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火的较量 - 火炮时代的要塞工程学(4)
经过第一阶段后,我们已经挖好了环绕敌人要塞的第一道壕沟。同时我们还有有几十门火炮进入了炮击阵地,可以对敌人的棱堡进行火力压制。从平面图上看起来大概是这样的:
守军在这个时候有可能会用火炮攻击我方的火炮阵地,但由于我方的火炮数量占优,因此应该是能控制得住局面的。
不过,只靠火炮远程攻击是无法攻下要塞的。要想占领对方的城市,最后还是得让步兵攻进去才行。所以我们下一步要把火炮和士兵一点点向前推进,直到对方的城墙下面。这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要知道,每一门火炮都需要多名士兵不停地为它补充炮弹和火药。士兵自己也需要换班回到后方的营地吃饭和睡觉。所以在前线和后方营地之间,我们需要一条通畅、安全的交通线,用来输送人员和物资。我们向前推进得越远,这条交通线就越长,也越重要。
在敌人的炮火射程之内,怎样获得这样一条安全可靠的交通线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继续挖掘壕沟。不过,直接对准要塞的方向笔直地向前挖是绝对不可以的。
大家可以看到,当壕沟的走向和敌人炮火射击方向垂直时,壕沟可以为士兵提供最佳的保护,就像我们的第一道壕沟一样。如果壕沟的走向和敌人火炮的射击方向之间的夹角很小时,就会给敌人制造“纵射”(enfilade)的机会。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发炮弹落入壕沟、然后从一头滚到另一头的话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所以,向前推进的壕沟是呈Z字形前进的。工程师们(真·攻城师)会计算好Z形壕的每一段的长度和走向,确保敌人的火炮无法直接攻击壕内的人员。
沃邦为Z形壕的挖掘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在选定了Z形壕开始的地点和方向后,一个由四人组成的小队将会开始挖掘工作。位于最前面的人用一辆带有护板的小车挡在自己面前,然后在自己身旁摆一个空的土笼。接下来,他会弓起身体,跪在地上开始挖掘,挖出的土刚好放在身旁的土笼中。当他挖出一个半米宽、半米深的小沟时,就推动小车向前移动,由第二个人负责把他挖出的小沟加深加宽。当第一个人再重复一遍这个过程、整个小队再次向前移动时,第三个人就负责把第二个人加深过一次的沟再次加宽,以此类推。当第四个人施工过后,Z形壕的深度就足以容得下一个站立的人了。
这样的小队在工作一个小时之后,就会被另一个小队替换下来,以保证掘进的速度。沃邦记录道,他曾经在24小时之内向前掘进了整整140米。即使在普遍的情况下,一天之内向前掘进70到80米也是完全可行的。
Z形壕向前不断蜿蜒伸展,挖掘小队所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大。随着距离的缩短,敌人火炮射击的精度迅速提高,“一枚炮弹的威胁要超过之前500枚炮弹的威胁”。而且在进入到距离要塞200米的范围内之后,敌人的火枪也开始产生威胁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在刀口上讨生活的工作。因此,这些挖掘工的工资是按照他们所挖掘的长度来每天结算的。距离要塞越近,每挖一米的价格就越贵。
如果敌人的火力比较弱,或者你有信心对敌人的火炮进行全面压制,那么你也可以尝试被沃邦称作“飞沟”(flying sap)的挖掘方式。在这种操作中,数量众多的工人一拥而上,沿着事先指定好的Z形壕的位置一字排开,每人面前放一个空的土笼,然后开始疯狂地挖土。只要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压制住敌人的火炮,一条速成的Z形壕很快就能出现在你的面前。
当守方士兵在城墙的缝隙中看到攻方的Z形壕像一条毒蛇一样扭曲着向自己爬来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恐惧。在这个阶段,守方是不是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呢?当然不是。
理论上讲,攻方人多炮多,选择直接对决的话,防守方好像无论如何都会吃亏。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进攻方的士兵会有换班的时候、会有吃饭睡觉的时候、会有轻敌大意的时候。防守方大可以抓住这些机会,集中火力对进攻方来上几次出其不意的炮击。这样一来,进攻方还敢在守军的眼皮底下玩飞沟吗?
