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Bricolage | 用一本作品集,讲一个故事

Zoe

城乡规划

MArch Urban Design, Bartlett, UCL

Edinburgh | Manchester | Sheffield | Cardiff | Nottingham

| 出国与选校 |

对于建筑与城市,我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5年的本科规划背景也让我能够站在更综合的视角综合地看待建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很早就笃定未来会继续深造来更深入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但相比国内硕士,也许换一个环境和思路去学习能会给我带来更加宽广的视野,因此最终选择了去国外读Master。

选校之初我征求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多方的了解让我对国际上的顶尖院校都有了比较粗浅但全面的认知;这一点我认为在申请之初非常重要,很多人太过于看重院校排名,以至于忽略了自己想要研究和学习的是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学院和平台,这样是有悖于学术心态的,会让人变得过于功利,甚至可能会刻意地去迎合院校的风格,反而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个人非常喜欢UCL Bartlett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脑洞大开的设计项目,而且Bartlett在建筑领域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领导者地位,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虽然不能确定一定能申上,但我在作品集的整个准备过程中内心一直抱着竭尽全力、不留遗憾的心态,所以付出的努力也是最大的。

| 时间线 |

| 主题选择 |

我给我的作品集取了个名字 URBAN BRICOLAGE

BRICOLAGE源自法语,大意是修修补补,我很喜欢这个微妙的词汇,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就像打补丁一样,哪里坏了就去解决,通过一点一点的修整使整体慢慢完整。设计师就像一个修补匠一样,做一个解决城市问题的角色

URBAN BRICOLAGE的理念是我在学习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在对设计和城市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我的内心便有了这样的想法:城市设计要注重去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我的每个设计,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维度,都会去静下心来思考“场地有什么矛盾,设计的手段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方案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 |

我作品集中的作品是3+1,三个城市设计加一个小的建筑设计,也是基于我规划的背景。四个作品都是从URBAN BRICOLAGE这同一个叙事理念的不同方向出发,我本人很喜欢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因此我的四个作品的名字都取自于电影的名称或台词改编。我用这本作品集讲了一个故事,属于我的故事。我希望当学校教授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能够了解我喜欢什么,也能够了解我的设计理念,并且也能够看到整个故事的思考逻辑。这就是我整本作品集的设计思考。

在我看来,方案的理念和叙事是比如何把一张图画的酷炫要重要的多的事情,我的1对1老师TANG在指导的过程中反复跟我强调:你的设计理念,你的思考逻辑是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张图都应该有你自己的思考,没有一张图是没意义的

| 自己的图,自己的风格 |

每一条通往Dream School的路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没有捷径。

我开始尝试去找寻和剖析UCL图纸风格背后的逻辑,在进行第一个作品创作时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画了很多图,TANG老师在设计逻辑和表达风格上给了我很多帮助,结合设计哲学,找到组合式的表达方式,进而启发我把内心想要讲的故事表达出来。在一次次尝试不同的效果和技法之后,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

| Wall of Hexagram |

四个作品中我最满意的作品是Wall of Hexagram,它是一个随处可置过滤器,我的设计初衷是考虑如何通过一个装置去影响城市环境,因为对于城市里任何一个为使用者服务的设计,城市环境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学长 Tips |

不要比图,把重点放到讲故事上来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在申请国外的Master的时候很喜欢针对学校讨巧的模仿,想用一张好看的图来打动考官,但过于注重图纸表达很容易因为追求表现而丧失对主题的把控。LAC的学术主管Deng老师反复说过,对作品集审核官而言,好看的图不知道见过多少,他们对这一点已经比我们想象的要免疫得多,他们懂得如何抛开表现抓要害。

参加有质量的竞赛

好学校在选择学生时也会倾向于选择国内“老八校”的学生,如果和我一样本科并没有特别强势的话,那么参加比赛并获得一定的奖项对于申请帮助就会非常大。(2017年全国城市设计竞赛三等奖还是为我加了分)

尽早申请

这是我的一个小心得,很多同学会选择在12月份寄出自己的作品集,但实际上寄到考官手中是在临近圣诞节,西方的“年假”时间,申请就会很容易拖延。因此我在11月就早早的把自己的作品集寄了出去,对于我能够拿到offer也有一定的帮助。

跟着老师的步伐

关于作品集辅导是否有必要,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国内的本科学习阶段,因为任务书制定了很多产出结果要求(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限制”),我们在任务书的引导下可能往往对于设计结果更加功利,因此而比较忽视设计逻辑的,而设计逻辑恰好又是国外院校最看重的。在我的整个作品集制作和学习过程中,老师其实是在用他在国外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储备在帮助我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在不断进步的,也更加能够理解国外的设计和组织逻辑,也更加能适应未来的学习模式,感觉像上了一个预科。

| 感言 |

感谢一路给我引导和帮助的Tang老师,感谢LAC学术团队对我作品集的全程把控和在投递前给我信心;LAC是一个用心的机构,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够在这里获得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