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大雅·皇矣》/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682期)

天语说:

【宋】朱熹《诗集传》“古者谓死丧饥馑,皆曰不淑。葢以吉庆为善事,凶祸为不善。” 也就是说在古代人们称死亡、丧事、饥饿,荒年都叫“不淑”,总之好的事情一般都称为“善”,而不好的事情,凶祸之事都称为“不善”或者“不淑”。

【宋】范祖禹说:“于一物失所,而知王政之恶;一女见弃,而知人民之困。周之政荒民散,而将无以为国,于此亦可见矣。”从一物的流离失所,就能知道其背后君王统治有所失;从一位妇女流离失所,就知道当时人民普遍都遭受着这样的痛苦。周代东迁之后,荒于政治,人民离散,已经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这些从《中谷有蓷》这首诗里也都能看到端倪。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周族起源于帝喾之子后谡,后谡善于农事,大禹时期就当上了主掌天下农业的农官,传至儿子不窋,不窋晚年,夏后太康失政,随时有丢掉江山的可能,不窋为了不给太康一族殉葬,索性丢掉农官的爵位,带领周族千里迢迢,跑到戎狄杂处的西北。在甘肃庆阳一带生存发展,如此数十年后,传至孙子公刘,此时,周族已在西北站稳脚跟,于是,公刘便在豳地,也就是如今泾河岸边的宁县建立豳国,这是周族建立的第一个国,也许,这时候的周人还叫做豳人。
豳国建立三百余年之后,传至公刘的九世孙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后人尊称周太王,大约活动于纣王曾祖武乙时期,武乙好武,频繁对戎狄用兵,引起旨方和羝(念“低”)方等部族的反抗,天下局势发生变化,古公亶父便带领部族,东迁至岐山脚下的周原,即如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一方面远离戎狄,土地肥沃,利于发展农业,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借岐山地势,更有利的观政中原。因为迁到周原的缘故,所以,古武乙之后,殷商天下一代不如一代,帝权衰落,必然会引起天下混乱,天下混乱,对周而言,既是灾难,也是机会,那么,如何在混乱的局面下,将周保存下来,并将之发扬光大呢?古公亶父为之想啊想,想啊想,始终找不到答案,所谓无可奈何谓之天,既然自己找不到答案, 那就只能求助于天,看看老天爷是什么意思,而说到天,古公亶父便能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件非常奇异的事。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老大、老二都不要紧,唯有老三,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生有异香,出生时闻到一种非常奇特的香气,这香气不似人间所有,什么意思?老三的儿子叫姬昌,姬昌生有异香,很可能说明,他就是有天命在身的人,周国诞生一个有天命在身的人,意味着什么呢?公亶父便将国号改之为周,周族以及周朝的“周”,即由此可来。于是,古公亶父说出了他的第一个预言,公开宣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我的后代当中应该有能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已经明确表示,他想传位给姬昌,姬昌是季历的儿子,季历前面还有大哥泰伯、二哥仲雍,怎么也轮不到他,轮不到怎么办?泰伯、仲雍果然孝顺,为了让父亲开心,两人一起逃到南方,并在南方断发文身.上古时期,断发文身之后,就不能进祖庙,失去祭祀祖先的权力,不能祭祀祖先,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氏族,这样一来,即便父亲找到他们,也不能传位给他们,兄弟二人做的很干脆,古公亶父没有办法,就很开心的把君位传给季历。
季历,人称王季,上位之后,励精图治,讨伐周边戎狄,帮姬昌把家门口打扫干净,并因此引起纣王爷爷文丁的注意,文丁特别不希望治下出现这么一个枭雄,不希望怎么办?加封季历为太师,将之骗到朝歌,软禁几年后杀掉,周国就这么传到姬昌手里了。
姬昌继位后,继承了父亲扩大周边,并对殷商虚与委蛇的政策,即一方面假装对商忠心耿耿,另一方面,暗中招降纳叛,收买人心,并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才,于是姜子牙千里迢迢的投奔西岐。姬昌带散宜生、南宫适等一众大臣郊外狩猎,不小心就遇到了渭水河边钓鱼的姜子牙,攀谈之下,发现姜子牙很有见识。姬昌也很开心,便和姜子牙乘同一辆车回去,并将之尊为太师,姜子牙就这样成了大周的辅臣,并帮助他们,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天下。

