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光的政治操守

今年11月17日是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纪念日。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感悟他作为北宋中期的政治人物,其政治操守,应该很好发掘、宣扬和传承。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宝元二年(1039年),改任苏州判官。

在他父母病逝后,他按旧制先后两度辞官回家守孝。期间,边学习各方面的从政本领,边辨析思考和吸取前人的治国理政得失,写下了《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等许多有价值的策论,展露出独特政见雏形。

当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战争,宋朝连连失败时,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光代奏《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弊端。“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现了其青年才俊忧国忧民的职责操守。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这时他的政治导师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投书《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建议“以计破”,即威胁利诱并用,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使起义军很快灰飞烟灭,首次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值得赞叹的是,此时的司马光其职责是教授诸经,可见他无论在那个岗位,都始终关注国家大事,时时施展着治国的政治抱负。

皇祐三年(1051年),司马光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这年九月,仁宗皇帝为其传教三年的帝师夏竦死后私定美谥“文正”,司马光多次上奏,刚柔相济,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一是程序违法。绕过礼部私相授受;二是夏竦生平“名实相悖”;三是用美好崇高的谥号给东官旧臣,满足私心。警示若让“不令之臣”,生则盗其禄位,死则盗其荣誉,将彻底摧毁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后患无穷!他冒天下之大不讳,直谏仁宗收回谥号,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政治上的清纯和忠勇情操。

皇祐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开始潜心研究历史。当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时,司马光上谏追随庞籍任郓州典学。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并州任职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好好的京官不做,主动“下放”到了贫穷的也疆。他完美地诠释了无私无我的忠效政治!

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当“三状'无果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在这等“大事”面前,他也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建言。真可谓“心底无私天下宽”!

尔后,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司马光作为一名朝庭中层官员,在这节点上不是与其“切割”,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不惧士途夭折,张扬“敢作敢当”的担当硬汉子德性!

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且在仕途更上进了一步。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己亲。没有当下那种“人走茶凉”的冷漠,为后人树立了“做官先做人”榜样。

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这官相当于皇帝的生活秘书,超“肥缺”!

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先后向仁宗上书“三言”、“五规”,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的问题,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这官相当于皇帝的“政治智囊”,他一干就是5年!可见他对于国家政治抱负的坚守!

司马光四十四岁时,擢为知制诰,但司马光不愿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为此,他在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连上九《辞知制诰状》,说明不适宜任此职务;仁宗皇帝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这官相当于皇帝办公室主任或起草官方文书的主笔,司马光五奏推辞。这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率直做好“自我”的司马光的同时,也让后人看到了北宋统治者在用人上让官员个性张扬的开明胸怀。

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呈《陈三德》、《言御巨》、《言拣兵》三札(后人统称“嘉祐三礼”),分别对皇帝应具备的仁、明、武德政,官僚机构改革简政,军队精兵等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政治主张。这些政治理念,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仍具体深刻影响。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精兵简政”,“任人唯贤”,“德能勤绩廉”,“废除干部终身制”等。由此,后人不得不承认司马光作为政治家的地位,并赞赏和借鉴其政治智慧。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赵曙即位,即英宗。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即进《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从嘉祐八年(1063年)到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终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这种政治理念,虽然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集团和封建王朝,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为民请命、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效果,这种质朴的政治操守,在一千年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他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他谏言《言遗赐札子》,因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未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他是历史上最早反对“公款请吃、公饱私囊”的廉官!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更让人为清官司马光赞叹!

