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作用类题型答题总结
作用类
1.【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非结尾处都写)\\使情节完整(结尾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情节紧凑集中、简洁、不蔓不枝(以……为线索)\\情节突转,使情节具有戏剧性
2.【人物】突出谁的……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3.【主旨和情感】暗示、点明、深化、升华主题(开头不深化,结尾不暗示),表达了……的情感。
4.【内容】概括文本写了……内容或特点,交代了……(身份,原因,背景,时间,地点)
5.【结构】先考虑线索,其次考虑位置,如下: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与前文……照应
开头中间结尾都考虑:与题目、与上下文的呼应关系(首尾呼应时,加上结构严谨)
6.【手法(共有的)】
侧面烘托,对比衬托(凡是写A写到了B都有,可以是景、或者A之外的人、物)
修辞(三比一夸,象征(物出现),双关,化用引用等)
抑扬、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倒叙、插叙
(一)题目的作用
思考角度:
1、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2、情节:突出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集中
3、主题:揭示/暗示/深化主旨等
4、内容:概括了文章内容/突出小说背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5、结构:线索,总领全文
6、手法: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写物)、修辞(双关、反语、比拟、比喻、引用、夸张等)
7、效果:新颖奇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矛盾,文化底蕴,诗意美等
例1: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断桥》)
①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②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
③主旨和手法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
④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结合全文,加以分析。(8分)(《花瓷细腰鼓》)
①情节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湊聚焦。
②形象和手法上: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
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
③主题上: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老朱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例3: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阳光路十七号》)
①内容:“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
②主旨: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③手法:“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
④结构:是小说的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二)插叙的作用
人物: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情节:对代造节补充说明,更透彻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情节完整/推动情节发展
主旨:突出主题(主题具体化)
内容:丰富了小说内容
结构: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呼应。
手法:插叙
效果:避免平直叙叙,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富于交化
例如:《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②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更丰富完整;
③主题:深化主题;
④内容: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丰富文章内容,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⑤结构: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
⑥手法:运用插叙的手法;
⑦效果:无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1、概括了环境……的特点;2、交代了时间、地点;3、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勾勒;4、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5、渲染……氛围;6、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开头)
人物:1、侧面烘托或者对比反衬人物……性格,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2、写出了人物……心理,3、暗示人物处境或人物的命运。
情节: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出现转折;2、引出下文,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或引出下文某一情节(开头或中间);3、照应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呼应上下文;照应题目(开头、中间、结尾)4、线索
效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结尾)。
主旨:点明、升华、深化……的主旨。
读者:吸引阅读兴趣(开头)。
作者:表达了作者……情感。
例一:《一小时的故事》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
2、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兴奋、舒适的心情;
3、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变作铺垫。
例二:《孝顺女儿》文中“雨”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1、人物:凸显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性格。雨越下越大,父亲双腿湿透,却依然为子女考虑,更能体现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
暗示人物的处境。“雨”一直在下,始终没停,父亲最终双腿湿透回家,暗示了父亲生活的寂寞与凄凉。
2、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父亲就是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去看望小儿子并最终独自回家的。
3、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人深思。
(四)开头段作用
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暗示或点明主题
内容:概括段意,交代原因、背景、人物身份
点明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结构: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尾;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手法:倒叙 侧面烘托 对比 反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文章内容
例如:《七岔犄角的公鹿》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人物: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2、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两人的争吵与冲突,才有了“我”拿着父亲的枪打猎的结果。
3、主旨:暗示主旨,表现“我”对亲情的渴望。
4、内容: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
5、结构: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手法:无
7、效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以两人冲突开篇可以吸引读者,将读者快速带入文章的 具体情境
(五)结尾段的作用
1.形象:丰满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2.情节:使情节完整,出人意料。
3.主旨:揭示主旨,升华(深化)主题+(主旨具体化)
4.内容:概括内容,抒发了对……的情感。
5.结构:首尾呼应,照应题目(开头、上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6.手法:以景结情等(含蓄)
7.效果:A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B回味空间,想象余地
例1:《窗棂上挂串红辣椒》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人物形象,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节,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
3.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
4.内容:无
5.结构:照应题目
6.手法:无
7.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例2:《一种美味》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本: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板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1.人物,无
2.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享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3.主题: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味带来的亲情的渴望以及自己成长。
4. 内容:无
5.结构:与前文设置的伏笔相呼应(“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与标题“一种美味”呼应。
6.手法:无
7.效果: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诡异的光,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补充常见四种结尾方式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猛烈撞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偷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六)某一情节的作用
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形象
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使情节完整 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主旨:突出主旨,深化主旨+(主旨具体化)
内容: 段意,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情感
结构: 引铺 总领全文 照应//承上启下(中间)/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结尾)
手法: 对比 反村/衬托(烘托) 欲扬先抑 特别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效果: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丰富人物形象、使行文富于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 含蓄蕴藉,言有尽意无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例1:《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人物:表现了严亮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士解决实际问题而深入钻研业务以及胆大心细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结:丰富故事情节。吃蝎子的故事丰富了本文所讲的故事内容,增加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内涵。
