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60岁的一首诗,短短24字总结一生经历,极富感染力,堪称奇绝

今天继续给大家带来一首宋朝大诗人苏轼笔下著名诗篇,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自题金山画像》,从这首诗的名字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得出来,这首诗应该是诗人描写自己的诗篇,具体点说便是描写自己画像的诗篇,这类诗篇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长河当中可是极不多见的。公元1101年三月,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人苏轼从虔州出发,一路上经历了南昌、当涂、金陵,最后在本年的五月份来到了他的目的的真州,六月份诗人再次经过润州来到了常州居住,今天为大家介绍这首诗篇便是出自诗人在真州浏览金山龙游寺诗所创作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好好地欣赏一下这首诗中的绝妙之处吧。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当我们初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所运用文字确实十分的少,这在苏轼浩如烟海的诗歌当中也是并不多见,虽然这首诗篇并没有多少个字符,但是诗中所描述的内容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此时诗人内心仿佛就是那烧成灰的木头,身体更像是没有缆绳束缚的小船。最近总是会有人问我,我今生的功绩到底在哪里,我想应该就是在那黄州、惠州以及儋州吧。我想诗人创作这首诗篇的时候应该已经到了晚年,所以才会对自己拥有如此透彻心扉的感悟吧。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这首诗篇当中诗人主要运用了自我嘲讽的口吻,来述说着自己到处漂泊的人生,自己的功绩也只不过是连年的贬谪。如今诗人面对着当年自己留下的画像,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分,在我们看来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对自己目前年老体衰的描写,也有着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正是这些复杂而又重感情的感受交织在了一起,才使得我们感到了诗中所抒发出来一种苍凉、悲伤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实了解诗人的读者们都会知道,苏轼的诗风往往都是非常豪迈的,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独具一格的。当然本首诗篇也依然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这首诗篇显然更加语出惊人。诗人在开篇之时便直接说出了自己已经心如死灰,这样的描写当然会让我们觉得与诗人以往的风格完全不相符合,然而当我们在进一步了解诗人近些年来的经历之后,便会发现我们很难不对诗人这样的情况给予深深地同情之心,也是诗人一生都是在悲惨当中度过的,单单凭借这一点我觉得就已经足够值得我们投去同情的目光。

在创作完这首诗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伟大的诗人苏轼便驾鹤西游了。因此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篇的时候显然已经年过花甲了,可以说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们留下了这首诗篇。在诗中诗人也是回首了自己的一生,大起大落,坎坷不已,即使自己怀揣着满满的报国之志,显然也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在我们看来此时诗人也只能独自一个人慷慨悲歌、自叹飘零。在接下来的描写当中''身如不系之舟''主要便是指诗人晚年生活上的漂泊不定,从而抒发自己羁旅漂泊当中的忧伤之情,如果我们发现诗人只限于''入乎其内''的时候,诗人也只能抒发自己人生当中的苦闷之情,伟大的诗人苏轼也就不会成为令人发出会心一笑的''东坡老''了,他也就不会在悲哀当中逐渐的沉沦下去了。

我觉得在这首诗当中最富有内涵的还是这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人一反原先的忧伤情调,以自己独有的世俗来换取人生失意之时的哀愁,在我们看来诗人的自我解脱能力真是有些超乎我们想象。诗人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绩,并不在于自己时任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之时,也不在于自己阀州、徐州、密州知府的时候。也正是诗人在这三州之时遭遇了贬谪,所以也在诗人心底里埋下了挥之不去的痛苦之情,所以诗人才会如此的关心这一时期的事情。

在这首诗篇当中我们看出了诗人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着自己最后坚守的底线,而且我们也看到了诗中富有和谐幽默的一面,直中有曲。很好表现出了诗人创作诗篇之时特有的风格,其实也正是诗人这种特殊风格吸引着读者们不断地探索诗人在诗中最真挚的想法。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