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南派鸟笼的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严松
鸟好养,但上好的鸟笼难求。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84岁的颜虎金作为南派鸟笼的泰斗,早已名扬全国,成为无数爱鸟人士争相拜访的对象。
“自28岁开始做鸟笼,56年的时间里,我从未停止。”颜虎金说,如今,鸟笼早已不再只是养鸟的工具,更像是苏州的一种文化符号,值得更好地传承下去。
迫于生计与鸟笼结缘,痴心钻研终寻得门道
1938年,颜虎金生于苏州一户普通人家,12岁就被迫辍学,拉起了人力车。“20岁那年,我进入了苏州砖瓦厂工作,直到我28岁结婚成家。”颜虎金回忆说,成家后,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实在难以负担家里的开支,便想着学门手艺傍身。
年轻的颜虎金在学习什么手艺这个问题上遇到了难题。一位自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语点醒了困惑的颜虎金。“小伙伴的父亲喜欢养鸟。他说鸟儿好养,鸟笼却难买,这让我一下子有了方向。”颜虎金说,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小伙伴的父亲说出了当时小有名气的鸟笼制作人陈瑞林。
有了这个线索,颜虎金立马找到陈瑞林,希望跟随其学习制作鸟笼,但没想到的是,却吃了闭门羹。颜虎金告诉记者,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手艺人的思想都十分保守,不愿意将傍身的技艺传授于人,为了学到这门手艺,他想了不少法子。“没人教,我就自学,为此,我先是找到一些介绍鸟笼的书,从中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再一步步摸索怎么制作鸟笼。”颜虎金说,学习手艺还是要从实践中得出经验,他厚着脸皮向朋友讨来一只散了架的鸟笼,拿回家拆开,仔仔细细研究起来。
“鸟笼长宽高比例,各个孔距的大小以及连接方式等,都要十分精确,为了制作出完美的鸟笼,我对比学习了当时最受欢迎的3位鸟笼制作师傅的手艺,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套路’。”颜虎金回忆说。
从挑选竹材到设计工具,用心做好每一处细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学的颜虎金从前辈们的手艺中取长补短,学习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一套自己的工具。“制作鸟笼的工具不复杂,只需要一把锯子、一个打孔钻、一把削竹刀和一块拉丝板。”颜虎金说,为了凑齐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四样工具,自己可没少花功夫。
找做木工的朋友做了锯子,但别人做出来的打孔钻和削竹刀,颜虎金却怎么都不满意。没办法,从来没做过工具的颜虎金开始自己动手。“我当时受江西人制作工具的启发,用废弃的秤杆上端装了一个圆形的木陀,再在木陀下方打一个穿绳的孔,最后挖出安装钻头的孔就行了。”颜虎金说,当时为了制作出完美的鸟笼,自己还做了定制版步弓来确定笼丝的打孔距离,并用钢片做了拉丝板。
好的鸟笼从选材第一步就开始讲究。颜虎金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每到冬天,他都要去天目山下挑选上好的竹料。“做鸟笼的竹料需要选择在背阴山脚长了7年之久的老毛竹,密度最合适做鸟笼。”
颜虎金说,除了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上也十分讲究。颜虎金回忆说,最开始通过破旧鸟笼学习,就碰到了最关键的制作工艺——给笼角扎线。“笼角的连接处外表看不见一点扎线的痕迹,这到底是怎么固定的呢?”有一次,颜虎金从补鞋匠补鞋的过程中得到灵感。“原来,连接处先钻好孔,再将线从孔的两边穿进去,打结时一根线穿进另一根线中,用力一拽,线头就藏在了孔里。”颜虎金说。
传承与创新一样不落,努力守护传统精美技艺
正是颜虎金这种钻研精神,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还原出清代冰梅顶绣眼笼等稀世珍品。
颜虎金告诉记者,鸟笼有“北派”“南派”之分。明清时期,苏式鸟笼闻名遐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冰梅顶绣眼笼,然而却失传了两百多年。直到21世纪初,颜虎金找到了两张清代冰梅顶绣眼笼的照片,按照片上鸟笼的款式、结构、造型,潜心研究制作,终于在2008年让清代冰梅顶绣眼笼获得了新生。颜虎金将这种冰梅顶绣眼笼进行了改进,使之更精美,更坚固,充分体现苏式鸟笼精细雅巧的风格。
“我在鸟笼制作完成后,还会对竹材进行煎煮加工。”颜虎金说,将竹材放在含有红花、朱砂等中草药及矿物质的水中煎煮,经煎煮后的竹材就成为“煎竹”,其色泽呈现棕红色,古朴稳重、清雅怡人,比原来的竹材更坚韧牢固,即使将竹丝作360°的弯曲也不会折断。而朱砂的渗入则使竹材经久不蛀,不会霉变,而且年份越长,
颜色越美。此外,近年来,颜虎金还在制作鸟笼时创造了“绞丝工艺”,即将一根竹丝进行绞缠,使竹丝成为螺旋纹的新笼丝,使鸟笼更加精美。
“随着进入这行的时间越来越久,对于鸟笼的感情也逐渐复杂化。”颜虎金说,这几年,自己在制作鸟笼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对于老式南派鸟笼的还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几百年前的精美技艺传承于世,守住这份难得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