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东流//望江几位六零后的江南之行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题
印象之二:大士阁
离开老街,沿江堤来到大士阁。登上回龙山上的天然塔,在那高高的塔顶,俯瞰浩瀚的江面,才能更深切领会北宋诗人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诗中的意味。 塔边有阁,名大士阁,独自矗立江边,守望南来北往的商贾舟楫,斑驳而沧桑的墙壁上落了时光的印记。大士阁原为纪念清官郭大士的祠堂,后渐变为佛寺。清乾隆九年(1744年),大士阁书院建成后,遂成为长江南岸高等学府。此后数百年间,天然塔和书院声名远扬,吸引文人墨客纷纷登临。据说,大士阁中供奉的佛像在动乱年代曾被沉入江底,后又被渔民从深不可测的江底打捞上来,颇有些传奇色彩。大士阁现任住持觉舟法师,2016年恢复创立天然书院,广结四海书画名家、以文会友、翰墨飘香。书画展厅二楼回廊处,凭栏而立、极目远望:江面时有江鸥飞过,缓行的船如静止的画面,一江春水永向东流。
告别大士阁,依依不舍,觉舟法师挥毫泼墨,吟诗作对:长江南北情谊深,丹青一笔绘彩桥。
文化交流寓新意,振兴乡村互领跑。偈云:
印象之三:陶公祠
波涛汹涌的长江南岸,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祠---陶公祠。这座祠为纪念东晋末年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靖节先生。据史志载:“东流本彭泽东北境,晋彭泽令陶潜菊所也。”陶渊明大约在公元406年任彭泽县令,那时东流是彭泽属下的黄菊乡,这里因濒临长江,空气湿润,又是一片低矮丘陵地,宜于木竹花卉的生长,尤以菊花为盛。每逢金秋时节,各种菊花应时开放,贵则登堂入室,俗乃露天野生。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因清查户口到东流,下船登上江岸,见山丘田野,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清香。陶渊明见这般美景、正合自己心境,从此之后,一有闲空就来东流采菊赏菊,后来又在城南选了一处菊所,时常“日驻彭泽,夜宿东流”,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前前后后写下了《九日闲居》《劝农》等诗篇,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陶渊明爱慕东流山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风骨更为民所敬重。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31年。占地30亩的陶公祠,后面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的“秀峰塔”,均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供稿:望江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科 202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