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讲义气的开国皇帝,称帝后没杀一个功臣,当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终

从古至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几乎已成定律,对历代开国皇帝而言,统治稳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曾经的“老兄弟”开刀,毕竟“功高震主”可是犯了帝王的大忌,不将曾经的功臣铲除,皇帝恐怕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在铲除功臣这方面,历代开国皇帝中做的“最绝”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明初四大案”牵涉人数多达十几万,四案过后,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几乎死伤殆尽,仅有寥寥数人得以善终!根据“辩证法”的原理,有“最绝”的就有最“仁义”的,而能称得上“最仁义的皇帝”就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大将,深受周世宗柴荣器重,柴荣病重时,将禁军大权交于其手,赵匡胤因而升任殿前都点检,显德七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后,于同年登基称帝,开创大宋王朝。

赵匡胤不愧是统兵作战的人才,登基后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逐渐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割据混战,政权频繁更替的局面,这期间赵匡胤也在不断思索如何能够不让“历史重演”,不让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据《宋史》所载:建隆元年,赵匡胤召见丞相赵普,询问如何“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赵普早有准备,献上三计“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普此人颇为传奇,他乃是一代功勋,东征西讨,无不如意,然究其所学,竟自《论语》外再无学业,因而留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赵匡胤统一全国的策略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因而赵匡胤对其极为信任,在听了他的建议后,立即着手“削夺其权”。

“削夺其权”首当其冲的就是削兵权,兵权是五代十国混乱的根源所在,正如《五代论》所言“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而要想收兵权,就要对曾经的老部下“开刀”,赵匡胤此人颇为仁义,不愿屠杀那些曾经拥立自己为帝的老兄弟,几番踌躇之下,赵匡胤计上心来!

杯酒释兵权

据《宋太祖实录》所载:建隆二年七月初九,太祖将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众人谈天说地,回忆往昔,笑声不断,酒过三巡,赵匡胤将酒杯一放,突然就“多愁善感”起来,不断叹气,众将急忙询问皇帝因何愁容满面,赵匡胤叹道“我这皇帝做的不舒服,整夜都难以入眠”,众将追问原因,赵匡胤说道“又有谁不想当皇帝呢!”

众将这下听出赵匡胤话中有话,赶忙跪下表忠心,赵匡胤又叹了一口气“就算你们不想,你们的部下也会将黄袍加在你身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众将知道再无转圜之地,乞求太祖“指条明路”,太祖答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众将心领神会,磕头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以石守信为首的几名禁军高级将领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应允,并顺势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改由三衙统领,将禁军大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赵普所献三策之“削夺其权”。

石守信等人被夺取兵权后并未受到赵匡胤的“清算”,赵匡胤不仅遵守承诺,赏赐他们无数金银财宝,还把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三弟赵光美。因此石守信、高怀德等当年追随赵匡胤打天下的老兄弟全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赵匡胤确实是一位极为仁厚的皇帝,他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后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感念周世宗知遇之恩,善待柴家后人,将柴家的小皇帝封为王爷,允许世袭罔替,并在太庙寝殿夹室立下一“誓碑”,要求世世代代谨守誓言,而碑文的第一条便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相当于赐给柴家免死的“丹书铁券”,由此可见,赵匡胤此人确实颇为仁厚!

小结:

可能有人会说,赵匡胤若是真讲义气,又岂会在柴荣逝世后欺负孤儿寡母,逼迫柴家小皇帝禅让呢?怀有这种质疑的人不少,但史学界却从未因此而质疑赵匡胤,这是因为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强者为王,帝位自然是有德者居之,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割据混乱的局面,功在千秋!柴家子孙退位让贤,享受高官厚禄,应该是最好的结局,赵匡胤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

总而言之,赵匡胤堪称历史上“最讲义气”的皇帝,他在“杯酒释兵权”后又相继“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彻底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也使得宋朝“重文轻武”,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