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作者/钟小南
推荐人/长大长新 ⊙ 编辑/王超 ⊙ 校对/霜石、小熊
I推荐人导读:钟小南先生对仲景学说研究颇深,所著《伤寒论便读》不知何因现已绝版,但其内容颇有价值,对学习伤寒论者颇有启发和帮助,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其作序,大赞其议论明畅,说理透彻,探隐发微,颇多建树。本人中医学子,今意外读得此书,摘其部分精华,与诸位共享,并以此纪念钟小南先生。
前言
钟小南(1919~1987)湖北省洪湖市人。幼承庭训,熟读经典,十五岁随先祖炳南公临床,后又屡得名师指点,1956年在武昌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前身)毕业,曾留校任教,钟小南先生博览文史,医文并茂,悬壶济世五十余年,医理通彻,经验丰富,疗效卓越,医名蜚声于汉沔荆沙。
钟小南先生认为《伤寒论》文法古奥,词句简朴,年久传抄,间有脱讹,阅读本自不易,加之历代注家各陈己见,有的旁搜博引,务求高深,理虽可通,究多牵强,没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便难如实领会经旨;有的类方类证,割裂条文,虽有碎金,却非完整,没有较高的医学基础,便难弄清来龙去脉;流派既多,立论各异,致使学者莫衷一是,学习更感困难。故钟小南先生荟集历代注家精华,结合个人管见,将《伤寒论》从辨太阳病证治至辨差后复病证治,逐条逐句加以解释,力求明白晓畅,开卷了然,易懂易学,因此从1963年开始,钟小南先生在诊务繁忙之暇,不顾自身囹圄之苦,焚膏继晷,孜孜不倦,经过八年努力,终于写成《伤寒论便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伤寒学家、伤寒学一代宗师李培生教授为其作序,大赞其议论明畅,说理透彻,探隐发微,颇多建树。本书署名便读,意在使初学者便于阅读,领会经文的精神,以冀在临床上得以正确的使用。
本文摘取钟小南先生所著《伤寒论便读》中的六经病证治纲要,以飨读者,因为《伤寒论》以六经辨治,每经内容繁杂,对此钟小南先生在每经病证治结束后附有证治纲要,以系统整体简解明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对每经病证治做出概要。
六经病证治纲要
太阳病证治纲要
一、太阳本病(经证)
(一)主要内容:
1.性质:表病、热病。2.证候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3.病机:外邪侵入肌表,营卫失调。4.病变脏器:膀胱、三焦。5.病情特征:恶寒。6.热型:发热恶寒。7.治则:解肌、发汗。
(二)证型:
1.经病主证:
(1)表虚的中风证,即桂枝汤证:由于卫失外固,营血内弱,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治主解肌祛风。
(2)表实的伤寒证,即麻黄汤证:由于卫气被遏,营血内郁,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治主发表散寒。
2.经病兼证:
(1)表里同病:表实里热大青龙汤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治主重解表,兼清里热。表寒里饮小青龙汤证: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治主重温里,兼解表实。
(2)邪郁肌表:邪郁不透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由于病久风寒两郁,邪正俱微,证见形如疟,热多寒少,日二三度发,面热,身痒,治主两解风寒小发汗。汗出不彻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由于汗后风重寒轻,表邪不甚,证见形如疟,日再发,治主重解肌微开表(即两解风寒微发汗)。表郁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于表未解,风寒两郁,兼有里热,证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渴,治主微发汗兼清里热。
(3)邪客经腧:表虚的桂枝加葛根汤证:由于风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治主祛风兼和经脉。表实的葛根汤证:由于寒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寒,治主散寒兼和经脉。
(二)禁汗证:
