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有时只是一个村落
□ 刘翠婵
海边有个村子叫“天堂”,村名惑人。去过的人提醒,去“天堂”的路不好走。
一日午后,想去“天堂”,却不知方向与路径,遂百度,但百度也找不到“天堂”。
去“天堂”的路确实不好走。山高,路陡,路边是悬崖,崖下是大海。车辗转爬到山顶,又连续几个大拐下坡。一番周折,终抵天堂村口。入村小路,有杂草覆盖,草下有大窟窿,车撞窟窿,悬空。惊呼驾者:你以为去天堂的路就没有窟窿吗?
因村名“天堂”,说笑对话,便有些诡异。
“在哪里?”“在天堂。”“天堂?”“是的,天堂。不是天上那个天堂,是地上的天堂,是天堂村。”
村子虽小,但生活的气息丰厚。
雨了多时,难得晴天,几乎每面墙上都晒着衣被。鲜艳的内衣,突兀地支在竹竿上,以各种夸张的造型撑向天空。
做了记号的公鸡,一只脚上绑着红带子,像绑着锁链。它原是一只最雄性的公鸡,才有资格成为做“喜礼”的公鸡。但此时走起路来很怪异,碍手碍脚,蹑手蹑脚,没有一点鸡样。
巨大的渔网,从海岸铺到半山,渔民在一张张修补,陷在渔网中的人,像小小的逗点。寒风吹过,逗点会晃。
天堂一村,从名到实,途中种种,诸多细节,日常,琐碎,又有点意外。这些细节隐藏的各种气息,是我记录的缘由。
写作,也许就是寻找并保存某种气息,和自己契合的气息,和自然与外部对话的气息。
朋友在听课,发来老师的上课内容: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我的世界,大抵是一只蜗牛的世界。漫长的时间里,似乎就在几个村庄,几条街巷,几个办公室的房间里打转。即使偶尔在地理上位移一点距离,也还是蜗牛的距离。这注定是个庸常的距离,不太可能产生辽阔的视野,却可以是亲切和熟悉的视野。
世界很小,但刚好。可以“微观”到日常的“里子”,或一地鸡毛或暗流汹涌。其间弥漫的气息,哪怕只是“茶杯里的风暴”,对一只经常迷路的“蜗牛”来说,也是上好的路遇,有些喜,有点悲。
那些气息的制造者,有的在偏远的乡间,是从前的邻居,大叔大婶阿姆阿伯,他们老了,船沉了羊丢了村子破了,但依旧要活在尘世上。有的只是一面之缘的路人,生之多艰,咬着牙不死。有时是至亲的亲人,背着煎鱼,颠着小脚漂洋过海。有时就是一只峡谷里的蝴蝶,飞翔里也有宿命。有时在嘈杂的市井,听善良的唠叨与厚道的叮嘱。有时气息从异地来,带来宠辱不惊的风,有时又往他乡去,无从问西东。
我呼吸这些气息,以文字的方式。它们是厚厚的腐殖层,慢慢堆着,糖我捂着,盐我收着,辣椒芝麻粒也都存着。
写作有时能帮我抵住些厌倦,陷落,窒息。当然,大多时候它也不是“千斤顶”。因为这只是一只“蜗牛”的写作,缓慢,沉滞,没什么具体和像样的目标。所以,写得七零八落。
但如果写了,我也想尽力呈现最想呈现的那部分气息。过去,会以相对优美的方式记录日常,会用较多鲜艳的词语。现在,则想朴素一点表达。
因为,天堂也不尽在天上,它有时,就是人间一个小小的村落。
来源:宁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