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会——金兜山(上集)

本文作者周俊胜,辽宁大学文学院大三的学生。是一位好学深思的同学,文献检索能力强,跟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强,如果未来能做老师,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昨天的读书会是周同学带着孩子们完成的,记录的任务也是由他完成的。读完这个实录之后,贵银老师感慨说,作为家长非常感动,作为他的老师,非常骄傲。虽未谋面,但是为他的勤勉善思审慎而充满喜爱。

借袁敏轩在群里说的话——“五一把作业都玩飞了”——娃们在七拼八凑出来的假期里,好容易潇洒了几天,又要收束“心猿”、继续西行了。看来西游之路不光光是取经队伍里师徒几人的事儿,我们大家伙儿也是在一起修炼呢。

过了通天河,今天师徒几个走到了金兜山(“兜”字应该再加上一个“山”字旁,可惜打不出来。关于这个字儿,娃们和老师们还有一番讨论,后面我们再细说,这里暂且卖一个关子),行到这里,取经的后半段正式开始。

金兜山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似乎都与“圈子”有关——故事故事弯弯绕,细节细节茫茫多,孩子们的问题也是攒了一箩筐(想想袁敏轩一个问题憋了一节课都还没轮上,便可见一斑了)。正因如此,今天的读书会整场都是围绕各种问题展开。闲话少叙,来看看孩子们都看到了些什么,都有哪些问题吧。

这次做情节概括的是黄佳瑞同学。可以看出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共读,他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打通了小说的关节,可以把前后文勾连起来。比如他看到第52回,孙悟空去请如来老佛帮忙时书中对灵山景物的描写,马上联想起第8回,通过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如来的极乐世界是很自由的,有白鹤、青鸾、玄猴等,也是清净的。”

同样,赵立言在分享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一点。目前来看,他在读书会里发言最是积极,以至于我不得不偶尔出来打断他,先问问有没有其他小朋友想要发表意见,然后再把麦克交给他。他这回也是刷刷刷说了一堆新奇的发现,罗列下我记的一些:

1.50回的两处景物描写。他对描画景物非常感兴趣,分析得也很透彻。有意思的是,在讲金兜山景物描写那段时,他抛出来一个脑洞:青牛怪住的地方如此清幽秀丽,是不是跟他是从兜率宫偷溜出来的有关呢?这个点很有趣,其他小朋友也都挺认同。这般看来,果真是“近朱者赤”,跟着老君那么些年,连青牛精也学得高雅了起来。往远了说,这其实就是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被熏了出来。读书会也是这样,原本只是一个小设想,没想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不知道全部读完后,娃们会变成什么样呢?(期待一下)

2.点化出来的屋宇。前面说了,“瞻前顾后”读书法现在对孩子们来说,那是小菜一碟,根本不成问题。一看到青牛怪变出来的屋子,赵立言马上想到四圣试炼禅心时变出来的屋子和黄袍怪变出来的塔。能够这样串联起全本小说是很不容易的,看来娃们是真的摸到了读书的门径,同时也非常勤奋,把书读得很熟,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真不知道他们还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

3.战斗场面。

4.孙悟空为什么前倨后恭?这原本是我想要带娃们一起讨论的问题,以为他们可能不会注意,没想到赵立言直接抛了出来,果真是不能小瞧他们。

5.“偷”也是分场合的。这一点赵立言不说我还真的没有注意到。偷本来是不大光彩的,通常都是含有贬义的。但第51回孙悟空去偷兵器的时候,反而有几分沾沾自喜,梁上小伎倒成了邓、张二公赞叹不已的“何等手段!”我总结说,“偷”只是一种手段,就像是一件工具,它本身可能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用它去做什么。但即便是这样,“偷”这一行为毕竟难堪,往往为我们所不齿;同样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可以的话,光明磊落点的方式当然是我们的首要选择。后面总结黄佳瑞的问题,我的切入点也就在此。

6.如来的妙计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很相似。

文本内部的精读、文本之间的互动……不得不说,娃们已经“悟彻读书真妙理”,越来越上道了。他们的阅读不带有什么成见,是非常干净的,也正因此,他们往往能捕捉到许多我们所忽视的点。我们带着他们读书,同时他们也带着我们读书,一起交流讨论,真是件快意事。

说完了读书所见,赶紧进入今天的大餐部分——问题海洋。

赵立言:

1.为什么金角银角不把金刚圈拿下来,再牵头牛?可以说人的智慧不如牛的吗?

赵立言的问题总是别开生面,脑洞十足。人家老君都说了:“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所以想到让金角、银角盗取金刚琢,再把牛牵走,从而称霸人间,虽然出乎意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对这个问题,小朋友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

袁敏轩说金角、银角和青牛怪是老君派下界的(其实是观音借用的。看书不仔细,该罚),一应法宝都由老君自行分配,他们自己做不了主。虽然是因为读原文不够仔细而产生的一个误解,但这种思维也是蛮跳脱的,不得不佩服娃们的奇思妙想。假以时日,随着他们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再配上活跃的脑回路,没准他们真能实现打遍周遭无敌手呢。

陆瑶的回答就显得“稳重”很多。他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说,注意到如果真按照赵立言说的,那无异于给金角、银角“开挂”,这样取经小分队半道上就得被团灭。能从读者层面上升到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待文本,这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夸一夸。听他们讲的时候,我突然想,就文本内部来说,或许也能有一种解释。

我们都知道,金角、银角和青牛怪身份不同,前者是烧炉子的童子,后者是代步的坐骑,那么工作地点自然也就不在一个地方了。再看他们偷的东西是什么。金角、银角摸走了煽火的扇子、乘丹的葫芦、装水的瓶子和老君的腰带,青牛怪顺走了金刚琢(鼻环),他们带走的都是自己能接触到的东西。这就像好久前有一则新闻:如果卢浮宫失火了,你会选择救下什么藏品?最佳答案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件。道理很简单,因为真的处于危急关头时,时间根本不允许我们思考许多。同样道理,金角、银角和青牛怪偷摸摸下凡,以常理推之,他们哪敢四处乱跑找宝贝呢?万一给人发现了那岂不是功亏一篑、得不偿失了吗!