1.桂枝禁忌证有:表实者,酒客中风者,服桂枝汤吐者,太阳病汗吐下温针仍不解者,约为表实、内热、邪陷,禁用。 2.麻黄禁忌证有:咽喉干燥者,淋家病者,疮家病者,衄家病者,亡血家病者,汗家病者,病人有寒者,尺中脉微者,尺中脉迟者,约为津伤、血虚、中寒、阳虚,禁用。
二、太阳府病(里证)
(一)蓄水证:
1.病机:为表未解,邪传膀胱气分,热与水结。
2.症状:脉浮,发热,烦渴,少腹满,以小便不利为特征。
3.证型:(1)蓄水本证:由于水停津不上承,以渴而能消水的消渴为特征。(2)蓄水变证:由于水停上逆于胃,以渴而不能消水的水逆为特征。
4.治疗:治主解表化气,主方五苓散。
(二)蓄血证:
1.病机:为表未解,邪传膀胱血分,热与血结。
2.症状:脉沉,如狂,发狂,少腹急结、硬满,以小便自利为特征。
3.证型:(1)新病结浅型的桃仁承气汤证:以少腹急结为特征,治主泄热散血。(2)久病结深型的抵挡汤证:以少腹硬满为特征,治主急以泄热逐瘀。(3)久病结深势缓型的抵挡丸证:以少腹满为特征,治主以泄热行瘀。
三、太阳变病(误治坏病)
(一)水饮内停证
1.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主证汗后脐下悸,头眩,身瞤动,主温阳散水。
2.阳虚水动的苓桂甘枣汤证:主证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治主和表利水。
3.阳虚水逆的苓桂术甘汤证:主证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主温阳化水。
4.水寒束肤的文蛤汤证:主证水灌后烦热,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治主透热散水。
(二)协热下利证:
1.表里俱热下利的葛根芩连汤证:主证下后利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治主解表清里。
2.表热里寒下利的桂枝人参汤证:主证下后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治主解表温里。
(三)余热内郁证:
1.余热迫肺的麻杏石甘汤证:主证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治主宣肺清热。
2.余热扰膈的栀子豉汤证:主证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治主宣郁清热。
(四)气血营卫阴阳亏虚证:
1.津伤血虚的桂枝新加汤证:主证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治主生津和营。
2.中虚气滞的朴姜夏草人参汤证:主证汗后腹胀满,治主和脾散滞。
3.阳虚液脱的桂枝加附子汤证:主治汗后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治主滋阴和阳。
4.营卫俱虚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主证汗后病不解,反恶寒,汗出,治主敛阴和阳。
5.阳虚阴竭的茯苓四逆汤证:主证汗下后病仍不解,厥逆、吐利,烦躁,脉微细,治主回阳益阴。
(五)结胸证(为有形之邪结):
1.大结胸证:邪结在胸膈,证重。
性质:属阳,属实。成因:误下陷邪,或传经之热,与水互结。主证:脉寸浮关沉,或动数变迟,或沉紧,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潮热。证候分型:大陷胸汤证,邪结偏下,主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治主峻攻以荡实逐水。大陷胸丸证,邪结偏上,主证兼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主缓下已荡实泻肺。
2.小结胸证:邪结在心下,证轻。
性质:属阳,属实。成因:误下陷邪,或传经之热人,与痰互结。症状:主证脉浮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治疗:治主清热消痰开结,主方小陷胸汤。
(六)痞证(为无形之邪滞):
1.成因:误下陷邪,或胃虚热入,气机阻滞。
2.主证:心下痞、或痞满,按之不痛而濡。
3.证候分型:
(1)热型: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由于内热壅胃,致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治主泄热消痞。
(2)寒型:附子泻心汤证——由于热结于胃而表阳虚,致心下痞,复恶寒,汗出,治主扶阳泻痞。
(3)虚型:
半夏泻心汤证——由于胃弱气滞,致呕而发热,心下满不痛,治主降逆泄痞。
