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鲜血和草汁做颜料,创造出最震撼的画作,晚年却病逝精神病院……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名利场艺术(ID:wh2dian)

大家好呀,我是名大人。

人们常说,天才与疯子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而艺术家们,往往更容易走向极端。

无论是梵高,高更,蒙克,还是太宰治,海明威,贝多芬......

日本波点女王,同时也是精神病患者的草间弥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可以通过消灭自我回归无穷宇宙。

即便无法被常人理解,即便孤独又寂寥,但创作的力量与使命却足以盖过世界上所有的喜怒哀乐。

作品的诞生与毁灭总是并存。

法国艺术家萨贺芬·路易斯,也同样因艺术而绽放,又因艺术而毁灭。

对萨贺芬的名字或许还有些陌生,这个并未被史书大肆泼墨的女性艺术家,其实有着跌宕复杂的传奇人生,和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

作为稚拙派(又称:素朴派)艺术家,萨贺芬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却擅长用浓郁而鲜艳的色彩,创作别具一格的花草画。

她笔下的花和叶片似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似眼睛,生殖器,火团......同时画面又有着一股神秘而诡异的朦胧色彩。

当直视它们时,似乎能够感受到来自自然和神灵的指引。

稚拙派:20世纪的法国画派之一,指没有受到过学院正规的美术教育,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世界,同时被学术界和观众给予肯定的艺术家。稚拙派艺术家们主张返回原始艺术的风格,追求自然的表现形式。代表人物有:亨利·卢梭。

很难想象,这些极具生命力的绘画其实来自于一个平凡而古怪的女佣。

在20世纪初期的法国桑利斯小镇,人们对萨贺芬更多的记忆,是一个不修边幅,臃肿,沉默寡言的中年女仆。

她不爱与人交际,总是独来独往,除了附近的修女偶尔关心她的生活。

然而每到深夜,萨贺芬就会对着圣母像,一边唱歌一边画画。

她从不把自己的画向他人分享,因为她觉得没有人会在意一个仆人的画。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数年,直到她遇到了伯乐——收藏家威廉·伍德,才被发掘艺术天赋......

萨贺芬·路易斯

2008年,法国导演马丁·波渥斯为萨贺芬拍摄了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这段隐秘而伟大的故事才被世人所了解。

《花落花开》

萨贺芬生于法国瓦茲省乡下一个的牧人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母亲是牧羊女。

因为父母早逝,她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巴黎的桑利斯小镇,靠在一户富人家庭里做清洁工生存。

工作之余,她喜欢独自拎着篮子去附近的山坡爬树。

清风拂过,坐在树上眺望着远方,晃动的双脚使她看起来天真而单纯。

事实上,她确实单纯得可爱。

总是步履不停的她,拎着鼓鼓的菜篮,四处奔走。在小镇上,即使你不认识她,也一定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她来。

她有着属于她自己秘密。

去教堂礼拜时,萨贺芬会偷偷取走一小瓶灯油;在女主人家清理猪肉时,也会将其中的猪血悄悄带走一部分。

她还会去河边采摘野花野草和树脂,带回家研磨捣碎。

每当夕阳落下后,是她真正快乐的时光。

萨贺芬一边唱歌,一边用这些自制的“颜料”作画。

她跪在地上,表情严肃而虔诚,肥胖的双手涂抹在画板上,时间似乎在此刻静止。

没错,白天的萨贺芬是平庸的女仆,而晚上,又是痴狂专注的艺术家。

这样的身份切换鲜为人知,但她从未觉得不妥。

因为她对画画的热爱发自内心,源于本能。

就如她说的:“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子上也找得到上帝。

她天赋异禀,即使没有读过书,也探索出创作的媒介和表现形式。

那一天,女主人得知萨贺芬会画画,便一时好奇想要看一看她的作品。

萨贺芬淡淡地回答:“好的,夫人。”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

次日,她带来一副画着苹果的小画,满怀期待等着女主人的点评,却没想到对方竟在是否画的像苹果这件事上否定了萨贺芬。

她将画随手扔到房间的角落,并告诉她,继续去干活吧,那些才是“正经事”。

故事的转折是1912年的一场宴会。

女主人邀请了租住在客房的德国著名收藏家威廉·伍德参与,宴会上,穿着华丽的艺术家们高谈阔论。

唯有伍德独自沉默。

良久,他起来走向角落,拾起那副画着苹果的画,问道:“这是谁画的?”

