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骆驼祥子》导读课的共生原点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我之前上过三节课。

第一次课,导读形式是“话题讨论”,我选择的话题是:祥子生命中的女人们。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孩子们讨论了《骆驼祥子》一书中,出现的几个女人,以及她们对祥子的影响。

这节课,以“祥子生命中的女人”为共生原点,通过话题讨论,逐步生长与丰厚,但我发现,这个“点”的生长力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几个女人”对祥子的作用力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支撑力不够。

第二次课,我选择的共生原点是“车”。祥子心心念念的就是能拉上自己的车,凭苦力吃饭。设计三个主要的课堂活动:1.回忆祥子“买车”与“丢车”的相关情节;2.是哪些原因让祥子放弃了“买车”的念想?3.出卖阮明的命而得到60块,加上他自己的积蓄,应该可以买辆车了,他为啥不买了呢?引用书中的细节加以说明。

这次课的设计,就“生长的层次性”来讲,要优于第一次课。问题在于第三个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教师问题设计想要达到的深度不匹配,预设的五个结论,只能完成两个,另外三个需要老师“生拉硬拽”地“启发”,而这样的导读现场,是“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生长”的规律。

第三次课,我在“一个车夫的悲剧”这个点上重点挖掘,并左右勾连,力图通过“悲剧”的由浅入深的解读,达到整本书导读的目的。

我的具体做法是:祥子的悲剧(情节梳理)— 祥子悲剧的根源(主题探究)— 祥子们的悲剧(阅读延伸)。课堂生成总体看起来是“慢慢向上生长”的,问题在于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在“祥子悲剧的根源”这个环节,“祥子自己的性格导致命运悲剧”这个“点”,还是“空对空”的分析,没办法从语言文字里生长出来,更没办法设计鲜活的语言活动。

上个礼拜,苏州中学苏州湾学校徐飞校长邀请我上一节课,《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接到课题,我就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共生原点”?有没有更好的导读设计?

我就把原来的三个设计,统统推倒,重新读书、思考、建构。就这样,我拿出了第四个导读设计。

第四稿设计,共生原点的选择有点意思了。我选择的是“祥子与钱”。因为一个人的金钱观,就是他的世界观。导读活动设计,具体来说就是“祥子的攒钱”、“祥子的挣钱”、“祥子的谋钱”。

昨天的导读课,最有意思的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设想“假如祥子要花那笔出卖阮明的钱,他会买什么东西,他会怎么去买。写出必要的细节和心理。

苏州中学苏州湾学校初一的孩子们太厉害了,他们有人写祥子去买酒,有人写祥子去买鸦片,有人写祥子去买肉食,还有人写祥子去买棺材……对于细节和心理的刻画,也非常传神。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名著导读”读写共生“环节。

课堂实录整理中,稍后会与诸君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