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病

 疳病
  (概述)
  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证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它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
  疳的含义有两种:“疳者甘也”,言其病因。《医学正传。疳病论》说:“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指出其病因多由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形成积滞,日久不愈,转化成疳。“疳者干也”,言其病理、主证。《保婴撮要.疳》说:“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指出其病理为津液干涸,气血亏耗。《幼科铁镜.辨疳疾>>说:“干而瘦也”。指出临床主证为形体干瘪羸瘦。
  疳病包括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以1—6岁发病率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儿童保健工作的不断发展,小儿营养不良发病率大大减低,但在其它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重要问题,以1985年WHO的粮农组织(FAO)估计,世界上有4.5亿人有严重营养不良。本病不但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影响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有些病例有永久性后遗症。
  疳病的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嗣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如唐<<备急干金要方.卷十五)>说;“凡久下一月不差,成疳候。”提出久泻可成疳。《颅囟经》列举了17种不同类型的疳病,立调中丸、胡黄连丸等疗疳方。《太平圣惠方》创立小儿疳论,并提出了“可治候”、“不可治候”,搜集了各类疳病的治疗方剂近300首。《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提出“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为后世医家推崇.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录蚵坡(虾蟆)丸、集圣丸,是历代治疳沿用名方.《证治准绳.幼科》集前入之大成,条分缕析,论述详尽,列举疳病61候,皆理法方药齐备,在病理方面,提出是虚实兼有的疾病.治法提出有积宜消宜攻,正虚宜补宜养,虚实夹杂宜攻补兼施。清《幼幼集成.诸疳证治》认为“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治疗“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而疳危矣。故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历代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使本症的理论和治法不断充实和提高。
  疳病患儿皆有脾虚证的表现,近lO多年来,通过血清胃泌素、胰淀粉酶、D一木糖吸收排泄、消化道运动排空等多项实验表明,脾虚患儿有胃肠道分泌、吸收和运动的障碍。同时研究表明疳病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调理脾胃中药能促进消化吸收,促进食物中所含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增进体内代谢。同时研究通过针刺四缝及鱼际割治对治疗疳病都有良好作用。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种病因可引起疳病,常见有伤食因素、正虚因素、用药过伤因素。
  1。伤食因素 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吃瓜果,或过于溺爱,缺乏喂养知识,妄投高营养的滋补食品,饮食不能按时定量,或婴儿期不能按时添加辅食,乳食的数量、质量不足,长期不能满足小儿机体需要,导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时日渐久,气液亏损,形体日渐消瘦成疳。《婴童百问.疳症》云:“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乳哺饮食,一或失常,不为疳者鲜矣。”强调“疳以伤得”,“疳因积成”。
  现代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一种病理状态,是由于相对或绝对或两者兼有的营养缺乏,或因营养过剩而产生体内组织代谢异常与明显的体格变化,营养缺乏较营养过剩多见。
  2.正虚因素 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肾常虚”,先天不足,形体瘦小,脾肾两虚,纳谷不香,食而不化.运化水谷精微力弱,不能荣养机体,形成疳病。或久病体虚,特别是呕吐泻痢等直接损伤脾胃的疾病,演化为疳。《幼科铁镜.辨疳疾》:“疳者……或因吐久、泻久、痢久、疟久、汗久、热久、咳久、疮久,以致脾胃亏损,亡津液而成也。”
  3。用药过伤 患病过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损伤脾胃亦可成疳。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