甘草泻心汤证——由于胃虚阳陷,致心中痞硬而满,下利,雷鸣,干呕,心烦,治主和中泄痞。
旋覆代赭汤证——由于胃虚气逆,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治主补中镇逆。
(4)实型:
生姜泻心汤证——由于食饮滞胃,致心下痞硬,干噫食臭,雷鸣,下利,治主散水消痞。
四、太阳类似病
(一)温病:
1.成因:伏热内发。
2.病理:热灼津伤。
3.症状:发热而渴,不恶寒。
4.误治坏病:(1)误汗风温证:由于津伤热盛,致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鼾,语言难出。(2)误下证:由于津液下夺,致小便不利,直视,失溲。(3)误火证:由于火热伤营劫津,致微则身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身若火熏。
(二)风湿病:
1.病机:主由风湿相搏。
2.证型:(1)轻型:为湿滞经脉。桂枝附子汤证:偏于风胜,证见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治主祛风胜湿,温经散寒,从外祛邪。白术附子汤证:偏于湿胜,证见一身尽疼,大便硬、小便自利,治主化湿温经,培土输液,从内撤邪。(2)重证:为湿流关节。甘草附子汤证:风湿俱盛,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身微肿,治主补中祛邪,温阳除湿,缓通表里。
五、太阳可能出现的里虚证
(一)气血不足,兼感表邪的小建中汤证:证见伤寒二三日,心中烦而悸,治主缓调营卫,养正祛邪。
(二)心血不足、心阳不振的炙甘草汤证:证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治主通阳复脉,滋阴补血。
阳明病证治纲要
一、 阳明本病
(一) 主要内容:
1.性质:里病、热病,实病。
2.证候:提纲:胃家实。外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
3.病机:阳热内盛,津液耗伤。
4.病变脏器:胃、大肠。
5.成因:
太阳阳明——由于太阳病,素体津液亏少,表邪乘虚入胃,热与燥结,致不更衣无所苦,名脾约,病轻。
少阳阳明——由于少阳病,误发汗、利小便,胃津受伤,邪乘胃燥传入,因燥烦实,致大便涩而难出,名大便难,病较重。
正阳阳明——由于正气素盛,胃有宿垢,邪入化燥,燥热宿垢互结,致内实不大便,名胃家实,病重。
6.病情特征:恶热。
7.热型:蒸蒸发热。
8.风寒辨证:中风,即胃强、实热证,主证能食。中寒,即胃弱、虚寒证,主证不能食。
9.分型、主证:
经证——为无形之热实,主证大热,大汗,口舌干燥,烦渴,脉浮滑或洪大。
腑证——为无形之热实,主证腹满痛,大便硬,蒸蒸发热,潮热,谵语,烦躁,脉沉实。
10.治则、主方:
经证——治法清热,方主白虎汤。腑证——治法泄实,方主承气汤。
(二) 分型治疗:
1.经证:清热。
(1)未经汗下,经热独盛者:
白虎汤证:由于内外俱热,主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治主清热保津。
白虎加人参汤证:由于热炽气液两伤,主证发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治主清热益气生津。
(2)误下陷邪,热扰三焦者:
热盛中焦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由于津伤热炽,主证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治主清热益气生津。
热郁上焦的栀子汤证:由于热扰胸膈,主证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心中懊恼,治主清热宣郁。
热伤下焦的猪苓汤证:由于津乏水停,主证发热,渴饮,小便不利,治主育阴清热利水。
2.腑证:泄实。
(1)攻下证:
峻下证——大承气汤证,由于燥结成实,主证大便硬,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以腹部结实且满为特征,治主泄实攻坚。
和下证——小承气汤证,由于热结未实,主证小有潮热,腹满,大便硬,以腹部满甚于结实为特征,治主泄实和胃。
缓下证——调胃承气汤证,由于热甚将结,主证发热,心烦,腹满,微谵语,以腹部结实甚于满为特征,治主泄热和胃。
(2)润导证:
润下证——麻仁丸证,由于津伤脾约,主证小便数,大便硬,治主泄热滋燥。
导下证——蜜煎导证,由于津液内竭,主证小便自利,欲大便而难出,治主润肠道便。
(三)阳明禁下证:表证未解者;邪结胸膈者;热势向上者;胃中虚冷者;肠中无燥屎者;津液内竭者;热未成实者;热盛于经者。
