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蛤蟆坪》读后感 || 作者 尹新武


《爱恨蛤蟆坪》读后感
——”南岳衡山“笔下的一部《浑浊的祖厉河》
(2021年5月11日)
作者    ‖    杨进荣

自从跟着杨华老师和牛宗义老师去了一趟“红军小学”之后,就像丢了魂一样,痴迷于书写自己的故事以及评价别人的文章。

去年12月是我开始全面觉悟的散文喷发期,先后写了十篇散文,以及近二十篇评论,被牛宗义先生誉为异军突起,被杨华先生誉为会宁评论人中的野马,被杨镇勇先生誉为翻遍会宁文学圈的人,被张德强先生誉为会宁文学评论家,着实受用之极!

我的散文以中师生回忆录为主,兼及对文友、同事、父母及家人,充满着激情,画面感很强,不时有抒情和议论流畅地涌出,比如评价武志元先生《山背后等雪》就成为后来的“会宁散文作家的故土情结”(查柯灵先生《乡土情结》已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起源。

我最用情评论的莫过于牛宗义先生的《梦里飘过那些年》、《守望母爱》两篇。而写得最长的评论则见于《今古农村》平台,是对“农家女”散文《小五》的评论,跨时长达一个月。而比较专业的比较阅读评论文章,则包括了《日暮苍山 乡关温暖》、《靖远作家咏史散文的“琴心剑胆”》、《当下陕西乡土散文书写一瞥》三篇,从会宁到靖远,又到陕西,视野逐渐开阔,语言逐渐稳定,风格基本成熟。这是我在众多文友们的鼓励之下自身不断反思的结果。

在我评论的视野里,张德强先生的情怀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是他精准的文字以及博大的胸怀,让我放下了教师的矜持和怯生生的书写、评论的心态。而杨华先生长期为百姓发声、建言献策、关注孙志诚先生早期短篇小说的精神,最终让我的文字走进了更多会宁人的视野。

“天南地北会宁人”平台的梁旭斌先生,一直从事平台的编辑工作,不忘用敏锐的眼光、如炬的睿智、精心的制作,推出了像“农家女”、“南岳衡山”、曹志佐等人的文章,是真正用心培植会宁文学精英分子的一位伯乐。他的“生态散文”,以非常鲜明的面貌,独树一帜。

在读过孙志诚先生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读到了“南岳衡山”先生的《爱恨蛤蟆坪》,从已经发表出来的约七万多字的篇幅里,已经可以辨识出他的小说达到了相当的文字水准。

私下觉得,杨集乡出现了像王汉英、毓新(张明)、这样的著名作家,也出现了“乌兰少年”这样的新秀,但更让我吃惊不小的,则是张德强、“南岳衡山”这样年龄和我比肩的”文学青年“。这两位曾经是初中同学,早年非常喜欢文学,又长期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无异于杨集乡文学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后续之力不可小觑!

纵观张德强、“南岳衡山”二位的文字,如果比较一下,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张德强先生数十年来坚持写作,其平台影响深远,不仅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而且将爱心公益活动贯穿始终,使无数会宁学子得到捐助。“南岳衡山”先生厚集薄发,出手不凡,每期读者都在四五百人之上,已经深深烙入会宁人的心里。

张德强先生的文字始终保持着“记者”敏锐的精神,总是将作者精心选择的素材,打磨成一篇篇光芒万丈的精品,给人们以无穷无尽的鼓舞。”南岳衡山“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对故土的挚爱,语言接地而乡土味浓烈,故事真实又有相当的集中与概括,笔力雄厚,把人物的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

当然,”南岳衡山“先生的小说,由于尚在推送之中,还无法全面审视其艺术感染力和文学成就。张德强先生也由于一直为经济实力的提升打拼,所以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其专心致志的创作活动。然而,我有理由相信,张德强先生在文学创作中的厚集薄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南岳衡山“先生已经在这33期微信文章里,表现出了惊人的文学才能,这应该是无数读者的一致的心声了。

回首我和张德强、“南岳衡山”一起走过的路,文学始终与我们息息相关又一路平凡而颇为坎坷。这样的”文学青年“,彼此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对文学的敬畏,和书写家乡的饱满的感情。因此,我很愿意为他们二人的这种非常可贵的创作精神,发出一点点由衷的推介之音。也祝愿会宁人当中涌现出更多的勇于投身于文学创作的精英人才。

谢谢“天南地北会宁人”每一个忠实的读者,谢谢梁旭斌老师。

作者尹新武老师近照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