  二、病理
  1.病变脏腑重在脾胃 疳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无论何种原因,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正如《幼科发挥.疳》说:“儿太饱则伤胃,太饥则伤睥,肥热疳其食多太饱之病乎,瘦冷疳其食少太饥之病乎。”其发展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由脾胃而及其它脏腑,所以说疳病不离乎脾胃,亦不局限于脾胃。
  2.病理基础津液消亡 疳证发病,与津液气血消亡有密切关系,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致全身虚弱羸瘦。正如钱乙所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
  3.病机属性本虚夹实 疳病的不同证候,由于病因不同,禀赋差异,病程有长短之别,其病机属性以虚为本,亦有虚实兼夹者。病初各种原因损伤脾胃,脾失升运,胃失和降,纳谷不香,食而不化,水谷精微不敷,以至机体失于营养。或者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者。脾弱胃强,则能食善饥,但腐熟转输无权,故虽能食而不充形骸,为轻浅阶段,正虚未著,运化失健,或夹食滞湿浊等实邪。
  若脾胃失和未能及时调治,运化功能未能恢复,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络脉,则肚腹膨胀,或虫瘕聚散,或肝脾肿大,积滞久蕴易于化热;土虚木亢,又常见肝脾不和虚火内扰之象。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中期疳积阶段。若疳病迁延日久,或病因未除,失于调治,脾胃日趋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亏耗,渐至五脏皆虚。形成千疳,是为虚证重证。
  4.病情演变渐涉五脏 疳病病情演变经历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过程。轻者,初期
病变仅在脾胃,如脾胃不和或胃强脾弱。重者渐涉及五脏,干疳、疳积患儿失于调治,可产生脾脏本脏之兼症,如泄泻、呕吐、肿胀、紫癜。脾病及肝,土虚木旺,则性情急躁, 咬指磨牙等,肝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所养,则目翳遮睛;脾病及心,心失所养,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口舌生疮;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卫不固则易罹外感、肺闭咳喘;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成永久后遗症。干疳可涉及五脏.危者直至阴竭阳脱而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小儿疳病的诊断依据: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三、鉴别诊断
  1。积滞 积滞和疳病同为脾胃疾患。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吐酸腐乳食,大便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与疳病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但二者亦有密切的联系。《证治准绳。幼科。疳》说:“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积滞为实证,积久可成疳,但临证所见疳病,并非皆由积滞转化而成。疳病有夹积滞者,称之为疳积。
  2。痨瘵 前人有认为疳、痨同属一种病症者,如《幼幼集成.诸疳证治》说:“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亦有认为二者病因病机不同者,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五疳论》说:“大人痨者,因肾脏虚损,精髓衰枯;小儿疳者,因脾脏虚损,津液消亡,病久相传,至五脏皆损也。”现代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病症,痨瘵专指痨虫(结核杆菌)染易而发之慢性消耗性疾病,疳病是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导致的病症。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常证
  (1)辨形体 疳病患儿皆有形体消瘦,但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不同,消瘦的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初期体重不增加,形体日渐消瘦,但尚未至羸瘦,病情为轻,体重减轻在正常的15%一25%。证情发展,四肢枯细,肚腹膨胀,出现腹大肢细的典型体征,体重减轻至正常的26%~40%,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如全身肌肉消削,皮包骨头,腹凹如舟,体重减轻至正常的40%以上,则为后期重症,须防虚脱.
  (2)辨精神 精神正常,为病在脾胃,未涉及它脏。精神不振,为血不养心,心怯神弱,性急易怒,好动多啼.为脾虚失抑,肝木亢旺。心神失主,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为精气俱耗。
  (3)辨食欲 受纳食物赖胃气调和,知饥纳运须脾气健运。疳病常有饮食异常者,初起为脾胃不调,久则脾胃气虚;若杳不思食,则胃气全无,脾气将竭。或有食欲亢进者,但食而不化,形体不充,为胃强脾弱所致。嗜食异物者,与食积或虫积久蕴,内蒸生热有关。
