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平安后不久,朱棣攻下扬州,建文帝派庆城郡主与朱棣议和
平安长期驻守真定,多次击败燕军,燕将无法抵挡其锋芒。平安被擒,燕军将士大受鼓舞。
朱棣差点儿被平安刺于马下,见到平安后,朱棣问:淝河之战,战马如果没被绊倒,你将如何对我?
平安的回答毫不客气,“刺殿下如拉朽耳。”(《明史纪事本末》)
照此情景发展下去,平安很可能凶多吉少,可是朱棣没有处置平安,只是派人将平安和其他被俘武将一起押送北平。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当时的朱棣而言,骁勇善战的平安属于稀缺资源,如果能收为己用,必然实力大增。
朱棣善待、拉拢平安,对朝廷的其他武将而言,也许是一种威慑,至少不会增加阻力。
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朱棣此举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与不少武将的心理距离。
平安全军覆没,朝廷的伐燕兵力大大削弱,盛庸所率的军队显得势单力孤。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调动十万辽东兵马到济南与铁铉会合,企图切断燕军的后路。可是杨文率辽东军队抵达直沽时,遭遇燕将宋贵截击,被击溃,杨文被擒。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率军攻至泗州,守将周景初举城投降。
朱元璋祖父母的陵墓在泗州,朱棣拜谒祖陵后,继续南下,进至淮河。
盛庸率兵列阵于淮河南岸,据险而守,与燕军隔河相对。
朱棣派使者去淮安,向驸马都尉梅殷提出借道“进香”的请求,梅殷果断拒绝,下令削去使者的鼻子,说:“留汝口,还为而王言君臣大义。”(《明史纪事本末》)
而凤阳的守将徐安,也“折浮桥、绝舟楫”阻遏朱棣南下。
朱棣不得不重新在盛庸这儿寻找突破口。朱棣下令造舟编筏,大张旗鼓,假装即将渡河,同时悄悄派丘福、朱能、狗儿等人率数百精锐西行二十里,到上游乘小船渡河,趁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盛庸战败退走。
燕军俘获其全部战舰,然后渡过淮河,一鼓作气,攻下盱眙。
朱棣召集诸将,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人主张先攻取凤阳,也有人主张先攻打淮安,均被朱棣否定。
为了阻止朱棣南下,建文帝调集了号称四十万兵力驻扎在淮安,淮安守将梅殷已经坚决、明确地表明自己忠于建文帝的立场,朱棣不太可能快速攻下淮安。
与此同时,凤阳的守将孙岳、徐安积极采取各项防御措施,为阻挡朱棣做了充足的准备,对朱棣来说,也是不太容易啃的硬骨头。朱棣的祖父母葬在凤阳明皇陵,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是朱棣就藩前生活了近四年的地方,也许朱棣内心不想与对方在这里大动干戈、激烈交战。
镇守扬州的将领各有自己的打算,让燕军有机可乘,朱棣决定攻打扬州。
朱棣派使者吴玉招降扬州的守将王礼,王礼听闻燕军到达,早有投降之意,被监察御史王彬、指挥崇刚觉察后,逮捕入狱。崇刚加紧操练兵马,修缮城池,与王彬共守扬州,昼夜身穿铠甲,随时准备迎战朱棣。
朱棣下令把书信射入城中,悬赏擒拿王御史,“有缚王御史降者官三品”(《明史纪事本末》)。
王彬防范严密,身边常跟着一名能举千斤的大力士。
王礼的弟弟王宗花重金买通大力士的母亲,在王彬沐浴时,把大力士叫出去,千户徐政、张胜趁机闯入,绑了王彬,王宗救出王礼,然后开城投降。
扬州是京师的门户,扬州失守,朝廷的门户大开,随后,高邮、通州、泰州也先后落入燕军的手中,朱棣下令征集船只,准备渡江。
攻下仪真后,朱棣在高资港扎营。
建文帝听闻燕军日渐逼近,于是派遣侍中许观、修撰王叔英等前往广德诸郡募兵,派都御史练子宁去杭州募兵。
朱棣驻师江北,很多大臣为了保全自己,纷纷请求外出守城,京师日益空虚。
建文帝朱允炆一边下诏罪已,一边遣使四出,征调各地兵马进京勤王。
同时建文帝朱允炆采纳方孝孺的建议,派庆成郡主前去议和,以延缓燕军兵锋。
庆成郡主是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被朱元璋册封为庆阳公主,建文帝即位后,改封为庆成郡主。
朱棣会接受议和吗?
见面后,两人都哭了起来,庆成郡主趁机委婉地把建文帝的意思告诉朱棣,朱棣直截了当的回答:“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我岂为其所欺哉?”(《明太宗实录》)
朱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奸臣的缓兵之计,是为了争取时间调集远方的兵马,我岂能中计上当?
庆成郡主不知如何对答,只得返回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