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人物——吕潜(清初蜀中三杰)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耘叟,晚年号石山农。遂宁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大学士吕大器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时年22岁,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其父奔南京,吕潜奉母流寓避难。后其父病殁贵州都匀,母于江苏病故,两地相隔数千里,又兵荒马乱,潜往返两地,历尽苦辛,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将父母灵柩运回安葬。潜离蜀时女儿才出生五月,至回遂时已46岁,潜见到女儿时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的诗句。他在外四十余年,目睹了明末清初大-和人民的疾苦,选择了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走上了隐逸之路,成为一代与陶渊明一样的隐逸诗人。
  潜隐居不仕后,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清贫的遗民生活。他早年就工诗,善书、画,四十年的流离又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创作下了不少优秀作品。晚年的二十余年间,以诗、书、画自娱,造诣更深,时称“诗、书、画三绝”。
  潜为人平和安雅,学问渊博。他对诗歌具有高深的修养,诗风冲淡,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清代诗人陆廷抡在《怀归草堂诗集·序》中所言:“语云'诗必穷而后工’,顾世人之穷,只在一身;若先生之穷,则在于世道变迁、君父死生存殁之大。故其穷有百倍于世人者,故其诗之工,亦百倍于世人。今读《怀归》、《守闲》两集,一若少陵(杜甫)浣花之篇,摩洁(王维)辋川之什,杂陈于前而不能辨其孰优孰劣也。”潜诗现存四百余首,诗集有《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潜的书法,继承了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他遍临魏晋唐宋的名家墨迹,特别是博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米芾、赵孟兆页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博综融贯,把“二王”的俊秀、流便,-的端重严谨,宋人的潇洒劲挺,揉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他的书风清秀古淡,散逸苍清。晋人书尚韵,-书尚法,宋人书尚意,潜书则尚韵、尚意。他用笔娴熟,笔笔着实,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猷劲,字距疏朗,字与字,行与行,互为照顾,前呼后应,文与字相映成趣,在如此灵巧的行笔布局之中,透发出清淡幽远之气。他擅长墨法,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尤其喜用淡墨,更显流畅淡雅、自然、潇洒。所书大多是其自己诗词,也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现存的以行书、行草作品为多。
  潜善画,山水尤长。他生活乱世,将一腔悲愤,化诸笔墨,造就了他的艺术生命,画出了大量的山水画杰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当时就享有“天下二半”之誉(一半,指吕潜,号半隐;另一半,指龚贤,字半千,清初著名书画家)。潜继承了中国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潜画追求元人遗韵,讲求笔墨情趣,重在表现意境,着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他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1911年出版有《吕半隐山水册》影印本。四川省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书、画作品。
  清康熙45年(1706)病逝,享年86岁。子其木秉,曾任青海西宁知县,有贤名。
  [以上内容由"黑咖啡"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