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胸胁苦满、发热呕恶、口干欲饮……为何投柴胡剂反加重?
中医书友会第 2771 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会提问,有思考,是有效学习的基石。《伤寒论》像一把开启生命医学之门的钥匙,但对于这把钥匙的形态解说可谓是异彩纷呈,方证辨证就是其中一说。您对方证对应有何高见,或者在临床应用经方中有何经验,欢迎留言。(编辑/千诚)
日本汉方医案一则述评
作者/陈军帆
汉方不是指某一类方剂,日本所用的大部分方剂都是来源于《伤寒杂病论》和《万病回春》两本书。但是,日本汉方家应用这些方剂的思维和我们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运用的是一种名为方证辨证的辨证模式。
与理论指导方剂的传统辨证模式相比,方证辨证更加重视临床症状和方剂之间直接的内在联系,是一种非常霸道的辨证思路。
我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接受了5年中医教材的熏陶,最终却还是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汉方的道路上。它与主流中医学格格不入,非常狭窄,充满了荆棘。
最近我一直在翻看日本鲇川静的《中医治疗经验》。鲇川静相比大塚敬节、汤本求真这些汉方巨擘而言,在国内的名声基本微乎其微,我也是偶然发现他的这本著作。在书中他摘录了很多汉方家的医案,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读来非常有趣味。昨天我看到一则医案,觉得其中有很多学问可以研究和探讨,就摘录于此,更大家分享。
星野俊良医案
50岁体瘦妇人,经产四次,有胆石症病史,最近五天复发,出现心下剧痛,放射到背部、胸部和肩胛部,发热38°C。脉浮而有力,舌干,苔白而不厚,舌边红。非常口渴,时时用冷水漱口。腹部稍软弱,右侧腹直肌稍微痉挛,右侧胁下摸到拳头大小硬结。食欲差,恶心呕吐,大便1日1次。
于是使用小柴胡加石膏汤2剂,结果口干舌燥加重,右侧胁下压痛,心下部变得坚硬,胸胁苦满增加,右侧腹直肌痉挛也严重了起来,大便也秘结了,什么都恶化了,于是投以大柴胡汤加石膏,结果病情还是恶化。
这时我(星野俊良)从头考虑这个病人,刚开始的时候腹部软弱,只有右侧胁下有硬结而已,但服用了这些方剂之后,反而心下、胸胁、腹直肌都变得紧张起来,于是就给予了小柴胡汤合大建中汤,只服1贴,口干舌燥首先明显消失,湿润了起来,再用此方,胁肋部硬结也好转,其他症状也跟着消失了。
我对这个医案提出了几个问题,并进行自我解答,大家也可以先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
问:为什么初诊时,患者表现出胸胁苦满、发热、纳差、恶心呕吐、口干欲饮水这样非常典型的小柴胡加石膏汤证,用此方后反而疾病会加重呢?
答: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医者的处方并没有错误,但之所以没有效果反而恶化,是病情自然发展导致的。就像《伤寒论》太阳病篇诸多条文都提示,有时候用对了发汗剂,病不一定能好,而是继续往里面传变,这是客观存在的病情变化规律。
第二个原因,抛开疾病自身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在医案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医案中提示患者是一个形体较瘦的妇人,又经过4次生产,同时腹部是稍偏软弱的,这些细节就提示这个患者可能存在一些三阴病的体质基础在其中,只不过由于这次胆石症发作的很剧烈,这些症状都被忽视了,这一点很常见。
大塚敬节曾用小青龙汤治疗一个反复鼻炎的患者,怎么也不好,最后患者自己翻医书,认为自己有阳虚的底子在内,自己服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结果痊愈。
从这里可以看出,阴证的体质有时候很难在临床上发现。所以,这个医案可能就存在三阴的因素,但是服用的小柴胡加石膏汤是属于三阳病范畴的,就有些不恰当。不过,我这也是事后诸葛亮,因为最后用大建中汤治好,所以才在这里放放马后炮。
问:在二诊时,腹证由刚开始的仅右侧胁下硬结,发展为心下急,胸胁苦满加重,腹直肌挛急加重这样一种紧张的状态,使用大柴胡汤加石膏后为什么会病情加重?
答:按照常理来讲,二诊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我觉得使用大柴胡加石膏汤是符合常理的,但是病情恶化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不过作为医者,我们不能为病情恶化而惊慌,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去应付这种病情变化。
二诊的时候,患者的腹诊整个都变得很急迫,按理说用了攻下药物应当能缓解,但为何还适得其反?
我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缓解急迫除了大黄、厚朴这些三阳病的药之外,还需要想到在三阴病中也有解除痉挛急迫症状的药物,最有名的就是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等。
我们可以看看作者的心路历程,他也发现了这个患者刚开始的腹证是很轻微软弱的。于是他的思维就发生了转变,认为这个患者这种紧张急迫的症状,应当用偏补的甘味药才能解决。
这让我想到大塚敬节曾治疗自己妻子的胃肠感冒,连用葛根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小柴胡汤等数张方剂均无效,看着呕吐不止难受的妻子,自己身为一代汉方巨擘却手无足措。在最后,大塚敬节突然想到,之前的方剂都是苦寒的,这次不如试试甘味药,于是先投甘草汤,结果呕吐止,后用小建中汤治愈。
结合这个医案,可以总结这样一个经验,对于一些疼痛剧烈,紧张挛急的病症,当使用大黄、厚朴等解痉药后,反而更加痉挛,应当考虑这种痉挛是虚性的。
大家可以结合一条伤寒论的条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个医案作者是先用小柴胡汤,后用饴糖建中类方,和条文对比,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细细品。当然,这个医案三诊我觉得最佳处方不是小柴胡汤合大建中汤,应当是大建中汤合小建中汤,名曰大小建中汤,在汉方中,两者经常一起使用。
问:患者一开始就口干剧烈,欲饮水,好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石膏证,但是用了石膏反而症状加剧,用了甘温的大建中汤反而口渴症状率先得到缓解,是什么原因呢?
答:口干是一个自觉症状,在《皇汉医学》中,汤本求真认为口渴的治疗,大致有这么几个药物——石膏、天花粉、地黄、麦冬,其中,石膏是泻性的止渴药,天花粉是带有略补性的止渴药,而地黄、麦冬则完完全全是补性的药物。
娄绍昆现在有一个补充,他认为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补阴的最基础方,他本人把芍药甘草汤归类为三阴病范畴,我赞同这个意见。(编者按:娄老师关于芍药甘草汤补阴的论述可见→抓方证,内外合治——在临床中教你学经方)
讲这些有什么用呢?还是跟上一个问题一样,任何一个症状都有虚实双面性,口渴欲饮水,用了偏泻性的石膏,反而越用越渴,不如试试偏补性的芍药。当然,以上述及的治疗口渴药都是阳性,我们还需要注意其他一些治疗口渴的典型方证,比如五苓散,还有老年人口渴的肾气丸证。
一个人单独地学习汉方非常的孤独,我非常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汉方方证的学习队伍,今天我用纯汉方方证和体质学的思维去剖析了这个病案,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前辈们交流一些汉方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