《毛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

原文:

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

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则友其兄。

则笃其庆,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

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无矢我陵。

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

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是绝是忽。

四方以无拂。

注释:

(1)皇:光辉、伟大。矣:语气助词。上帝:天神。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耀、显明之意。

(3)监:统领,率领。观:查看。莫:通"暮"”莫”字甲金文皆见日落草荒之形,维”日暮”之”暮”本字,这里指扩大之意。

(4)维:计度之意。二国:指夏、商两国。

(5)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也就是周围的国家。

(7)爰:改易、更换。究:谋求。度(duó):衡量、计算。

(8)耆:考察。憎:厌恶、讨厌。其:大概、也许。

(9)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10)眷:眷顾、照顾。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顺应、归顺。

(12)作:振作。屏(bǐng):保护。

(13)菑(zī):直立而死的树木,这里指灾祸。翳:通"殪",死而仆倒的树木,这里指遮蔽、掩盖。

(14)修:修剪。平:铲平。(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16)启:打开。辟:开辟、开拓。

(17)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削去。剔:剔除。(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20)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充满。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23)既:犹"而"。固:坚固、稳固。(24)省(xǐng):察看、观看、审视。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25)柞(zuò)、棫(yù):两种树名。斯:犹"乃"。拔:动摇。

(26)兑(duì):喜悦。《说文》兑,说也。

(27)作:兴建。邦:国。对:疆界。自:起源,开始

(28)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29)因心:依靠、凭借。友:友爱兄弟。

(30)则:效仿、效法。

(31)笃:忠实,笃厚。庆:吉庆,福庆。载:则。

(32)锡:同"赐"赠与。光:荣光。丧:丧失。

(33)奄:拥有、占有。

(34)貊(mò):安定、安静。

(35)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

(36)长:师长。君:国君。

(37)王(wàng):称王,统治。

(38)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

(39)比于:等到。靡:没有。

(40)悔:借为"晦",不明。

(41)祉:幸福有福。施(yì):延续。

(42)然:这样、如此。畔援:拉开疆界。

(43)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

(44)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45)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46)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徂:前往,至。共(gōng):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47)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

(48)旅:军队。

(49)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

(50)笃:厚益、巩固。祜(hù):福。

(51)对:安定。

(52)依:凭借。京:高丘。

(53)陟:登上。

(54)矢:借作"施",施行。

(55)阿:大的丘陵。

(56)鲜(xiǎn):犹"巘",小山。

(57)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58)将:旁边。

(59)方:准则,榜样。

(60)予:赞许、称赞。大:注重。以:犹"与"。

(61)长:挟,依恃。夏:通“厦”大屋。革:兵甲,指战争。

(62)顺:顺应。则:法则。

(63)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64)弟兄:指同姓国家。

(65)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66)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6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墉:城墙。

(68)闲闲:摇动的样子。

(69)言言:高大的样子。

(70)汛:责问。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71)攸:所。馘(guó):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72)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mà):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73)致:招致。附:安抚。

(74)茀茀:强盛的样子。

(75)仡(yì)仡:高崇的样子。

(76)肆:展现。

(77)忽:灭绝。

(78)拂:违背,抗拒。

译文

上帝光明而又伟大,

监视人间真显耀。

率领治理查看四方,

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是殷商这个国家,

它的政令不得民心。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

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

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于是向西眷顾张望,

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振作西周保护西周,

为西周阻挡灾祸。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

也许是灌木也许是栵。

将它挖去将土地开拓,

也许是柽木也许是椐木。

将它们排除将它们剔除,

也许是檿树也许是柘树。

上帝选择明德的君主,

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

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视察周地岐山,

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太伯王季开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从此我周占有天下四方。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

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并将他美名传扬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他眼中是非能分清,

能够成长成为国君。

在这个大国当国君,

能够顺应民心百姓顺从。

传到文王依然如此,

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祉,

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告诉周文王,

不是这样拉疆界,

也不要非分希望和企图,

渡河要先登上岸。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

胆敢对抗大邦国,

侵犯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

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

以对天下四方百姓的心。

依靠他在京师的军队,

出兵到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高山岗。

不要陈兵侵战丘陵,

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

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

决定占据岐山南,

就在渭水的旁边。

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万民追随的好君王。

上帝告知周文王:

"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迷音乐不迷色,

不建大屋不战争。

你要做到谨言慎行,

上帝意旨遵循切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

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

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

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保持进攻不停止,

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

招降崇国安抚万民,

四方诸侯不欺侮。

临车冲锋多么强盛,

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或是展现或攻打,

或是摒弃或是忽略,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天语赏析

这也是一首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是周王朝初建时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赞美周朝开国的几位先王,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夏商暴政需要推翻,他们是天命所归。诗歌从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毛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全诗八章,前四章写太王和王季,后四章重点叙写了文王。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上帝光明而又伟大,监视人间真显耀。“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率领治理查看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维此二国,其政不获。”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得民心。“维彼四国,爰究爰度。”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于是向西眷顾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我们知道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为都。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地,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第十三代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作之屏之,其菑其翳。”振作西周保护西周,为西周阻挡灾祸。“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将它修齐将它剪平,也许是灌木也许是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将它挖去将土地开拓,也许是柽木也许是椐木。“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将它们排除将它们剔除,也许是檿树也许是柘树。“帝迁明德,串夷载路。”上帝选择明德的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天立厥配,受命既固。”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本章诗人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帝省其山,柞棫斯拔.上帝视察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苍松翠柏栽种山间,上帝为周兴邦开疆。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太伯王季开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则笃其庆,载锡之光致使福庆不断增添,上帝赐他无限荣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承受福禄永不消减,从此我周占有天下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诗人说:维此王季,帝度其心。就是这位王季祖宗,上帝审度他的心胸。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并将他美名传扬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诗人说天神发现他的英明神武,品德端正,就选中了他,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他眼中是非能分清,能够成长成为国君。诗人说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王此大邦,克顺克比。在这个大国当国君,能够顺应民心百姓顺从。比于文王,其德靡悔。传到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已经接受上帝赐福祉,延及子孙受福无穷。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
第五章先写上帝对文王的教导,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上帝告诉周文王,不是这样拉疆界,也不要非分希望和企图,渡河要先登上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诗人又说"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文王对此勃然大怒,并当机立断,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以对天下四方百姓的心。并强调,这是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依其在京,侵自阮疆。依靠他在京师的军队,出兵到阮国侵我边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登临我国高高山岗。,不要陈兵侵战丘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决定占据岐山南,就在渭水的旁边。万邦之方,下民之王。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万民追随的好君王。密人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主要是上帝对文王的教导,上帝告知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迷音乐不迷色,不建大屋不战争。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你要做到谨言慎行,上帝意旨遵循切莫忘。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上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临冲闲闲,崇墉言言。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执讯连连,攸馘安安。保持进攻不停止,割取敌耳安详从容。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万民,四方诸侯不欺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临车冲锋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或是展现或攻打,或是摒弃或是忽略,四方不敢抗我威风。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虽然在最后一段,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但在写的时候诗人说攻打下崇国后,崇国的城墙依然还耸立着,保持完好,周文王军队只是展现出冲车,展现出兵威,诘责在崇侯虎的领导下崇国人民已经不堪忍受,就使崇国不战而降了。而对于投降的崇国人,周兵不是摒弃便是忽略不计,周文王的目的只是四方诸侯统治者不违背人民的意愿也就行了。
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读者读起来.却又感觉是那么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从《大雅》所有诗歌中可以看出,周国开国的几个领导人并不是想自己当君王而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担负起领导职责,他们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所以他们率领的迁居、战争,人民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这就是后来儒家推崇的“王道”!

天语小诗:

为《大雅·皇矣》而作

文:闻天语

你是一艘远航的帆

带着我们寻找

温馨的港湾

让土地的神奇

孕育我们民族

灵魂

我们挺起了胸膛

我们热血飞扬

我们走出了森林

开始耕耘

我们团结一心

不再惧怕

敌人的入侵

我们有了根

扎在深深的岐原

圣贤的指引

自强的精神

与天地共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