(四)阳明急下证:结热深伏,津竭于内:主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邪热内盛,津脱于外:主证发热,汗多者。邪热势内窜,津结于内:主证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五)阳明死证:热极津枯正虚:证见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涩者。津伤阴绝,阳气上脱:证见直视,谵语,微喘者。中气衰微,阴泄于下:证见直视,谵语,下利者。
二、阳明附发病
(一)黄疸:
1.湿热型:
(1)偏里证——茵陈蒿汤证:由于瘀热在里,身黄,兼见腹满,治主泻热利湿。 (2)偏表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由于表闭热瘀,身黄,兼见无汗,恶寒,治主解表兼清湿热。
(3)偏半表里证——栀子柏皮汤证:由于湿热郁于三焦,身黄,兼见发热,治主清热泄湿。
2.寒湿型:由于寒湿郁滞在里,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治主运脾温寒化湿。
(二)蓄血:抵挡汤证:由于燥热与瘀血内结,证见喜忘,屎硬,大便反易而色黑,治主逐瘀通便。
(三)热入血室:刺期门证:由于热灼肝阴,阴络受伤,证见下血,谵语,但头汗出,治主刺泻实邪。
少阳病证治纲要
一、少阳本病
1.性质:半表半里病,热病。
2.证候:提纲——口苦、咽干、目眩。并发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3.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泄,卫阳不密,邪气因入,饮热阻滞,三焦失利,胆气不和。
4.病变脏器:三焦、胆。
5.病情:喜呕。
6.热型:往来寒热。
7.风寒辨证:(1)少阳中风,兼见耳聋,目赤,胸中烦满,脉弦数。(2)少阳伤寒,兼见头痛,发热,脉弦细。
8.治疗:治则——和解表里,清彻内外。主方:小柴胡汤。
9.治禁:禁汗,邪不在表,汗之,津伤胃燥,则谵语。禁下,胃肠不实,下之,阴伤火动,则神惊。禁吐,膈中不实,吐之,中伤正怯,则心悸。
二、少阳兼病
(一)兼表证:柴胡桂枝汤证:由于外证未去,邪入少阳,证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治主和少阳兼解表邪。
(二)兼里证:
1.兼里实热证:
(1)大柴胡汤证:由于胃燥已实,正未伤而痞满甚,证见呕不止,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治主和少阳兼下胃实。
(2)柴胡加芒硝汤证:由于胃燥未实,正已伤而燥结甚,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治主和少阳兼泄胃燥。
2.兼里虚寒证:先小建中后小柴胡证:由于气血虚少,血行不畅,证见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治主先温里后和少阳。
(三)兼饮结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由于阳热内郁,水饮停结,证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必烦,治主化饮透热。
(四)兼正虚神扰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由于伤津化热,心神被扰,证见腹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治主和少阳兼镇慑。
三、少阳附发病
(一)偏半里证:三焦气机受阻,升降失职。
1.痞证:半夏泻心汤证:由于邪陷气滞,证见因呕而痞,心下但满不痛,治主泄痞降逆。
2.痛证:黄连汤证:由于上热下寒,证见呕而腹中痛,治主平调寒热。
3.呕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由于太少合病偏于里热,胆火逆胃,证见呕逆,治主清热降逆。
4.利证:黄芩汤证:由于太少合病偏于里热,胆火攻脾,证见下利,治主清热敛液。
(二)热入血室证:少阳邪热内陷血分。
1.经水适来:
重型证:由于延日已久,血行已尽,热入结实,证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治主刺期门以泻肝实。
轻型证:由于初病未久,血行未断,热入未结,证见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热可随血外泄自愈。
2.经水适断:由于经行中断,热入与血半结,证见续得寒热如疟状,治主小柴胡汤透里达外。
