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在禅房挂一对联,游人大笑:里面暗藏2字,是骂你的!
对联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可追溯到秦朝时期人们过新年挂桃符的习俗,源远流长,如王安石诗中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最初的桃符是用桃木板画上传说中“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或者写上二神的名字,驱邪祈福。也有画老虎的。
后来有人用纸替代桃木板,桃符也逐渐发展出“楹联”的形式。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唐末五代时的后蜀国主孟昶过新年时,命一学士在桃符上题写联句,又嫌他写的字不太好,就亲自写了一个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楹联的鼻祖。
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雅俗共赏,逐渐成为流行文化。玩联句是很多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文娱活动。《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唐朝人喝酒,喜欢用对联形式的酒令助兴。
如白居易诗中说“闲征雅令穷经史”,韩愈的诗句“令征前事为,觞咏新诗送”,这里的“令”都是酒令,玩法是举令者出上联,对不上来人的罚酒。一般都是引经据典的联句,读书少是玩不了的,恐怕听都听不懂。
一些楹联集和诗话中记载了唐朝比较经典的酒令联句,比如举令者说“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下联对的是“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满桌人都叫好。
还有“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有人对的是“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鉏麑是春秋时的刺客,不忍杀赵宣子,头撞槐树自尽。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吞炭改变形貌,都是千古义士。所以这个联句也对得很妙。
近代文人徐枕亚的《谈虎偶录》中,收录了一些对联字谜,颇为有趣。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康熙朝有个名臣吴文襄,父子俩都很有才华。其子吴兆霖以书法和作诗闻名于世。
吴兆霖还没做官时,有一次到镇江金山寺游玩,口渴了跟一和尚讨水喝,和尚没搭理他。几年后吴兆霖成了当地的县令,那个和尚应该都不记得他了,向他求一副对联。和尚不记得往事,吴兆霖怎么会忘。他不动声色写了一副字送给大和尚,“凤(鳳)来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
和尚不明白对联有什么深意,毕竟是县令的墨宝,就精心装裱一番,挂在禅房外。过了一段时间,和尚觉得不对劲,到寺庙游玩的一些客人见到那副对联,都捂着嘴偷笑。和尚很纳闷,有人对他说,你得罪了谁呀,这对联是骂你呢,里面暗藏俩字。
客人一提醒,和尚总算明白过来了,赶紧扯下了对联。那的确是吴兆霖骂和尚的字谜联,上下联暗藏“秃驴”二字。因为上联有繁体“鳳”字,上面加“禾”,“鳳”字再去掉“鸟”,就是“秃”;下联马到芦边,“芦”字去掉草字旁,就是“驴”字。
这个字谜联玩得巧,和尚文化程度大概也不高,一直没发现是骂他的。
字谜古时候也叫“文虎”,《谈虎偶录》中提到,作者徐枕亚有个老乡姚屺瞻,是晚清文人,机智诙谐,擅长玩文字游戏。他的好友庞某也擅长拆字,俩人经常互相调侃。有一次庞对姚说,“我愿伐淇园之竹,以之编篮”。姚问为什么?庞说,摇子摇孙(姚摇同音)。
姚屺瞻马上还口说,“我愿得灵王之獒,使之守户”。庞问作何解释?姚说,防贼防盗(庞字古音同防)。俩人哈哈大笑。
参考资料:《谈虎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