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十七)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17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释     解
老师说:“一位君子能够以道义作为自己行政的本质,并让其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行政实践之中,自觉以礼法规范的秩序作为行动标准来推行道义,以谨慎逊让的和顺作为言语原则来展现道义,以诚实守信的坚定作为行动前提来成就道义。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好德君子啊!”
释     字
孙(愻、逊)
《说文》:愻:顺也。从心孙声。《唐书》曰:“五品不愻。”苏困切。段注:训顺之字作愻。古书用字如此。凡愻顺字,从心;凡逊循字,从辵;今人逊专行而愻废矣。
《说文》:逊:遁也。从辵孙声。苏困切。
《约注》:逊:舜徽按:《尔雅·释言:“逊,遯也。”《释文》云:“遯字又作遁。”经传中多以孙为逊。盖古初但作孙,而逊乃后起字。《释名·释亲属》云:“孙,逊也,逊遁在后生也。”是汉时已通行逊字,故许君采录之。段玉裁谓逊字非许书所本有,乃后人据今本《尔雅》增之,非也。心部“愻,顺也”,与逊义近。今经传亦通用逊字。
《广韵》:逊:遁也,从也,伏也,恭也。
汉字“孙”甲骨文从子从幺,幺像束丝之形。表示子之后,由此有孙子的含义。由于幼小的孙辈在成长中,对长辈的恭敬、顺从和礼让、退避的特性,故孙字的本义中含有顺从礼让,恭敬回避的含义。战国时始出现从辵从孙的逊字,以专门表示退让、谦逊之义。或从心从孙的愻字,以表示恭顺、顺从之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愻条注:“凡愻顺字从心,凡逊循字从辵,今人逊专行而愻废矣。”本章孙,即愻字,表示谦逊、恭顺之义。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好色”者“群居”时的“言不及义,行不得宜”的揭露,让人们把握“好德”者“群居”时的“言义行善而化德”的职责要义。本章承接前章“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而难以成德的教导,通过好德君子的“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为政教导,让人们领悟并把握君子行道以仁义为本,以“礼、逊、信”三善为终始目标的言行实践要旨。
老师说:“一位君子能够以道义作为自己行政的本质,并让其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行政实践之中,自觉以礼法规范的秩序作为行动标准来推行道义,以谨慎逊让的和顺作为言语原则来展现道义,以诚实守信的坚定作为行动前提来成就道义。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好德君子啊!”
本章需要注意孔子提出了义、礼、逊、信四项君子的行为准则,细考实为“一本质、三善行”,即本质是仁德道义,反映的是君子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境界,表现的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的坚确不移。三善是其礼法规范的秩序之善,谦逊恭谨的和顺之善,诚实守信的坚定之善。“三善”离不开道义制约关照,均是道义之所出,是道义在“行、出、成”不同的面向上的展示呈现,并无先后次第顺序的分别。唐文治《论语大义》中引陆氏曰:“此'义’字极细密,有万事之义,有一事之义,有常事变事之义,所以谓之质干。然义非可径情直遂也,故必礼以行之,使有节文,而无太过不及之弊。义又不可棱角峭厉也,故必孙以出之,使去矜张,而有从容和顺之美。又恐几微之间,须臾之顷,诚意或不贯彻,故必信以成之,使一言一动,莫非实心实理之流行,然后可谓之成。'君子哉’三字,非赞辞,言必如此,然后为君子也。”接着案道:“此章言处事之方,非论心术,故言义而不言仁,三'之’字均指义而言。或作层递解者,非。”另,本章前后两君子为前后的呼应,并非为重复。程石泉在《论语读训》中考证中引:翟灏《论语考异》:“《孝经·三才》章疏引此文无'君子’二字。”接着说:“按文理应无'君子'两字。”黄怀信《论语新校释》在校中按:“一本无'君子’二字,非,盖不知'质’义而妄删。”其实,前一君子是称呼君子之名,后一君子是称其行政的言行合乎于君子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