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精选(1):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力,是一种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确实存在,确实在起着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英国哲学家绋郎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能够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就应透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潜力。”

  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构成、潜力的发展等都具有个性的作用。学习,为什么?回答是:学惯了,不学习觉得难受。而坏习惯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散,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样做?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拖拉惯了,懒散惯了,干扰惯了,不这样做觉得难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习惯总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而存在“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现象的学生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构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构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惯。因此,从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治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就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怎样培养呢?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和各位作一个交流。

  一、课堂中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简单,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升。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美术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找,有的家长还说美术课要什么预习呀,上课学就行了。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我们能够利用精彩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和这节课有关的资料,让其他学生也能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利用学生明白的展开交流,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彩笔、胶棒、剪刀学具等放在课桌必须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尽管我每次都提醒同学们带什么工具,但是到上课时还是是否有带工具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明白不带工具找别人借很尴尬,还有就是让同学们学会交流,让学生学会帮忙别人。对几个个性调皮的,每次都不带工具的学生,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半年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职责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不见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也个性喜欢上美术课,早早的就在教室等着我了。

  第二、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师生关系要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才不会“怕”老师。学生才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资料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记得去年周老师来校园听课,二年级的学生唐天瑞就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二十几位,学生胆量个性大,学的个性投入,在课上,就主动给我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敢于向老师挑战,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他很聪明,思路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能很全面的看问题。课下,周老师就说,那个学生不错,他敢于向老师挑战,当时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别他吸引了,还替你捏一把汗呢,但是,学生说的那个方法确实不错。学生既要学,还要敢问,既要学,又要问。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

  第三、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持续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在我的美术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讲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很认真,但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上,就不行了,好多学生开始讨论了,他根本不听别人是怎样回答的,和自己的是不是一样?对于这种状况,我经常采用复述的形式,让孩子说说刚才听到的发言,也能够复述教师的语言,这样能够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

  二、作业时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有这样的现象,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作业还没画好,下死命令下课务必交。下课交上来的作业一塌糊涂。这时我们就疑惑了:是要质量还是要速度?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能够用“干净整齐、突出主题”、“认真”、“金点子”三个层次来进行衡量。“干净整齐、突出主题”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把主题突出了,作业干净整齐,总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认真画”,有的学生确实在造型方面有一些欠缺,但是他认真画了,他达不到那些好学生的水平,但是他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堂课,我觉得他做的很好,我也是以为他是好学生,我会在课下教他一些技法,让他能画出更好的作品。“金点子”是对作业目的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的学生总是跟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的想法个性好,总是能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不会提太多的要求,我怕限制他的想象力,我会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构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结合潜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一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一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整体发展,互相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构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校园、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杜绝“5+2=0”现象。5天校园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不见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忙。对于这一点,我想作为家长来谈,因为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平时在校园表现的都不错,但是到了周末,一切规律都打乱了,他完全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我一般是让她到了周五晚上就将进入状态,重新收拾自己的思路,把该记得、改写的都整理一遍,防止周一时什么也不会了。所以,家长必须要配合老师,在校园好不容易改掉的坏毛病,不要让他轻易的丢掉。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就应承担的职责。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精选(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到达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这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务必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务必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构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而是务必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构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用心主动,学得简单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到达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这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用心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构成的潜在学习用心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潜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潜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好处。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群众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必须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靠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忙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个性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校园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状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忙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潜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忙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潜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构成和自主潜力的构成有很重要的好处。

  第五、帮忙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潜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潜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齐,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必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能够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潜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用心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此刻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个性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②《老子道德经》

  ③刘永胜《行字歌诀》

  总结精选(3):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浅探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理解新鲜事物的潜力很强,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构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学潜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小学是一个人构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小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务必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用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近视、驼背等现象的发生。

  (二)培养学习习惯是小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态度等人格水平,提升学习潜力、思维潜力、创新潜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它还赋于更多内涵,如大胆发言、多向思维、独立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习惯。这些都需要从小学生抓起,有目标、按序例、持续不断训练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面临问题及归因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致使这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究其原因:

  (一)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这期间,上述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并且逐步具备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仍有待完善与发展,且在中后期逐渐出现不同认知风格的迹象。

  (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比较短近,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渐向较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它反映了该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水平特征。

  (三)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尚未真正发展起来。具体考察小学生意志特征的各因素,如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等在低年级并不显著,直到中年级后才有较快发展。但是,自制力和坚持性却呈逐渐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低年级行为方式主要受外部因素,如教师,家长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对外在控制因素等方面的依靠性渐渐减少,但其内部控制潜力还不足以调节控制自己行为所致。

  (四)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不和谐,尤其对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还不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养成教育,因而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行灌输、拔苗助长、过度训斥、情感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

  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养成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游戏、交往等资料。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孩子的计划包括每一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到达什么要求。每一天的计划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早自习能够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资料。计划要发挥孩子用心性,教师、家长不能代替,就应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计划能够调整,不可放弃。

  2.引导学生养成按时按点完成规定任务的习惯。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构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孩子学习,就应速度、质量并重,在一事实上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必须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坚持下去,就能构成按时按点完成规定任务的.习惯。

  3.引导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务必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方法之一: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用心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教师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方法之二: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

  4.引导学生养成勤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教师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能够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5.引导学生养成养成善于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总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务必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具体问题抓起。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结精选(4):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1.良好学习习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给保证,使学生终生受益。

  2.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小学是一个人构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务必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近视、斜视、弯腰、驼背等现象的发生。

  3.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还有它更多的内涵,如课堂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等习惯,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必须时期构成并要长时期保留进而发展的良好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尤其是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影响更大。年级越高,影响力越大。因此,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根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资料

  (一)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主动预习。

  2.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二分钟前,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必须的地方,安静坐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二)课中

  1.良好的“三姿”习惯

  (1)听课姿势:要持续正确的坐姿。听讲时就应挺胸直腰坐好,两眼平视前方。

  (2)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读书眼睛离书本一尺左右;写字时上身坐正,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

  2.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用心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规范答题的习惯。口头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3)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潜力。

  (5)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3.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用心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批判、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1)用心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潜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潜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和探索精神。

  (2)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务必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群众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3)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课后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

  (2)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3)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用心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4)做作业时,应持续正确的读写姿势。

  2.自查、自改的习惯。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潜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明白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每一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资料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构成知识网络。

  4.课外阅读的习惯。校园就应认真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并透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先的位置。学习用品就应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三、实施要求

  1.抓住关键期,加强启蒙教育。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构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状况,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务必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构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6.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职责。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园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

  总结精选(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是儿童构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必须程度上还影响其潜力、性格的发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潜力不强,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资料。从家长反映状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齐做作业。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理解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潜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明白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资料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观察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到达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资料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一)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用心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是否有需要补充的;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搞笑,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二)口头表达。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潜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状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三)就语文学科来说读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从二个方面进行训练:(a)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以及自觉朗读的习惯。(b)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天文地理,扩大知识面,使孩子们从小主动寻找科学的奥秘。

  (四)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透过讲解,使学生树立构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必须的书写速度。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貌,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构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十分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个性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务必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构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三)恰当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觉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文章:

1.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后反思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后反思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演讲稿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6篇

7.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演讲稿

8.《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优秀教后反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