  2.辨识轻重 疳病有疳气、疳积、干疳之分。初期脾胃不和,或脾弱胃强,则能食善饥而不充形骸,为病之初期的轻浅阶段。疳气未能及时调治,积滞内停,壅塞气机,久蕴化热,土虚木亢,心肝之火内扰,则为虚实夹杂的疳积阶段.迁延日久,脾胃日趋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亏耗,渐至五脏皆虚的干疳重证,危重者随时可阴竭阳脱而死亡。
  二、治疗原则
  治疗疳病时务必处处以顾护脾胃为本,调脾和胃,以助受纳和运化,使后天生化渐充,则可趋康复。疳病病情复杂。虚实有别,应灵活地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的方法。江育仁提出“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干疳以补为主”的治则,可供临证参照。还应配合全身支持疗法,以减少猝变。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疳气  

  证候表现 形体略见消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指纹淡,脉细滑。
  辨证要点 本证是疳病的初起,形体虽瘦而不显著,有厌食和食欲不振,因脾胃升降失和,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土虚木亢易发脾气。病在初起,未涉及它脏,病尚轻浅。
  治法主方 调和脾胃,益气助运。资生健脾丸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白蔻仁、神曲、焦山楂、莲子肉、胡黄连。面胱体瘦,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煅牡蛎。腹胀嗳气,舌苔厚腻,去党参、山药、白术,加苍术、枳实、厚朴、鸡内金,大便溏薄,加炮姜。本证用药当注意补不壅滞,消不伤正,以和为主,勿过用滋腻碍运及峻消伤正之品,对脾虚肝旺者,选用乎肝药物时,要顾及兼证及证情轻重,如兼大便干结用决明子、白芍,兼有惊惕用牡蛎、钩藤,目赤头晕用谷精草、石决明,肝火有余用胡黄连、黄芩等。
  2.疳积
  证候表现 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黄结穗,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辨证要点 本证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为虚,腹大为实。腹大肢细为本证典型证候。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为有积。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食欲不振者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健,能食而不充形骸者为胃有虚火,脾弱失运,所谓胃强睥弱。
  治法主方 消积理脾,和中清热。肥儿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使君子、胡黄连、砂仁、陈皮、神曲、枳壳、麦芽、谷芽.加减:腹膨气胀加大腹皮、广木香、厚朴;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赤芍;虫积腹痛加苦楝皮、雷丸、榧子,虫去后再调理脾胃;肌肤枯燥,口干舌红,加石斛、沙参、麦冬、生地;烦躁性急,动作异常,加钩藤、牡蛎、石决明。
  3。干疳
  证候表现 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少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指纹隐伏不显。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辨证要点 本证由病程迁延日久,调治失宜而成,以全身极度消瘦为主证。病至这一阶段,全身衰竭,气血两败,易于发生各种兼证,要从肝、心、肺、肾等脏证候早期识别,对不哭不闹、多睡少动者要多加警惕,重者随时可致虚脱。
  治法主方 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白芍、熟地、川芎、炙甘草、神曲、麦芽等。胃阴伤者,舌绛干,少苔或无苔,加乌梅、西洋参(另煎服)、石斛等;脾肾阳衰者,加附子(先煎)、干姜、益智仁;全身衰竭,虚烦不宁,汗多气短,口干舌燥,苔光剥,脉细数无力,用生脉饮口服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手足逆冷,面色苍白,汗出粘冷,呼吸减弱,脉微欲绝者,系气阳欲脱,应急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益气回阳,固脱救逆。
  (二)兼证
  1。眼疳
  证候表现 两目干涩,眨目羞明,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者黑睛浑浊,白睛生翳,夜间视物不明等。
  辨证要点 本证常见于疳病兼维生素缺乏性干眼病患者,证候特点为全身消瘦基础上出现上列眼部症状。多由肝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治法主方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杞菊地黄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 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丹皮、菊花、密蒙花、谷精草、夜明砂、苍术等。偏肝热上犯,用石斛夜光丸。肝热重者,用清热退翳汤,常用木贼草、栀子、赤芍、生地、龙胆草、白蒺藜、蝉蜕(后下)、胡黄连、白芍、生甘草等.
