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能,对内纵容宦官与外戚乱政,对外卖官鬻爵,剥削百姓。外加边疆战事不断,国内灾害频发,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的爆发对东汉的统治打击很大,为了平息叛乱,军政合一的州牧制度被灵帝予以推广,导致了军阀林立,天下三分。
东汉末年分三国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黄巾起义前后
黄巾起义前,东汉王朝虽然已是矛盾重重,但是中央朝廷对地方还是有约束能力的,地方官员的任命必须得到中央朝廷的认可。地方武装势力还比较弱小,只能负责本地的安全,尚不足以与中央武装相抗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很快就波及全国七州二十八郡。虽然东汉朝廷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黄巾起义,但是此后各地残存的黄巾军势力仍在不断地冲击着东汉王朝的统治地位。而且凉州也发生了边章与韩遂领导的叛乱,从此东汉朝廷丧失了对凉州的控制权。在长达数年的镇压农民起义与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东汉朝廷发现原有的行政制度不足以应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公元188年,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推行军政合一的州牧制度,先后任命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董卓为并州牧,自此封疆大吏的权利进一步提升,为以后的军阀割据埋下了祸根。但是此时的州牧与刺史还没有很深的根基,朝廷还有能力将他们调离岗位。
董卓专权前后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大将军何进为了诛灭宦官势力,私自招外军进京来帮助自己。当时董卓刚被任命为并州牧,他从凉州平叛的前线出发,停留在河东郡观望形势。在何进的联络下,董卓与并州刺史丁原先后带兵进入洛阳。没想到是何进计划失败,被宦官先一步下手除掉了。后来宦官抵挡不住何进手下将士的攻击,挟持皇帝逃出皇宫,途中与董卓的军队相遇,少帝刘辩被董卓护送回宫中。进入洛阳后董卓兼并了丁原与何进手下的军队,控制了洛阳周边的武装力量。后来董卓为了立威,废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由此引来了荆州、豫州、兖州、徐州、冀州等地方武装势力的讨伐。为了应对以袁绍为首的武装势力,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从此,东汉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武装势力只要足够强大就可以割据一方,并且自封官职,东汉朝廷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官渡之战前后
迁都长安后,董卓继续以相国的名义总揽朝政,后来被王允设计杀死。但是王允在处理董卓手下的将士时,态度太过强硬,结果李傕郭汜带领军队攻进长安杀死了王允,吕布出逃。此后,东汉朝廷被李傕郭汜把持,而地方武装也不再关心朝廷的安危,忙着扩大自己的地盘。经过几年的混战,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并州、幽州、冀州、青州的大部分地区,曹操占据了司隶、豫州、兖州、徐州的大部分地区,并且控制了汉献帝。此外的割据势力尚有凉州的韩遂与马腾,益州的刘璋与汉中的张鲁,荆州的刘表与江东的孙策,以及割据辽东的公孙度。此时的割据势力已经根基稳定,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归附于他们,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了。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消灭了袁绍集团的残存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前后
统一北方后,曹操开始对南方用兵,刘表死后,刘琮投降了曹操。但是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却败给了孙刘联兵,不得不退回北方。此后,曹操重点经营北方,在平定凉州之后,北方的割据势力只剩下辽东的公孙度。孙刘联兵在赤壁之战后也分道扬镳,刘备集团在占据了益州后,因为荆州的问题与孙权集团发生冲突,丢失了荆州的领土。自此,军阀兼并基本结束,三足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曹操集团占据北方九州,孙权集团占据江南三州,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当时南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的实力比较弱,所以曹操集团在实力上领先于孙刘两方。
曹丕成帝前后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世子曹丕继任魏王,逼迫汉献帝将王位禅让给他,定都洛阳,建立曹魏。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建立蜀汉。东吴的孙权则是直到公元229年才称帝,定都建邺。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立,东汉王朝将近二百年的国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