防守方也可以在夜里主动出城,对攻方的火炮阵地进行突袭。把防守火炮的士兵赶走后,他们可以快速地破坏对方的火炮然后撤回到城里。这些方法包括敲掉火炮的炮耳、用铁条封住点火用的炮眼等等。如果没有铁条,把一颗炮弹用帽子包住,然后再把它敲进炮管里也行。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对方的火炮在一段时间内无法使用。
对于防守要塞的一方来说,围城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拖”字诀。一提起围城,大家很容易觉得城内的人缺粮又缺人,感到焦虑是正常的。而城外进攻一方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慢悠悠地攻城。其实事情并非如此,城外的人也是很着急的。
第一个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了,打仗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攻城的时间拖得越久,花的钱就越多。所以进攻方一定是想要尽快破城的。
第二个原因是如果时间拖得过长的话,进攻方的军营中难免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行疾病。在那个年代,战争中死于疾病的士兵人数要远远多于被敌人杀死的人数。几万人每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卫生条件又差,流行疾病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攻城进度过于缓慢,可能城没攻下,自己的军队先崩溃了。
所以说,只要能延缓攻城的进度,就是守军最大的胜利。
好,我们把视角再切回到进攻一方。不管快也好,慢也好,总归Z形壕是能够向前推进的。在推进到距离要塞大约300米的时候,就可以把Z形沟向两边延伸,挖出第二条平行于城墙的壕沟了(也叫做第二条平行壕)。与Z形壕相比,这第二条壕沟中可以容纳更多的士兵,从而为我们构建一条更加稳固的阵线。在第二条壕沟完工后,我们就可以以它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向前挖掘Z形壕了。没错,到现在为止我们攻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不停地挖沟。
从第二道平行壕开始,工人继续向前挖掘Z形壕,当来到距离要塞大约60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挖掘第三道平行壕了。我方将以这最后一条平行壕为依托,攻下位于要塞城墙下的护城沟。
在护城沟靠近攻方的一侧,通常有一条连续的可为守方士兵提供掩护的通道(covered way)。在Z形壕不断逼近的时候,守方士兵就会在这里等着攻方士兵。
由于双方士兵此时距离已经很近,为避免误伤,我方的火炮是无法提供火力支援的。所以我方士兵只能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夺取护城沟。这将是整个攻城过程中最血腥的战斗,没有之一。
无法使用火炮,火枪又难以攻击躲在护城沟里的守军士兵。该怎么样才能攻下这道障碍呢?答案是手榴弹。人们甚至为这样的战斗特意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兵种:掷弹兵。
玩过文明4的人应该对掷弹兵都很熟悉,这个兵种在面对来复枪兵(rifleman)时有50%的加成。
为什么这个手里握着一个炸弹的兵会对来复枪兵有特别的加成?因为掷弹兵本来就是从普通步兵中挑选出来的精英士兵。要想成为一名掷弹兵,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这名士兵要足够高大并且孔武有力。这样才能把手榴弹扔到足够远的地方。
其次,这名士兵要有临危不乱的能力。当他站在战场上、子弹从身边不断呼啸而过的时候,不但不能慌乱,还要冷静地点燃手中的手榴弹并开始数秒,最后把即将爆炸的手榴弹准确地丢向敌人身边。
总而言之,只有那些最高大、最勇敢、最优秀的士兵才能成为一名掷弹兵。在若干年后,随着武器的进步,这种单纯的投掷手榴弹的战法逐渐被淘汰了。但在掷弹兵这个名称在很多国家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变成了精英兵团的代名词。比如大家熟悉的白金汉宫外面带着熊皮帽子的士兵就隶属于掷弹兵卫队(Grenadier Guard)。
在夺取了护城沟之后,挡在我们和敌人之间的就只剩下最后一道城墙了。万里长城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我们在挖沟时流下的那些汗水很快就可以得到回报了。
简单来说,要摧毁这道城墙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使用火炮轰击;第二个方法是用地道和炸药。
我们先来讲炮击的方法。
可能有人会以为,在近距离用火炮击倒一道城墙就是几发炮弹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将是一个非常、非常耗时的过程。即使用多门重炮反复轰击,也要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把这道城墙轰塌。
在夺取了护城沟后,进攻方可以在防卫坡的坡顶设置一定数量的24磅重型加农炮,对城墙进行射击。首先,进攻方要给这些重炮加足火药,在城墙的底部沿着水平方向轰出一排连续的、足够深的弹坑。这条弹坑的长度有时可以达到四十米左右。接下来,火炮再从这条水平弹坑的两端向上轰出两排垂直的弹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三条弹坑线围成的方形区域。最后,进攻方再用火炮对着这个方形区域的内部反复轰击,直到这部分城墙在反复振动中倒塌。在这个阶段,填充在火炮内的火药量要适当减少,以最大化对城墙的振动效果。
