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满洲里 / 作者:石崇道 (第1315期)

丽梅赏析:

离家的游子,在心里割舍不下又难以忘记的故土被称为故乡。本文作者把自己在部队服役的满洲里称之为是他生命中的第二故乡,这说明作者对这段军旅生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文章中,他以详实的资料和充满感染力的描写,把自己在芳华年代,所亲历亲为的学习工作训练和生活之感受,从字里行间中充分地显现了出来,证明作者对满洲里和他曾经的部队充满了热爱、留恋、向往和感恩之情。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文笔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是一篇正能量的美文佳作,期待您去品尝。

文:石崇道

导语:张丽梅

(时隔五十年,再踏满洲里)

我是1970年踏上满洲里这块土地的,于1978年调出而离开,虽然在这里生活了只有短短的八年,但也很难忘却这段军旅生涯,满洲里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离开满洲里已经40多个年头了。近日,受战友之邀,我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满洲里了,心情既激动又高兴!
在未看到现在的满洲里之前,想把多少年来一直让我魂牵梦绕的满洲里及曾经奋斗过的军营再回望一下,以拉回我总是在梦里回望的记忆。
满洲里,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达赉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据当地人讲,它是由一个草原小镇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有百多年的沧桑历史,人口近30万,居住有蒙、汉、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二十多个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受到了邻国的普遍关注和青睐。它因融合了中俄蒙三个国家之风情和民族习惯,而被冠之于“东亚之窗”的美誉!再之,由于毗邻三国交界,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的:“鸡叫鸣三国”,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满洲里所处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复制的,其作用也是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近代满洲里人的辛勤开发和建设,使这里逐步发展成为镶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满洲里承载了作者的青春岁月)
满洲里地处亚温带气候,风光旖旎,历史悠长,气温不均衡,温差比较大,夏天最高气温曾达到过42度,冬天平均气温零下40多度。这里最美好的季节是夏季,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却生成了不尽的美景,在那里,有夏天湛蓝色天空上飘浮着的朵朵白云;有碧绿的草地上云朵般缓缓移动的牛羊群;有广袤草原上驰骋奔腾的骏马群;有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美景;有从北京通往莫斯科的铁路和公路干线;有闻名中外的扎赉诺尔猛犸象故乡和无烟煤矿藏;有丰富的皮毛肉类及渔业资源和加工厂;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北方第一大湖达赉湖;有星罗棋奇布、别具一格的白色蒙古包;有一望无际绵延不断的大小山峦;有形状各异块块镜子般排列在草地上的水泡子……还有人们在生活中提炼出的很多富有春天元素的风情,如:遍地含苞绽放的各色野花,劳动场上的欢歌笑语,以及聚会酒桌上的遐思畅想等等,构成了祖国北疆满洲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和风貌,集北国风光,蒙古风情,异国情调于一身,令人心神往,令人陶醉,平添了人们对这座小城的热爱和欢喜。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我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在满洲里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高举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旗帜,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不怕流血和牺牲的精神,就是军人的崇高职责。为此,在首长关怀下和战友们的帮助下入党入团,积极追求进步 ,同首长和战友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到农场收麦子,到牧场放牛羊,到大田里收土豆,到菜地里种蔬菜,帮助地方支工、支农、支教、抢险救灾……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同唱一首歌,同住一间屋,同吃一锅饭,同喝一井水。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受到在部队军营里生活,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波,感到幸福、快乐和荣耀……

(江山依旧,青春不再)

