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之谜?——也谈维持健康的基础性生物机制

【在写《从蛋白质谈起(结尾篇)》时,涉及到了蛋白质与寿命之间关系的内容。这是一个理念非常宽泛的课题,仅写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生命的内涵博大精深,蕴含了很多难以解释的因素,除了蛋白质,还有譬如细胞、譬如能量、譬如生物熵等等。于是,为了避免观点走入偏颇,也为使对蛋白质的认识更加具有系统性。我决定暂时把蛋白质的结尾篇放一放,先发这篇《寿命之谜》】
很多人都在试图解开人类长寿之谜。
一些生物学家、医生和营养学家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有的人甚至致力于该项研究而终生不渝。在老百姓眼里,除了耄耋老人可以做一些经验之谈,这似乎是一个只有专家学者们才能讨论的学术性问题。
信息时代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生命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对于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延续的更久一些,逐渐成为日益深入人心的市民话题。
在中华文化圈,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在关于“养生与保健”方面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东方“人瑞”(百岁以上的老人),类似传说中如彭祖等长寿者几乎均与中医流传的养生保健有关。
历代人物中,深谙养生保健之道而得以长寿者,在中医领域(包括一些老名中医和遵循中医理念的保养者)比比皆是。相对而言,西医界的一些专家级人士,多显露出虽然查病治伤有方,却往往因保颜驻龄乏术而过早衰老。
决定生命与健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养生与保健的指导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行之有效,但流行的大多只是一些具体方法,缺乏切中要枢的理论依据。加上中医养生保健模式与中医治疗模式出自一辙,都是建立在抽象于阴阳正邪、经络学说、五邪六淫、五行八卦、相生相克、天地人合一等源于东方哲学、华夏传统脏象理念等基础之上,外行人很难理解其真正涵义。
营养学与西医的科学诊疗方式密切配合,开辟了机体从营养需求的角度去揭示健康之道的新模式。但西医病理学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基础上,虽然用尽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可用之手段,但是因为缺乏生物学基本的生物机制原理,不得不以积累的医疗实践和大量的生物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其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西医病理学概念范畴的合理部分,基本被圈定为外科病理学(SurgicalPathology)和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 Pathology)的范围。
作为医学主体的西医治疗,目前还仅仅停留 在“纯技术”层面,因缺乏生物机制的原理而属于“非合理”范畴。我国卫生部门公布的数十种慢性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绝大多数的所谓“治疗”,不过是指对这些疾病病情发展的控制,根本不可能通过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得到根治。换言之,真正合理的治疗手段并没有被我们实际掌握。
一定比例的部分患者如某些癌症患者能够痊愈,有赖于来自对自身的自愈能力的发掘。与良好的心态(首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亲人间关心体贴的照顾有加密切相关,加上药物适配得到的合理控制(次要的),才是身体在避免病情严重恶化的前提下恢复健康的根本原因。
复杂而曲折的自愈过程,才是本质。
从这一点看来,说:病不是治好的而是养好的,有一定道理。
西医,从整体上来说主要是因为治疗方面的“非合理”因素,而一直徘徊在现代医学的大门之外。要真正迈入这个门槛,可能还需要时日。
除了上述原因,以及必须要纠正的一些错误健康理念、降低常见病的误诊率、提高疾病整体诊治水平等以外。在治疗途径上,西医还需要逐步摆脱对病例经验的过度依赖和对实验性药物的过度依赖,在探索生物机制原理的回归之路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就像讲《柴油机原理》,如果不讲包括热力学在内的能量转换原理,而只讲操作方法和维修方法等一些技术问题,怎么能叫做“原理”呢?
总之,现代病理学的建立需要时间,我们要有耐心。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还是在技术手段上越来越现代化的西医,都有严重的不足之处。我们对此应该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医生的话一定要听,但不一定全听。因为除了治疗方面的“非合理”等因素,他们也并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交流就能对我们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于长寿的理论阐述,同样因缺乏生物机制原理的源头供给。即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不能说:符合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的长寿理论真正建立起来了。
正是因为如此,当前关于“生命与健康”之“养生与保健”、“诊断与治疗”、“锻炼与静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盲区和误区。现实中在各种媒体上流传的片段化的、强调一点不及其余的诸多养生保健知识,都免不了有以偏概全的缺陷。
专家们对养生与保健的片面诠释,往往使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营养、锻炼,以及心态、遗传等等因素,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生物学理论的合理解释。
无论是崇尚传统观念养生保健的人,还是遵循在营养学基础上的科学健身理念的人,走进某种误区而不能自拔者不在少数。个别自诩拥有“健康生活方式”者和一些“锻炼达人”,出现了早逝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有的人看来似乎具有些许的讽刺意味,如果我们的国民普遍都这样看,我觉得倒是一种悲哀。因为他们毕竟为探索健康生活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即使是一种失败,也闪耀着勇敢探路者的光芒。
在许多问题上,我们可以没有办法,但不能没有善意。善意链条的整体缺失应该是这个社会形成“互相伤害,恶性循环”的根疾所在。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掩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在生命进程中,我们裸露在上帝面前的一定是灵魂。我们都曾经自私过狭隘过,这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本性,只要把握好适当的道德尺度,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在全球性灾难降临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反思和自省,人类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一个人如果过分狭隘和自私,不仅可能毁掉了别人,最终还可能包括他自己。
自己做的东西、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不愿意吃、不敢吃。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伤害循环”,正在成为弥漫在人类道德空间的阴霾经久不散。这是拉低人类整体平均寿命的一项社会性因素,波及到每一个人,不会有幸免者。
社会心理的整体扭曲,必遭意料之外的天谴。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短短不到20年间,连续三次国际范围的冠状RNA病毒群体肺炎疫情——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和这次的COVID-19,且不论是否为偶然。要抑制频繁的群体恐慌除了仁心存正淡泊向善的社会性道德回归,每个人也要在机体的自我维护上有一个正确的理念。
我个人将匠心寓于执念,一心致力于生物机制方面的探索。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感到疑窦丛生、步履维艰,向前走出的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那么,究竟有哪些基础性因素与我们的寿命有关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尝试着给出的回答不太可能令人满意。如果能不被误会或误导而对您有所启发,那便是我的目的。
不敢说我的观点能揭示出有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理性本质,但把不同的想法说出来更重要。因为社会进步在于认知互鉴、思维结果共享。
虽然我本人不属于能够长寿之人,但怀有不揣浅陋之心,推行“与人为善”的处世理念,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所以我愿意把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如果此举真的能帮到我的亲人好同学和好朋友们,那将是我的莫大荣幸和欣慰。(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