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胃肠动力药”有哪些?(一)
胃肠道动力学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的部位和证型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其主要的方药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气药
这类药物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功能,主要用于气滞的病证,气滞的临床表现因气滞部位不同而异,但以疼痛、胀闷为主,气滞的治疗原则是理气、行气。
中医临床常用的理气药有茴香、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香附、薤白、川楝子、大腹皮、槟榔、沉香、降香、甘松等。
据近年来实验研究,理气药对消化道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既能抑制胃肠道运动,又能兴奋胃肠道运动。
一、抑制胃肠道
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乌药、香附、木香均可降低家兔离体肠管紧张性。
其中以青皮、陈皮、枳实、枳壳作用最为明显,而以青皮、枳实最强,符合祖国医药所谓青皮、枳实为破气药的理论。
上述这些药物的此种舒张效应可被乙酰胆碱所拮抗,一般在降低紧张性的同时,收缩幅度亦见减小。
如先用阿托品使肠管紧张度降低,则枳实、青皮、陈皮使肠管进一步舒张;
如用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分别引起家兔离体肠管痉挛性收缩,则青皮、陈皮、厚朴有解痉作用,解痉方式可能是对肠管平滑肌的直接抑制。
陈皮不仅因所含多种成分而对消化道有多种作用,且因消化道的机能状态异同而异,故而表现出既能“芳香健胃,祛风下气”,又能缓解脾胃气滞的综合功效。
中医文献记载,青皮、陈皮治气冲胸中,疗呕哕、反胃吐清水;枳实、枳壳治气,止呕吐、溏泄;
木香治壅气上冲,呕逆反胃,肠鸣泄泻;乌药与香附均有止呕止泻利的作用。
从这些理气药主治的证候分析,似均存在迷走神经兴奋的现象,而呕吐、泄泻、泻痢、绞痛、窜痛似均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肠胃道兴奋状态,所以认为药物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这些药物的抑制胃肠道的作用有关。
二、兴奋胃肠道
茴香、大腹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对在体肠肌(或胃瘘、肠瘘)有一定兴奋作用。
大腹皮煎剂能使肠管收缩加强,提高其紧张性。此药理作用符合中医常用理气药治疗脘腹胀满、饮食不消、便秘等消化道运动功能及消化功能低下等症的临床经验。
外科临床常用理气药来防止腹部手术后的胀气,缩短手术后排气时间,得到比较肯定的效果。
临床用枳实治疗胃下垂,有明显疗效,治疗后多数患者之腹胀、腹痛、便秘、胃纳不佳等症状消失,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实验证明枳实、枳壳煎剂对小鼠离体肠管部分呈抑制作用,而兔离体肠管则全部表现抑制。此作用可被乙酰胆碱所拮抗。
但给胃瘘及肠瘘的犬灌服100%枳实或枳壳煎剂10ml后却有兴奋作用,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加,此作用似可作为中医临床应用枳实和枳壳治疗胃扩张、功能性消化不良、脱肛、疝气等疾患的药理基础。
三、促进胃液分泌
陈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
理气药中许多药物均含有挥发油,如枳实、橘皮、佛手、厚朴、木香、香附、乌药、沉香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各不相同,可能具有的生物活性范围也比较广,它们共同的生物活性之一就是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内服能促进肠蠕动,通过大肠内的气体运动,增进泻药的泻下作用。
理气药的健胃助消化作用可能与这一作用亦有关系。
在中医的传统上,木香和砂仁、青皮和陈皮、枳实和厚朴常合用。
实验证明,木香、砂仁合用的解痉作用优于单用;青皮、陈皮合用有协同作用;枳实、厚朴合用能互补长短,既加强解痉,又不减弱肠管收缩幅度。
在疏肝理气药中,柴胡、延胡索、白芍对中枢神经有镇静、镇痛作用,能解除肝区疼痛,其中以延胡索生物碱作用最强。
柴胡、延胡索和郁金能促进乙酰胆碱或对抗阿脱品作用,加强肠管收缩。
此外,柴胡尚能保护肝脏。柴胡、延胡索和郁金适用于肝病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减退,即所谓肝木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