女主人先是惊讶,继而轻蔑地回答:“是帮您打扫房间的清洁工,萨贺芬。”

她短暂地描述了这位或许在她眼中根本算不上画家的女仆,创作的故事,在场的人们都露出讥讽而意味深长的笑容。

威廉·伍德仔细看着这幅画,向女主人提出购买的意愿。继而带着画匆匆离开。

回到房间,他点上一根蜡烛,在微弱的光亮中仔细地观看每一处细节。

第二天,他找到萨贺芬,买下了更多她的作品。

他完完全全被萨贺芬的才华所惊艳,决定资助她创作,还要为她举办展览。

而萨贺芬呢,她或许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得到认可。

所以,当伍德夸赞她的时候,她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和喜悦。

她还告诉伍德:“先生,你知道吗?当我感到悲伤时,我会去野外,摸摸树,跟花、虫、鸟说说话,一切就会好的。

威廉·伍德是20世纪巴黎艺术圈举足轻重的收藏家之一,也是发掘素朴派艺术家最多的收藏家。曾收藏大量知名艺术家作品,比如亨利·卢梭,毕加索,布拉克等。

萨贺芬因为伍德的赏识而备受鼓舞,她更加专注地作画,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在巴黎举办画展。

好景不长,1914年,一战爆发。

伍德必须迅速逃回德国,在临走之前,他叮嘱萨贺芬:一定要坚持画下去!

但是因为战争的动荡,萨贺芬不仅失去了伍德的资助,连工作的地方也因无力支付工资而辞退了萨贺芬。

本就不富裕的她过得更加窘迫了。

没有食物和经济来源,她一天只吃一顿,靠邻居的接济度日。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像着魔一般全心扑在创作上。

食不果腹的战争年代,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躲难。

唯有萨贺芬,全心全意地躲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全然不在意外面的战火纷飞。

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萨贺芬坚信自己的创作是上天的指令,是守护天使在指挥她动笔。

1927年,战争结束后,伍德先生再次回到小镇,找到了萨贺芬。

此时的萨贺芬比过去要更加沧桑落魄,但当她看到伍德的那一刻,还是露出了笑容。

伍德看到萨贺芬最新的一批作品,再一次被震撼,感慨她的进步和坚持。

当即决定为她举办画展。

这次的画展让萨贺芬获得了荣誉和金钱,她开始小有名气,还登上了最新的报纸。

突如其来的成功让萨贺芬逐渐挥霍,她买了梦寐以求的全套颜料和画笔,换了更大的房间,还买了纯银的全套餐具。

从前的贫苦让她对成功越发渴望,也越发想要彻底脱离贫穷,甚至收获一场虚无的爱情......

当伍德的妹妹带着相机给萨贺芬拍照时,她倔强地将头抬向上方。

她说:“我必须昂着头,我的灵感来自天上。

尘埃里长出燃烧的花朵,在绘画这件事上,萨贺芬用尽了全部的精力和深情。

她逐渐变得疯狂,甚至欲求不满。

她为自己定制了昂贵的婚纱,买下了天价豪宅,她将账单全都寄给伍德先生。

然而,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让萨贺芬的画无人问津。

伍德先生也无法支付她的所有需求,包括萨贺芬渴望的那场在巴黎的大型画展。

当伍德告诉她,画展恐怕要延后的消息时,萨贺芬变得偏执而无礼。

她甚至在电话说:“你一定要为我办画展,我已经通知了天上,所有的天使都已经出发了。他们都非常期待。

可是伍德也无能无力......他放弃了萨贺芬,辗转到法国北部香堤伊。

萨贺芬彻底疯了。

她穿着白色的婚纱,敲开街道每一户人家的门派发银具,像个孩子一样喃喃自语着:“我的画受伤了......”

最终,萨贺芬被警察局带到了疯人院。

她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在深夜与其他病人扭打在一起,被单独关在房间,手脚也被拴了起来。

她止不住地大哭,哭到抽搐。

伍德也曾来看过她,但精神错乱的她已经无法再与他交流了。

这个聚集了疯子的地方,萨贺芬不再画画,也慢慢忘记了伍德,绘画,展览,花朵,上帝,还有自我。

她的眼神空洞,迷茫。

就这样,她一直孤独地呆在这里,直到1942年12月18日离开人间。

电影的最后,萨贺芬提着一把椅子,穿过草地,步履蹒跚地走向一棵树,缓缓地坐下,看着远方。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

萨贺芬的一生,纯粹又热烈,令人唏嘘,更令人敬佩。

在萨贺芬去世后的第三年,伍德先生在在巴黎法兰西画廊,为萨贺芬举办了个人画展,她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只可惜,她已经回到了天堂。

这部电影在上映后,横扫2009年法国恺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电影配乐等共七项大奖。

豆瓣评分上也有着8.5的高分。

温柔而朦胧的电影配色,加上女主角友兰达·梦露史诗级的演技,将萨贺芬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评价萨贺芬的一生呢?

许多人觉得她孤独而凄惨,但我却觉得几乎没有人拥有评论她的资格。

当精神的丰盈远远大于物质的充实时,平凡的生活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样的丰盈有着远超一切世俗的力量。

萨贺芬的丰盈就是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她的疯狂,她的沉浸,她的虔诚都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渴望活出自我的年轻灵魂。

萨贺芬·路易斯

如今,萨贺芬的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画廊展出。

诗人卢梭曾说:“欲永存于诗,必灭亡于世。

萨贺芬·路易斯的故事,终究会永远地流传下去。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