司马光与妻张氏婚后三十多年未生育,司马光并未介意,也没想过纳妾生子。这在他所处的时代及地位是相当罕见的。张夫人却急得半死,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便取出一本书走过去娇滴滴地问:“先生,尚书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尚书即中丞,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此后,张氏又偷偷地安排了个美貌丫鬟为司马光侍寝,司马光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决然赶走了丫鬟。后来司马光将侄子司马康收为嗣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这诗,蕴含的清廉自守的品格,被后人推崇。清白、干净不仅是众所仰望的为人风骨,更是公仆们应有的政治操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才能俯仰无愧、赢得民心。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遭到皇帝否定后,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无言以对,便以权强压。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降黜。他刚正不阿的政治品德,被后人所敬重。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进呈英宗。这部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的史书。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继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为助手。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他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领导的“庆历新政”(1043—1044)和十年后以富弼、韩琦、司马光领导的“嘉佑新政”(1056—1063),均为仁宗大力推动。前者以系列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它对症下药,触动了上层利益,以失败而告终。司马光是这一派的改革者。后者则吸取前者的教训,循序渐进地落实前者的改革措施,只做不说,以致于在史书上都没有“嘉祐新政”的概念,但却取得了实实在的成功。如果我们从定义上理解“改革”:即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使之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客观情况。那么,司马光就是一个“改革者”,而决不是“保守派”!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司马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他充分吸取了“庆历新政”及“王安石变法”的教训,把那些严重削夺官僚集团的利益、严重侵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改革措施废止,保留了其中适时可行的成果,缓解了社会矛盾,缓和了君臣关系,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公允的说,司马光的政治智慧与同时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属同一个层次上的政治精英,不分伯仲。他们所不同的只是治国理政的方法不尽相同而矣。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神宗擢司马光枢密副使,辅佐其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任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长达15年。

元丰七年(1084年),《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主持编修的《通鉴》、《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受益无穷的历史巨著。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后在亲友的劝进支持下还是到任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上《请革弊札子》、《请更新新法札子》,很快废除了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他在生病时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司马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废法”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司马光集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而大成的一生。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的光芒将与日月同辉。他的政治理念将指引着其身后的政治精英遵循良政善政的方向。他的政治操守永远是后人楷模!

司马相波·于长沙

2019年5月12日

(0)

相关推荐

  • 被传说歪曲的司马光VS被历史神话的王安石:谁才是北宋良知?

    当司马光和王安石对立,他是阻碍北宋强大的"奸臣",还是有良知的忠臣? 因为种种需要,流传到今天,王安石俨然是正义.悲壮的"变革家",而司马光却成了阻碍变法.追逐 ...

  • 宋代成都鲜为人知的三大名士家族

    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的核心,以姓氏血缘关系为人际纽带的一些民间大姓豪门家族,从汉代开始出现,一直绵延到现代,往往成为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十分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里,这些姓氏家族表 ...

  • 浅谈-东晋门阀政治

    这本书其实有点晦涩难懂,能坚持看完实属不易,我希望能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明白什么是"门阀政治". 八王之乱后,晋室衰微,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住中原,晋皇室与一部分士族被迫南迁,史称 衣冠 ...

  • 浅谈东晋的门阀政治及其衰落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很多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代表,比如魏晋时期的门阀.所谓"门阀"指的就是门第和阀阅,而其中的门第代表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浅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在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物质"的认识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将唯物主义划分为以下三 ...

  • 政治知识:浅谈唯物辩证法之量变质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对基本规律中的量变质变规律又是事业单位考试政治部分的常考考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量变质变规律. 1.量.质.度的含义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 ...

  • 浅谈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建设数字乡村的道路,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到使用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模式,乡村的风貌和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乡村治理模式到底发生了 ...

  • 汽车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浅谈汽车开发流程

    许良  汽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你知道汽车是怎么开发出来的吗?你的脑海中很可能浮现出来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非常有艺术气息的设计师,在草图上帅气的描绘着看起来非常犀利的线条.对,但不全对.对于汽车工程师的我而 ...

  • 浅谈办公室装修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未来办公室装修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这是这个行业未来前景的重要话题.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所有的事物都会以最新颖的方式出发.科技的发展也让每个行业都转遍了方向,同时对行业的要求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

  • 颧骨浅谈

    ​骨过高 颧骨过于发达的人,单从脸部看上去就给人以高傲的感觉.而他们也得确有这种个性,常固执已见,虚张声势或显得自负是他们的特色.在工作上,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忠告,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一点不利于 ...

  • 浅谈地龙在治疗咳喘中的运用

    浅谈地龙在治疗咳喘中的运用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多年来,在运用地龙治疗痰湿壅肺型.肺络瘀阻型.心肺两虚型.肾不纳气型的咳喘上有了一些心得,现介绍如下.   咳喘是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