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

小齐说

常识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积累~

上期练习题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获得过夏冬两季奥运会主办资格的城市有北京、洛杉矶两个(美国洛杉矶还未获得冬季奥运会举办资格)
B.挪威、美国、德国、加拿大是近三届冬季奥运会的“奖牌大户”
C.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壶是平昌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D.冬季奥运会一般与男子足球世界杯同年举行,与夏季奥运会间隔2年

本期内容

一、力学、运动学
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
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
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
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3.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越少。
5.闻其声如见其人: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6.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声波的衍射现象。
7.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是因为风吹过门缝和窗缝时,由于物理缝隙越小,越接近空气分子间的间距,当气体分子运动时,在较小的缝隙中越接近共振,故而振动越强烈,声音越大,从而听起来是“怒号”,这利用的是空气振动发声的原理。
9.余音绕梁: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五、化学
1.百炼成钢:铁中的碳和氧气经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含碳量降低。
2.水滴石穿: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钙作用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天长日久,不断溶蚀,终于“水滴石穿”。
3.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在燃烧的条件下也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4.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还有一部分燃烧变成灰。

本期题目

01

下列对各种现象的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百炼成钢——铁中的碳和氧气经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含碳量降低

B.雨后彩虹——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水滴,造成散射及干涉

C.热胀冷缩——分子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随温度降低而缩小

D.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答案

B

02

下列俗语与对应的成语,二者本意所指属于同一物理现象的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百炼成钢

B.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

C.小小秤砣压千斤——举重若轻

D.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

答案

B

03

关于成语或俗语所提示的声学、热学现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B.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越少

C.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D.弦外之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衍射,所以有些声音我们听不到

答案

D

04

下列对诗词中的物理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的公转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空气振动发声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

A

05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玉不琢不成器

D.绳锯木断

答案

B

解析

01.下列对各种现象的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百炼成钢——铁中的碳和氧气经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含碳量降低
B.雨后彩虹——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水滴,造成散射及干涉
C.热胀冷缩——分子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随温度降低而缩小
D.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1.A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304-91中的描述,钢是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铁中的含碳量比钢高(铁碳含量2%-4.3%),铁经过高温煅烧,其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就形成了钢。

B项,彩虹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C项:热胀冷缩可以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物体受热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动能增加,分子间的间距增大,因此,物体体积变大;物体受冷后,温度降低,分子运动的动能减小,分子间的间距减小,因此,物体体积缩小。

D项:煽风点火的化学原理在于,煽风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了充足的氧气。

因此,选择B选项。

02.下列俗语与对应的成语,二者本意所指属于同一物理现象的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百炼成钢

B.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

C.小小秤砣压千斤——举重若轻

D.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

2.A项,宝剑锋从磨砺出是指宝剑的锋利是经过了磨砺才得来的,是物理过程;百炼成钢是指生铁中的碳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生铁中的含碳量降低,成为钢,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酒香不怕巷子深指分子的扩散作用;近朱者赤是指靠着朱砂会变红,也是分子的扩散。符合题意,当选。

C项,小小秤砣压千斤指的是杠杆原理;举重若轻是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近水楼台先得月指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海市蜃楼指的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03.关于成语或俗语所提示的声学、热学现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B.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越少
C.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D.弦外之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衍射,所以有些声音我们听不到

3.A项,“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反映的是回声,回声是因为声音在山谷中多次反射的结果。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B项,“曲高和寡”,原意是内容太深奥,能理解的人少,物理学体现出声音频率越高,声调越高,发声难度越大,能跟着唱的人也就非常少。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C项,“瑞雪兆丰年”是因为雪阻隔了热传导,冷空气无法传到农作物上,起到了保温作用。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D项,声衍射是指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波会绕至障碍物背后并继续向前传播的一种现象,又称声绕射,它并不是有的声音我们听不到的原因。之所以有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人耳所能接收的音频有一定范围,超过此范围的声音,人耳是无法听到的。选项表述错误,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04.下列对诗词中的物理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的公转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空气振动发声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势能转化为动能

4.A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本意是人坐着不动,但每昼夜随地面运行八万里路程,地球赤道半径约6371公里,地球自转一周,约八万里,因此描述的是地球的自转,选项表述错误,当选。

B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一种山动船不动,两岸青山由远及近排闼而来的错觉,这体现了运动的相对性,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C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怒号”是因为风吹过门缝和窗缝时,由于物理缝隙越小,越接近空气分子间的间距,当气体分子运动时,在较小的缝隙中越接近共振,故而振动越强烈,声音越大,从而听起来是“怒号”,这利用的是空气振动发声的原理,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D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05.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玉不琢不成器

D.绳锯木断

5.A、C、D项,都属于物理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灰”便是蜡炬经过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和蜡炬中杂质燃烧后的产物,属于化学反应,符合题意,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练习题】欢迎大家评论写解析,分享解题思路~

答案

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