我们部队任务特殊,曾肩负着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光荣使命。主要任务是转运物资,在援越期间,每当连队任务紧急人力不足时,为了保证完前方需要,机关上下齐动员,无论白天或黑夜,无论晴天或雨雪天,无论是盛夏或寒冬,命令一下,首长和干部,男兵和女兵,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怨言,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和连队战士们一起,积极投入到大干中去……那种官兵平等,互敬互爱的优秀品德,深深地影响和鼓舞着大家,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巨的任务。至今,那温馨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从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愈是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愈能体现部队官兵之间相互关心,体贴入微那种兄弟般的情谊。
记得那是在珍宝岛战役刚结束后的1970年的冬天11月,我们机关和连队一起搞了一次全副武装战备野营拉练。出发那天,草原上风雪交加,气温下降到了零下40多度,大家迎着风雪严寒,身背着沉重的行装,经过一天一夜的徒步行军,来到了200公里外的东旗,(相当于内陆县城)安营扎寨。许多人手冻伤了脚打泡了,首长急忙安排医务人员为他们疗伤,问寒问暖关怀备至……晚上就更难熬了,单说我们十来个人打地铺住在一个有10平米,四周还透风的土坯房里,为了相互取暖,一个挨着一个挤在铺着厚厚牧草的地上,被子皮大衣全捂在身上,皮帽子反戴在头上,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半夜草原上呼哨的大风将雪花从墙缝吹进屋里,被子上大衣上全是雪片……尤其到了后半夜,寒风刺得脸像刀割一样痛,哪双脚像挨着冰坨那样冻得生疼,我们蜷缩着,几乎一休无眠……。第二天继续训练,没有叫苦叫累的。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个景)
是革命大家庭养成的官兵同甘共苦,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温暖了战友们的心,经受住了各种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的考验。
部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座营房,每一个训练场地,每一处保障设施,每一幅生活、工作和劳动的画卷,时不时像过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鼓舞和激励着我,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军人,为祖国繁荣昌盛富强发一分光,添一分热。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还会令人激动不已,倍感亲切。
闲暇时,在边防口岸部队战友的陪伴下,走近边境,走近国门(70年代的国门),也曾感受到了国门卫士的自豪和荣耀!站在高处,拿起望远镜,能看到俄罗斯后贝加尔居民区的袅袅炊烟,汽车、马车、摩托车以及忙碌走动的俄罗斯人流……。
进入满洲里市区,漫步在这恬静的小城里,街道是那么干净整洁,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如火车站,医院,学校,中苏人民友谊宫,苏联红军烈士陵园等,连市政府办公机关,也加进了欧式建筑的元素,与完全中式的风格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平添了些许异国他乡的味道。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干净漂亮的小城,建筑风格独特,夜景迷人,相比于都市人山人海的喧闹,显得难得的宁静与安逸,是草原给予了这里最纯粹的清新味道。
(作者与战友在军营合影)
夏季的星期天,我和几个战友徜徉在宽敞的街道上,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漫步,满汉蒙鄂伦春朝鲜等民族艳丽且有特色的服饰,形成了小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70年代,满洲里市体育场是军民比较关注的地方。夏季的全民体健身运动会,有田径和各种球类比赛,冬季的冰上运动会,有冰球、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都是吸引人们眼球的竞技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每到这个季节,满洲里人都会像过节似得穿上节日盛装,参加到这些文化活动中来。
在城北,北湖公园虽然不大,也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好去处。春天,残雪消融,春回大地、花树相间,红绿分明;夏天,青波连连,花红柳绿,迎风摇曳,清香扑面;秋天,水蓝如镜,金波荡漾,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湖水成冰,成了天然的滑冰场。四季给予了这里的人们不一样美景不一样的欢乐……这里,既是大人们休闲娱乐好去处,也是儿童们尽情嬉戏玩耍的乐园。
( 老战友再聚满洲里)
当我们站在离城不远的小北山上,面对着辽阔的大地,眺望着那不远处有明显标志的边境线,似乎看到了一幅幅异国他乡的风情画面,追思着一个军人的神圣使命,荣耀和自豪的同时,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由衷地沉浸在了美好的遐想之中……
阔别了40多年的满洲里啊!阔别了40多年的军营啊!你总嵌在我的梦里,虽然不能依偎在你的身旁,我依然爱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