3.主题:暗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军人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土解决实际问题的赞美
4.内容:无
5.结构:引出下文,正是在严亮“吃蝎子”的故事被评为“今晚最精彩的故事”之后,米晓岚才讲出“最后一个故事”,将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
6.手法:侧面烘托
7.效果:无
例2:《左二老爷》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花费笔墨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5分)
1.人物:表现了包拯和县长的明察秋毫、铁面无私
2.情节:推动了下文左二老爷收山的情节
3.主题:暗示主旨,表现了左二老爷识时务
4.内容:表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暗示了长袍客的身份和此行目的
5.结构:承上启下
6.手法:无
7.效果:无
(七)某一人物形象作用
(1)形象:
以个性(个体)显示共性(类型)(以点带面);比如:《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中的严亮、《祝福》中的祥林嫂。
(2)情节:
以形象的性格、心理、行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变。
(3)主旨:
①借助主要形象的主导性格特征,揭示主旨;
②借助形象的际遇、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或时代变化;
③借助形象,体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思考或情感取向;
④借助次要形象反衬主要形象,间接突出主旨。
(4)内容:
(5)结构:
①线索,贯穿或连缀故事情节;
②以形象的性格、心理、行动,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6)手法:
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侧面烘托、对比、反衬。
例1: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6分)《花瓷细腰鼓》
①人物: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
②情节和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③内容:“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④结构:无
⑤手法:侧面烘托鲁老师形象
⑥效果:无
例2: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6分)《谎言》
①手法+形象: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侧面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②情节+效果: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
③主题:表现了对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赞扬,对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的批判。
④内容: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每点2分)
⑤结构:无
(八)某一物的作用
1、 人物:衬托人物品格,突出形象或情感。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品格的映衬。
2、 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线索,使结构严谨,照应题目,为下文做铺垫。
3、 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氛围,暗示社会环境,奠定基调。
4、 主旨:暗示或深化主题。
5、 手法:象征、双关等。
6、 受众:吸引读者,想象空间。
例1:《雕花烟斗》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①情节: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
②人物:凤尾菊使老范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它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
③ 主旨:凤尾菊是单纯、温厚、自然的人情的代表,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例2:《花瓷细腰鼓》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①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点出位置),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环境)侧面烘托鲁老师品格的高尚。(人物)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点出位置)渲染冷清的氛围,(环境)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人物)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点明位置),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主旨)
例三《汽车等待的时候》小说首、尾两次写到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①首尾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开头用书巧妙引出两人的交谈。(情节)③有讽刺意味。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主旨)
例3:《汽车等待的时候》探究“汽车”在小说中的作用,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1、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深刻。①以小见大,汽车是作者用来描写社会虚伪、爱慕虚荣现象的载体,借此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②讽刺人们对钱财与荣耀的追逐,反映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③穷人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假装穷人,令人啼笑皆非,体现作者对这一社会反常现象的思考。
2、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通过姑娘强调自己是汽车主人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汽车为载体,揭示人物的真实身份,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③结尾点明谁是汽车的真正主人,充分体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3、使情节结构更合理、完整。①“汽车等待的时候”发生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②以年轻人坐车去俱乐部为结尾,情节完整,富有戏剧性。
(九)小说某一写法的好处和作用题
1.使小说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2.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暗示人的命运。
3.使主题更加突出。
4、叙事中心题侧重内容的集中表达,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段落结构题侧重情节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的分析。
例1:(《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使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2)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3)语言简洁明快,一句一段,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列,有一种诗歌的音韵之美。(4)环境特点鲜明,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衬托了主人公美好心灵。
例2:(《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小说以一条狗的经历作为叙事中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狗的经历为线索,串联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以狗为叙事中心,通过狗的命运变化来暗示人的命运变化,构思巧妙,引人入胜。③通过一条腐败狗来表现小说的主题,小中见大,使主题的表现更加含蓄、深刻。(每点2分,共6分)
(十)小说中两次写到…,有什么作用?
总:两段之间的关系或共同的作用 / 前后照应(必有)
如果两段句子完全一样,就是反复的手法
分:第一次写的主要作用
第二次写的主要作用
例如:《汽车等待的时候》)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①首尾(前后)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
②用书巧妙地引出下文并为两人的交谈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④ 有讽刺意味,突出了主题。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
(十一)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真实性、见证者、亲历者、讲述者、便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客观、自由
(十二)“我”的作用
1、人物:突出人物形象
2、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3、主题:突出(或暗示)主旨
4、内容:无
5、结构:线索
6、手法:对比反衬,衬托
7、效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例如:《祝福》中“我”有什么作用?
①人物:通过“我”视角与心理活动,突出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愚昧可怜,鲁四老爷的封建迂腐等;
②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更丰富完整;
③主题:通过“我”思考,深化主题;
④内容:无;
⑤结构:“我”是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使情节结构紧凑;
⑥手法: 无;
⑦效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十三)明线和暗线作用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素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做暗线。
1、结构、情节:情节结构集中紧凑/跌宕起伏,发展脉络清晰,
2、人物形象:凸显出人物形象
3、主题: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4、效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像空间。
例1:《幸存者》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素。
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被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的过程,贯穿了文章始终;
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制尖力”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
例2:《陈仓无路》在情节设置了怎样的“双线”结构?有何作用?(6分)
小说以“聚会”明线,叙述现实事件,以“回忆”为暗线回叙战争场景;
①结构、情节:明暗线交织折叠,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②人物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主题:设置双线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有利于突出“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冲突;
④效果:无
(十四)短篇小说一句一段的妙处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② 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③ 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換,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放果
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