稳定的时期就过多接触消极的、情绪化的、缺乏理性的文字和思想,这也会构成广义上的病理性记忆,不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三观”。

第三种,避免青少年、儿童阅读含有血腥暴力、色情、过于强调人性和社会阴暗面的书籍。

现在出版社和出版物多如牛毛,一些出版商和书商过于迎合大众口味,而不对书籍内容有所甄别。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不是有字就是书,不是所有书都是好书。

比如,现在很多孩子爱看日韩动漫,甚至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接触了。这一类书不是不能碰,有些传播知识和优秀品格的动漫,寓教于乐,还是非常适合孩子们看的。

但家长也要提高警惕,不要以为只要是动漫就一定适合孩子看。很多动漫含有大量成人的元素,色情暴力的、恐怖血腥的、描写人性扭曲的、三观不正的,这些内容可让孩子们形成病理性记忆,影响心身发育。

我们治疗过很多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在进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心理干预时,发现他们内隐层面有大量玄幻的、阴暗的、血腥的画面,仔细追寻,发现大多来自于他们阅读过的不健康书籍。

所以,家长和青少年、儿童遇到这些书籍一定要有意识地避开。

另外,很多家长让孩子看中国四大名著,然而大学之前的青少年、儿童并不适合看中国四大名著,尤其是原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四大名著的产生,本来就不是青少年、儿童读物,而是讽刺当时的社会体制、刻画社会阴暗面的作品。正是戳中了世人心中的痛点和社会的丑陋,才成为经典作品。

《西游记》里的剥削与被剥削、“吃人”,《三国演义》里的勾心斗角,《水浒传》里的打打杀杀、江湖义气,《红楼梦》里的儿女情长和人情百态,这都不是青少年所能理性理解的深刻话题。

如果一定要读,最好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改编版,并结合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就像《西游记》有很多改编的幼儿、儿童版本,主要体现唐僧师徒锲而不舍、战胜困难的经历,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就是可以传递给青少年、儿童的。

至于四大名著真正的精神内核和历史意义,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有较好的是非辨别能力和积极的“三观”之后,再去细读也不迟。

在这里也对大学生们应该读什么书说一说个人看法。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大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人生规划来读书,而且要有跨学科的意识。

我本科读的是临床医学,当过麻醉医生,攻读麻醉学硕士,后来“跨界”到成瘾医学、精神科、心理学,又因为涉及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和个人创业,要了解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学科。所以我看的书看似杂乱,但是都是各个学科的精华,是为了实现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如何高效地读书?

建议大家可以了解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对阅读的目的进行了分类,并根据不同的目的介绍了不同层次阅读方式:是应该检阅式阅读,快速抓住重点;还是应该分析式阅读,细嚼慢咽?这本书给出了一些方法和理论,值得推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读书并不一定都要认真、仔细地通读全篇。如果阅读量到了一定程度,往往就会发现不少书的本质内容其实是重合的,又或者有些观点和知识是陈旧的、冗余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迅速找到这本书里有价值的内容,纳入自己的思想或知识体系,提高阅读的效率。

而当希望深入了解某些学科的知识时,要找到这个领域比较权威的、有代表性的、精华的书籍,并且最好是与时俱进的、结合了新近发展的书籍。

比如,如果想深入了解心理学知识,我个人认为不必在精神分析类的书籍花过多的时间,大体对这个学派的核心观点有所了解即可,并且要批判性地看待。

相反,可以将阅读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一些较前沿的科学心理学作品中。比如,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想,快与慢》,其不但介绍了传统的认知心理、行为科学的历史和发展,还紧跟最新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令读者对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有颠覆性的认知,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指导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将书籍内容浓缩化、系统化,有助于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还有,与高效学习的道理是一样的,想要高效读书,也要懂得将读书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读书前可以通过冥想、想象等方式,调动起比较愉悦的、甚至是兴奋的情绪,这对提高阅读效率很有帮助。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冰心先生对阅读的高度总结。如果明确了阅读的意义,喜爱阅读,每天都是阅读日。

希望大家保持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共勉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