  2.心疳
  证候表现 口舌生疮,面赤唇红,或发热,甚则口舌糜烂堆积,秽臭难闻,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辨证要点 脾虚气弱,心失所养,心阴不足,心火内炽,熏蒸苗窍所致。证候特点为在全身消瘦的基础上口舌生疮。
  治法主方 清心泻火,佐以养阴。泻心导赤汤合清热甘露饮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木通、竹叶、甘草、丹皮、大黄(后下)、黄连、莲子心、车前子(包煎)。口腔外吹锡类散或绿袍散。
  3。疳肿胀
  证候表现 全身或目胞、四肢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

  辨证要点 本证多由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所致,证候特点为先消瘦而后水肿,体重先减后增,肾阳虚水肿较脾阳虚水肿为重,常表现全身水肿,肿势多先由腰脚开始,两踝部肿势较剧,并有腰膝酸软沉重;脾阳虚水肿兼有纳减便溏、肢凉倦怠症状。
  治法主方 温阳化气行水。偏睥阳虚用防己黄芪汤五苓散,偏肾阳虚用真武汤加减。
  方药运用 偏脾阳虚常用药:黄芪、防己、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包煎)、生姜、大枣等。偏肾阳虚常用药:附子(先煎)、白术、茯苓、补骨脂、仙灵脾、白芍、生姜、车前子(包煎)、鹿茸冲服等。疳肿胀不可单用淡渗利湿之品,更不可攻逐水湿,否则损阴伤阳使证情加剧,当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使阳气通利,则阴水自消。本证同时需加强饮食调养,多补充蛋白质,或加用食疗方,如干金鲤鱼汤等,均有俾益.
  4.肾疳
  证候表现 发育迟缓,筋骨萎弱,五迟五软,囟门逾期不合,面色灰暗或咣白,神情呆滞,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沉缓,或舌偏红少苔,指纹淡紫,脉细数。
  辨证要点 肾主生长.久疳而致生长发育迟缓是本证特点。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调养失宜,则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发育不良。若面色灰暗,舌偏红少苔,指纹淡紫,脉细数者,则属肝肾阴虚;若面色咣白,舌淡苔白,指纹淡,脉沉缓者,则属脾肾亏损。
  治法主方 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扶元益阴,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亏虚宜扶元固肾。益气健脾,调元散加减。
  方药运用 肝肾阴虚证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茯苓、山药、当归、川芎、丹皮、白芍、怀牛膝等。脾肾亏虚证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当归、白芍、黄芪、黄精、补骨脂、鹿茸(冲服)、巴戟天等。本证可参考五迟五软治法用药。
  (三)合并症
  1.泄泻 古称疳泻。由于疳病患儿睥肾虚弱,易于合并泄泻。疳泻初期,多为外感或伤食泄泻,可参泄泻条治法治疗,但应照顾到患儿体质,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用或久用苦寒清热燥湿之品,以免伤阳败胃,耗伤阴津。疳泻急性期易于伤阴伤阳,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使用护阴救阳之品,必要时配合补液治疗。疳病合并泄泻易转化为虚寒泻而迁延难愈,如便前不哭闹,大便无热臭,小便清长等。应予调理脾胃治疗。健脾化湿如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暖脾温肾如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均为临床所常用。
  2.肺炎 疳病患儿由于气虚卫外不固,脾虚痰湿易生,罹患外邪之后,易成肺闭之变,合并肺炎喘嗽。在风邪闭肺,痰热闭肺阶段,仍宗肺炎喘嗽一般治疗,以祛邪为主。但应注意的是,此种患儿易于发生心阳虚衰之变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使用温补心阳。回脱救逆之品,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红花、丹参等。疳证合并肺炎,由于自身抗病无力,易致邪恋正虚,病程迁延。这类患儿的病理特点是邪少虚多,常表现为肺脾气虚或阴虚肺热证,均参照肺炎喘嗽正虚邪恋证候治法处理,结合使用外治法、饮食疗法,切不可屡施攻伐,愈伤其正。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肥儿丸 用于脾虚肝旺,食滞虫积患儿。

  2.十全大补丸 用于干疳气血两虚患儿。
  二、单方验方
  1.蟾砂散 大蟾蜍工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末纳腹,缝口,黄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每服0.5—1.5g,1日2-3次。用于疳积证。
  2。羊肝(或猪肝)30g、苍术6g,煮汤,吃肝喝汤。每日1剂,连服2周。用于眼疳.