太阴病证治纲要
一、太阴本病
1.性质:里病、虚病、寒病。
2.证候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
3.病机:中焦虚寒,脾胃失运,寒湿阻滞。
4.病变脏器:脾。
5.病情:食不下。
6.治疗、治则:温中散寒。主方:理中汤。
7.病愈机转:正复邪退。太阴中风证: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脾旺湿泄、脾家实证: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二、太阴兼证
(一)兼表证:桂枝汤证:由于太阳传邪而表未解,证见太阴病脉浮,治主解表祛邪。
(二)兼里证:由于太阳陷邪而表未解,其中:
1.桂枝加芍汤证:主由脾虚气滞,证见腹满时痛,治主达表和脾。
2.桂枝加大黄汤证:主由胃实气阻,证见大实痛,治主达表通滞。
少阴病证治纲要
一、少阴病主要内容
1.性质:里病,虚病(阳虚或阴虚)。
2.证候: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必发主证:阳虚寒化证——恶寒,踡卧,吐利,厥逆。阴虚热化证——心烦,不眠,咽痛。
3.病机:气血俱虚。邪从寒化:则阳虚阴盛而虚寒。邪从热化:则阴虚阳亢而为虚热。
(一)顺证:
1.阳复阴退型:利自止,恶寒,踡卧,手足温。下利,手足反温,脉紧反去。恶寒,踡卧,时自烦,欲去衣被。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
2.正胜邪微型:脉阳微阴浮。
3.阴证出阳型:热在膀胱型:热在气分,一身手足尽热。热迫血分,必便血。
(二)逆证:
津竭阳浮型:证见咳而下利,谵语,小便难。下厥上脱型:证见但厥无汗,动血上溢。纯阴无阳型:证见恶寒、身踡,下利,逆冷。
(三)死证:主要为阳亡、阴竭。
阴盛阳越型:吐利,烦躁,四逆。
下竭上脱型:下利止,头眩,时冒。
阴极阳绝型:恶寒,身踡,脉不至,不烦而燥。
肾竭肺脱型:六七日,息高。
阳亡阴竭型:自利,烦躁,不得卧。
厥阴病证治纲要
一、厥阴病主要内容
(一)性质:里证、寒热错杂(包括上热下寒、厥热胜复)证。
(二)证候提纲:
1.上热下寒证:(1)上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咽喉不利,吐脓血。(2)下寒:饥而不欲食,吐蛔,下利,厥冷。
2.厥热胜复证:厥热往来。
(三)病机:阴极阳微,正邪争胜,阴阳消长不定,邪正进退无常。
1.上热下寒证:阳盛则邪从阳化,木火上炎为热;阴盛则邪从阴化,火不下达而为寒。
2.厥热胜复证:正胜阳复则发热;邪胜阳衰则发厥。
(四)病变脏器:肝、心包络。
(五)病情:不欲食。
(六)病变转归:1.生机:阳长阴消,正气回复。2.危兆:阴盛阳衰,邪气充斥。
(七)治则:温清并用,攻补兼施。
二、厥阴病基本证型
(一)上热下寒证:
1.乌梅丸证:由于膈热肠寒,治主清上温下,扶正安胃。
2.麻黄升麻汤证:由于里热表寒,治主清热散寒,滋阴养血。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由于胃热肠寒,治主清热温寒,开格降逆。
(二)厥热胜复证:
1.病进者:有但厥无热,厥多热少,热而复厥,厥去热不除等证型。
2.病退者:有厥而见热,热多厥少,厥热相等等证型。
三、厥阴病主要证治
(一)寒证(正治证)
1.厥证:
(1)蛔厥的乌梅丸证:由于胃寒蛔扰,阳不外温,治主益胃安蛔。(2)血虚寒滞的当归四逆汤证:由于表寒凝滞,阳不外温,治主活血散寒。
2.下利证:
(1)厥逆的四逆汤证:由于阴盛阳亡,治主温阳散寒。(2)厥利的通脉四逆汤证:由于阴盛阳越,治主回阳通脉。
3.呕哕证:有吴茱萸汤证:由于里寒浊阴上逆,治主温寒降逆。
(二)热证(变治证)
1.厥证:有热厥的白虎汤证:由于热盛阳郁,治主清热生津。
2.下利证:有热利的白头翁证:由于热盛下迫,治主清热涩肠。
四、厥阴病死证
(一)中阳败绝的除中证。
(二)真阳衰微的脏厥重证。
(三)阴寒下利死证:
1.阴盛阳越于上型: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
2.阴盛阳浮于外型: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
3.阴盛阳亡于外型:发热而利,汗出不止。
4.阴盛真阳脱绝型: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反微喘。
5.阴盛孤阳已绝型:利止,脉绝,厥冷,时脉不还。
6.阴盛孤阳外浮型:发热而厥,七日下利。
7.正不胜邪,胃气败绝型: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