到底要多少发炮弹才能轰倒一道城墙呢?有人曾经计算过,使用12门火炮,每门每天发射100发炮弹的话,大约需要12到15天才能轰倒一道城墙。也就是说,一共要使用一万四千到一万八千发炮弹。如果使用24门火炮,每门每天发射80枚炮弹的话,大约只需要6天就可以轰倒城墙,所需要的炮弹数量也随之降低到了一万一千枚左右。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也有人曾经研究过,在17世纪,发射一枚炮弹所耗费的火药价格相当于一名步兵一个月的工资。所以说这个攻城的最后阶段完全就是一个大型烧钱现场。
除了烧钱之外,短时间内反复发射的火炮在受热不均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炸膛。一旦发生这种事故,火炮旁边的人一个都活不了。
但不管怎么讲,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在连续轰击数日之后,我们面前的这道城墙终于坍塌了。这时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城墙倒下后的产生的碎石刚好填平了城墙脚下的护城沟。对于进攻方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只要让步兵从这个缺口冲进去就可以完成攻城任务了。
第二种情况是城墙倒塌后没有填平护城沟。这个就有一点麻烦了。我们要么用火炮继续轰击,看看能下一段城墙倒下来时会不会运气好一点,要么就需要用人工把护城沟填平。总之,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冲进城去。
讲完了火炮轰击城墙的方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地道配合炸药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它比较便宜,只要相对少量的炸药就可以让很长的一段城墙倒塌。不过这种方法对地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地下水位过高,或者要塞的城墙坐落在岩石上的话,就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了。
如果决定使用地道来破坏城墙的话,首先我们要在城外一个合适的位置向下挖一个五到六米深的竖井,然后再朝着城墙的方向开始掘进一个大约高宽各一米半的隧道。这条隧道通常会由专业的矿工来挖掘,他们会用专业的工具来确保隧道沿着正确的方向掘进。
在接近城墙正下方的时候,矿工们会先让隧道向右转一个90度的弯,前进一段距离后再向左转90度,然后一口气挖到城墙的正下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炸药爆炸时的冲击力被限制在城墙下方,而不是沿着隧道扩散到出口。
工程师会根据城墙的尺寸和隧道的深度计算出所需的炸药量。矿工们则会在城墙的正下方挖掘出一个大小合适的空间用来放置炸药。在小心翼翼地安放好炸药后,他们会用石头和泥土把这个空间封闭起来,只留下引信在外面。最后一步,点燃引信,然后拼命地跑吧!
地面上的士兵很快就能感受到脚下传来地巨大的震动,很多人甚至会失足摔倒。如果工程师和矿工都没有出错的话,他们接下来就会看到面前的城墙轰然倒塌了。
进攻方可以挖地道,防守方当然也可以挖。他们可以在城内挖掘类似的隧道通往城外,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把进攻方的火炮阵地炸上天。或者,他们可以让在隧道在城外向两侧延伸,用以拦截进攻方的隧道。由于双方挖掘的隧道深度不同,所以不一定能刚好撞到一起。防守方会在自己的隧道顶部隔一段距离挂上一个铃铛,用来检测附近的动静。如果他们察觉到进攻方的矿工在附近挖掘,则会轻轻在某处把双方的隧道挖通,然后丢几个手榴弹进去。这样防守型的隧道往往在围城的初期就已经提前挖好了,就等着进攻方的人送上门来。
好了,到这里我们描述了两种击倒城墙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攻城到这里就结束了。只要我方的步兵能够冲进城里,剩下的就可以交给他们去完成了。
在少数情况下,防守方会趁着进攻方轰击城墙的时候在后面再修建一道临时的弧形城墙,来把敌人轰开的城墙缺口重新填补起来。这第二道城墙通常是土制的,所以可以很好地吸收炮弹的冲击力。在1500年法军对比萨的围城战中,比萨守军就修建了这样一道临时围墙。法军士兵在欢呼声中看着敌人的城墙坍塌了下来,却在灰尘散去后发现后面竟然还有一道城墙。已经精疲力竭的法军最终选择了放弃继续攻城。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就只能再进行一场残酷的战斗了。攻克这道城墙并没有技术上的难点,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继续战斗的意志。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我们的!
最后以一张图片来总结我们这一次攻城的全过程吧:
我们用了两章的篇幅把攻城的整个流程走了一遍,但这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在现实中,攻城的过程真的会这么顺利吗?在下一章,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历史上一些典型的攻城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