  3.皂矾12g,鸡内金6g,红枣(焙干去核)10枚,共研细末,混入白糖lOOg内。每服1.5—3g,1日2—3次。用于疳病伴有贫血者。
  三、药物外治
  1.猪肉lOOg,首乌30g,浓煎去渣,以干净纱布或棉花蘸汤擦洗全身皮肤,1日1一2次,连用7—10日。用于皮肤干皱粗糙者。
  2。无花果叶3—5片,鲜、干均可。将无花果叶加水500ml,煎成200ml,倾入盆内,先熏两脚,待温时洗两脚心,熏洗15分钟即可.用于疳病并发泄泻:
  四、食疗方药
  1.肥儿百皮糕 炒白术22kg,炒党参3。4kg,炒山药、炒米仁、茯苓、炒芡实、炒莲子各6kg,炒陈皮1.6kg,焦山楂、焦神曲各3.6kg,炒扁豆12kg炒粳米、炒糯米各75kg,糖200kg。上药打粉和物,做成糕食用。每日分3次,每次约30~lOOg。婴幼儿可用开水调成糊而服。
  2。茯苓糕 白茯苓、白莲肉(炒微焦)、大麦粉(炒焦)、胡桃肉(炒微焦)、黑芝麻(炒微焦)各50g,净白糖lOOg,上药共研细末,再加白糖共拌和调匀上蒸笼,蒸后即成糕糊。取出切为小方块的糕,;候冷却,用洁净瓷缸收贮。干燥后随时可以取食,每日10-15g。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取穴:太白、足三里、气海,备穴中脘、商丘、脾俞、胃俞、神门.每次取4—5穴,1岁以下用30号3cm毫针,进针深约1—1.5cm,轻捻不留针,1岁以上可针尖顺经方向刺入,补法行针3—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隔l周行第2疗程。
  2.艾灸 取穴: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四缝.备穴:公孙、百虫窝(血海穴上1寸)。每次取4穴,以艾条悬灸各穴,、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穴区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隔3天后行第2疗程,2疗程后停灸观察半个月。
  3.点刺 取穴:四缝、阿是穴(中指掌侧第1节中点).穴位常规消毒,取小号三棱针或26号0.5寸毫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粘液或血数滴,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六、推拿疗法
  1。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运土入水,推板门,揉阴陵泉、足三里,揉胃俞,揉腹摩脐。用于疳气。
腹泻加推上七节骨,呕吐时加推天柱骨,腹胀时加揉天枢,发热加推天河水。
  2.捏脊疗法 常规捏,重提大椎、脾俞、胃俞.如烦躁不安,眼眵多时,重提肝俞、风府,如惊悸不安。口舌生疮,加重提心俞,如咳嗽气喘,咽喉不适,加重提肺俞,伴有五迟者,加重提肾俞。

  七、割治疗法
  取穴:鱼际。穴位消毒后以2%普鲁卡因液局麻,医者持手术刀在鱼际纵行切开,切
口长0.5cm,深0.3era,用止血钳取出绿豆大黄白色脂肪,压迫止血,盖消毒敷料,再用
胶布固定,5天后揭去敷料,先割治左手,隔l周后割治右手穴,2次为1个疗程。
  (急症处理)
  中一重度营养不良的死因常为水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心衰和低血糖,应予以紧急
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对不能进食而无脱水者,补液总量为每日60一70ral/kg bw,对伴有脱水的患儿,补液总量应比一般脱水小儿补液量减少1/3—1/2。由于脱水多为低张性,补入液的钠盐含量应适当提高,电解质的比例可增至2:1,其中等张含钠液最好用碳酸氢钠,以利纠正酸中毒。补液速度宜慢,(10滴/分),切不可急于在短期内纠正脱水。至于含钾液应早些供应,如尿量充足,一开始即用含钾液,需要时可加大葡萄糖浓度至15%。重症缺钾时补充氯化钾每日lOmg/kg bw,其静滴浓度<0.3%,于6—8小时输入.可连用7天,直至能进食后停用。重度酸中毒患儿可用5%碳酸氢钠5ml/kg bw。1—2次,每次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5mmol/I。严重脱水酸中毒伴休克时,首先给予2:1等张含钠液20ml/kgbw快速静滴,后再酌情使用2/3或I/2张液,速度渐至每小时9—6ml/kg bw。凡连续补液2天以上时,应同时给10%葡萄糖酸钙5一lOml加入液体内静脉点滴或分次口服。对伴惊厥而使用钙剂治疗无效时,可给予25%硫酸镁0.2—0.4m|/kg bw深部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工一3天,长期补液时,可酌情给予血浆或全血,每周2—3次,直至好转为止。如患儿能口服足量时,须及时停止静脉输液,亦可胃管点滴电解质液。禁食时间宜短,尽量喂以高蛋白去脂酸奶,必要时胃管喂饲。开始供给热量约为每日125520—167360J/kg bw,2—3天后增至每日20g~418kJ/kg bw,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日502080~627600J/kg bw。应注意供给多种维生素,必要时静脉点滴氨基酸、脂肪乳剂。
  2.感染 重度营养不良时细菌感染率高达43%,寄生虫如疟疾、贾第鞭毛虫、钩虫、蛔虫和结核感染等亦非少见,因此,可给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3.防治心衰 浮肿型患儿在治疗后常因水肿消退而发生液体大量进入血循环,发生心衰,此外,因水、钠入量过多或补液速度过快也可致医源性心衰。可用利尿剂、吸氧及其它支持疗法,最好不用洋地黄类药物。
  4.低血糖 轻度无症状性低血糖(1.1—2.2mmol/I)时可用25%葡萄糖多次口服即可,重度低血糖(<1.1mmol/I)预后不良,常伴发于低体温、昏迷和严重感染,应立即静推50%葡萄糖lml/kg bw,然后以10%葡萄糖电解质液维持。如血糖仍不能正常,可试用氢化考的松或高血糖素0.1ml/kg bw,每2—4小时喂食一次,及避免夜间饥饿是防止低血糖的有效方法。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
  2.喂养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吃零食、饮食偏嗜、饥饱不均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3.婴儿按时添加辅食.一一般从3—4月起就要逐渐添加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添~nH,-j-要先稀(菜汤、米汤、果汁)后干(奶糕、鸡蛋黄),先素(菜泥、豆制品)后荤(鱼泥、肉末),先少后多的原则。
  4.断乳以出生10—12个月为宜。断乳后,应给予品种多样,易于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
  二、护理
  1.病室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患儿衣着要柔软,注意保暖,防止交叉感染。
  2。定期测量患儿的身高、体重及病情变化。
  3.对重症疳病小儿需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加强眼部及口唇部护理,防EEI]P.疳、口疳的发生。
  4。对重症的d,JL要注意观察面色、精神、饮食、二便、哭声的变化,及时和医生联系,作出相应处理。
  5.据病情需要配制相应的食谱,有助小儿早口康复。
  (文献选录)
  《颅囟经.病证》:“小儿,一、眼睛揉痒是肝疳;二、齿焦是骨疳;三.、肉色鼻中于是肺疳;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吃泥土是脾疳。”
  《活幼口议.疳疾症候方议>):“治疳之法,量候轻重,理其脏腑,和其中脘,顺其三焦,使胃气温而纳食,益脾元壮以消化,则脏腑自然调贴,令气脉与血脉相参。壮筋力与骨力俱健,神清气爽,疳消虫化,渐次安愈。若以药攻之五脏,疏却肠胃,下去积毒,取出虫子,虽曰医疗,即非治法。盖小儿脏腑虚则生虫,虚则积滞,虚则疳赢,虚则胀满,何更利下?若更转动肠胃致虚,由虚成疳,疳虚证候乃作,无辜之孩难救矣。”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一切疳诸方》:“夫小儿疳疾者,其状多端,虽轻重有殊,形证各异,而细穷根本,主疗皆同,由乳哺乖宜,寒温失节,脏腑受病,气血不荣,故成疳也。”
  《仁斋小儿方论.疳》:“干疳者,瘦悴少血.舌干多啼,其病在心;目不转睛,干啼少泪,其病在肝;身热尿干,手足清冷,其病在肾;声焦皮燥,大便干结,其病在肺;搭口痴眠,胸脘干渴,其病在睥;总为五干疳是也。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蛔疳者,因过食生冷、油腻、肥甘之物,以致湿热生蛔;腹中扰动,故有时烦躁多啼,有时肚腹搅痛,口唇或红或白,口溢清涎,腹胀青筋,肛门湿痒也。先用使君子散治之;不愈,下虫丸主之。若蛔退,又当调补其脾,肥儿丸主之。”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汪受传等根据目前临床疳病病因以饮食过度为主因的状况,采用特制高蛋白高热量饲料造模法。特制饲料用鱼松、豆粉、面粉、奶粉,按重量1;2:I:1混合制成。喂饲昆明种小白鼠后,小鼠摄食量和活动度减少,体重不增,至第5天,造模组小鼠体重均值较用常规饲料饲养的小鼠低25.95%,符合临床疳病患儿体重比同龄正常儿低15%以上的诊断标准,作为模成指标。
  1.对胃泌素分泌的影响 对小白鼠疳病模型分别用壮儿饮和健脾糖浆灌胃,和正常小白鼠对照,13天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泌素的含量。结果:疳病模型组未经药物治疗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于正常,而经健脾糖浆、壮儿饮治疗者则恢复到正常水平。壮儿改口服液试验组体重增长显著高于健脾糖浆对照组。
  2.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张月萍等用壮儿饮口服液,对大鼠胃液分泌影响进行实验观察,显示该口服液能增强胃蛋白酶活性,适当加大剂量作用趋势更明显,而对胃液分泌量和总酸度无明显影响。胃蛋白酶促进蛋白质在胃中的初次分解,从而有利于蛋白质在肠中的分解吸收。这种作用途径既不同于西医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的被动补给,也不同于中药行气理脾类药如陈皮,木香:.消食健睥药如鸡内金等能显著增加胃液量及胃酸的分泌,这正是壮儿饮口服液补运兼施法的综合作用结果。
  3.对小肠吸收和胰酶分泌的影响 汪受传等对42例疳病患儿作尿D一木糖排泄率和尿淀粉酶测定,也发现患儿小肠吸收及胰酶分泌功能较正常儿差,经用运脾法治疗后,尿D一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O.05)。
  4。对微量元素及唾液pH值的影响 现代研究证实,锌对小儿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时毓民用益气健脾化湿法治疗疳病,并检测33例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锌、铜、锰,结果表明,疳病患儿处于一定程度的缺锌状态,治疗后血锌明显增高(P<0.001),铜/锌比值下降。闵福伟用健脾益胃养阴法治疗脾虚胃阴不足型疳病30例,并观察了对唾液pH值及发锌的影响。结果治疗前唾液呈弱碱性(pH中性),发锌值明显低于正常儿,治疗后随着症状和体征的明显改善,唾液转呈酸性(pH5.6),发锌值恢复到正常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5.疳病Hb与免疫功能的变化 田菲等通过78例疳证患儿血红蛋白与免疫功能变化临床分析,大部分存在贫血状态,占85.89%,以轻度贫血为主,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贫血程度与RBC—C。b花环率有着相差性意义(P<0.05,丁一0。69),血红蛋白含量与免疫调节功能是小儿生长发育中最主要的调节因素,营养不良状态也势必影响血.红蛋白的提高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临床研究
  疳病的临床研究,一般可分为辨证论治和辨病沦治两类。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治疗疳病的基本方法。疳病的辨证分型历来比较复杂,目前基本分为3型。近几年来各家辨证分型、立法组方又有区别。郑桂英将疳病分为4期:早期用党参、苍术、藿香各6g,葛根、焦三仙各8g,鸡内金、木香各4g;中期用党参、白术、焦三仙、炒山药各8g,陈皮6g,木香4g,木瓜、乌梅各5g,丁香、甘草各3g;后期用黄芪10g,白术、党参、山药各8g,陈皮、白芍各6g,升麻、柴胡、当归各4g,神曲9g,木香5g;康复期用黄芪、巴戟天、生龙骨、牡蛎、鳖甲、龟版、山药各15g,炮山甲、鸡内金、砂仁各9g,珍珠母12g,胎盘粉18g。制成散剂服用。配合刺四缝穴。治愈90%,好转9.6%。
  林莲梅将102例分为3型,脾胃不和用肥儿丸,脾肺气虚用参苓白术散,脾阴不足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配合针刺四缝穴,总有效率93.2%。张文仲氏将550例分5型,脾气虚型用疳病I号(党参、茯苓、莲子肉、白术、扁豆、砂仁、陈皮、甘草),脾阳虚型用Ⅱ号(太子参、山药、玉竹、银柴胡、石斛、秦艽、麦冬、扁豆、乌梅、麦芽).阴阳两虚型用Ⅲ号(党参、黄芪、白术、乌梅、山药、甘草、五味子、石斛、白术)。总有效率87.3%。
  2.使用固定方加减 邓启源氏用嚷医宗金鉴》肥儿丸治疗238例,结果治愈151例,好转48例,无效39例。邓和平氏以肥儿丸加味改制成散剂,治疗疳证100例,结果78例20天愈。20例30天内愈,2例无效.谷振声氏以肥儿康乐冲剂(鸡眼草、地胆草、党参、甘草、木香、麦冬、赤芍、谷芽等)治疗124例,总有效率84%,治愈率53.2%,且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提高。
  余勤等用生长灵(党参、茯苓、白术、枳壳、藿香、神曲等药组成)对108例疳病初期前瞻性研究,该药总有效率90.2%.显效率60.79%,与空白组、硫酸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Hb、尿D一木糖排泄草、血清胃泌素、血清锌,均有显著变化。
  陈复健用消疳汤(党参、白术、使君肉、茯苓、山药、炒扁豆、谷芽、麦芽)配珍珠丸(苏州雷允上制药厂),l岁内每服2粒,每增1岁加l粒,10粒为限度,每日 2次温开水送下,治104例,结果87例治愈。林举辉氏以健脾消积法(党参、麦芽、山楂、神曲、白术、茯苓、甘草、鸡内金)治疗300例疳病,7 日1个疗程,轻l一2、中2—4、重4—6个疗程,治愈264例,好转28例,未愈8例。。o)王家定氏以眼疳散(黄连、黄芩、大黄、青黛、芦荟、胡连、使君午、冰片、党参、白术、茯苓、甘草、lu楂、麦芽、神曲)治小儿角膜软化症100例,显效7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周爱生氏以玉屏风颗粒冲剂为主治疗营养不良小儿感冒40例,有效率97。5%。
  汪受传等以壮儿饮口服液(由苍术、焦山楂、黄芪、党参、决明子、胡黄连等组成)治疗88例,治愈35例,好转4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77%;对照组52例中,治愈7例,好转2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3.460A(P<O。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壮儿饮具有对实验性大白鼠在不增加胃液和胃酸排出的情况下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采用特别高蛋白高热量饲料法制作,小鼠营养不良模型,该药具有使之复健和提高其血清胃泌素水平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调整患儿低下的消化道功能.促进机体对饮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尹淑珍以捏脊按摩治疗婴幼儿营养不良98例,治疗组从“肾俞穴”沿脊椎骨从下往上捏,直到大椎穴,第2遍比第1遍重,每捏4下往上提一下,捏3遍后点穴,肝俞、脾俞、肾俞特别要加重提放,再加上叩击法、啄法、拔法、拍法、推法、揉法,每疗程l周,需3—4个疗程,对照组用鸡内金、消食片等治疗,治愈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
  吴振庭按摩5l例。积滞伤脾型用推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推小横纹,分推大横纹,按揉中脘,压天枢、气海;气血两亏型以捏脊为主,根据临床症状选加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结果痊愈58。7%,好转37。2%。
  针刺四缝后,患儿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谷胱甘肽与血红蛋白增加,动物实验观察到胆汁分泌排出及胰酶分泌均加强。对患儿针刺后吞噬细胞数量及其吞噬能力都明显增加。
  周江宁针刺四缝治疗小儿脾虚疳积30例,针刺前后尿中D一木糖排泄率平均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O。001,说明该法对提高疳积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有良好作用。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少堂以鱼际割治后,观察到患儿唾液淀粉酶、胃液分泌、胃肠蠕动、粪脂酸等反映消化吸收功能的指标均有所改善,同时通过脑电波、神经症状、尿17一酮、嗜酸细胞、胆碱脂酶、糖耐量曲线、基础代谢等一系列实验,说明割治疗法在恢复神经、体液、内分泌、经络等的功能方面都有作用。

初生儿病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