至于说人的智慧不如牛,这个说法娃们似乎不大认同,袁敏轩和张知行都觉得不怎么成立,但一时不知道要怎么说。其实照鲁迅先生的话,“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小说中写妖魔和人没什么大的区别,甚至有时候比人比仙佛更显可爱。前两次娃们专场报告时,还用了这句话,但今天大家好像都没想起来,看来学以致用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啊。

2.孙悟空既然可以画圈,为什么在和妖精打斗时不画上一个?

这个问题挺古怪,娃们也奇思屡出。眼见全场即将遍布脑洞,李爱红老师出来救场。爱红老师从修心的角度出发,认为悟空画的圈其实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并不见得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这个说法是很恰切的,我们看到,第50回回目便是“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悟空的圈子隔离的正是欲念,一旦唐僧等人出了圈子,心生贪图,便要遇魔受灾了。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同时也就回答了田渠歌的问题:孙悟空画的圈子真的能保护唐僧吗?

黄佳瑞:

为什么孙悟空在偷宝贝(金刚琢)时不用金箍棒打死青牛精?或者用瞌睡虫?

这个问题同样很有意思。黄佳瑞关注的是降妖的手段,这和赵立言之前说的“偷”很相似。原来我想的只是悟空本人心高气傲,而且极为爱惜羽毛,生怕败坏了自己的名头,因此上一路降妖总讲个堂堂正正。结果听娃们一说,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角度可以去解释。

赵立言首先怀疑的是金箍棒的威力。他认为悟空不能一棒子把青牛怪解决掉,所以为免打草惊蛇,悟空必然是不能敲闷棍的。同时,青牛怪已经是睡着的了,没必要放瞌睡虫多此一举。张知行则是从情节安排角度来考虑。她注意到了小说中对孙悟空“偷技”的不同描写,发现在这几回里,悟空偷东西尤其费劲。她认为这是作者在处理情节时的有意翻新,不必太去细究。陆瑶也基本是这个想法。

叶美涵:

51回中提到“三天护教恶哪吒”。“三天护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加上一个“恶”字?

在群聊里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诧异了好一会儿,心想娃们竟然能发现这个细节,简直太了不起了。后来转念一想:在他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影视作品或者书本里,哪吒往往都是调皮活泼、英武神俊的,画风稍显不同的,似乎便是《魔童降世》里那个画着烟熏妆、带着点邪气劲儿的小顽童了。所以他们一看到哪吒前加上“恶”字,自然会觉得奇怪。当然,这还是得归功于娃们读书的细致!

问题刚抛出来,袁敏轩就迫不及待地开了麦克。他觉得或许是因为哪吒小时候太过顽皮,完全一熊孩子。在家里跟老爹闹,下海又给人家龙太子扒皮抽筋,四处闯祸。他说自己的这些印象都是从《哪吒闹海》《哪吒传奇》《魔童降世》这些作品里得来的,之前我还以为他们至多看过电影,真是不能小瞧了他们。

赵立言说应该追源溯流,考察哪吒最初的形象,并且举了《封神演义》的例子。这个思路是非常好的,我在准备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在想,该怎么导入这个话题,结果娃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多东西自然就出来了。顺着赵立言的思路,我说了下佛典里哪吒形象。他本来是扫荡鬼魅、守护国境、捍卫佛法的一个极其凶恶的三头六臂夜叉神,进入中国后逐渐被本土化了,最后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样子。(之前赵毓龙老师在“温故知新”栏目讲过几期哪吒,这部分的文字和图,正是从辽宁卫视第一时间公众号里“偷”的。)

王禹皓:打这么久,悟空拿的饭不凉了嘛?

读书会开始前,王禹皓的家长在群里分享了一张小朋友准备交作业的照片,说听了整整一上册,孩子终于进入状态了。对孩子来说,能耐下心来读书,勤于思考,而且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一起交流,这真的是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本身很好解答,在小说原文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只要娃们读书再细致一点就可以了。最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呢?是这次读书会,王禹皓他终于开始主动参与了。前两次娃们专场,赵立言问大家:“跟着师徒几人走了一半的西游路,他们在成长,那我们成长了吗?”娃们成长了吗?答案我想不必我再多说。

读书会渐至尾声,袁敏轩终于问出了他憋了一节课的问题:

字要怎么解释?他觉得

字拆开就是“山”和“兜”,联系青牛怪的出身,或许这是作者为了这几回专门造出来的字,用以暗示独角兕大王的身份。仅仅通过这一个字我们好像就能明白作者想要透露出的信息:高山上,来自兜率宫的青牛怪在此为王。这个话题真的很有意思,会前在主持群里,老师们还讨论了下,贵银老师的看法和袁敏轩不谋而合。话说回来,他们关注的点似乎格外相同,比如都发现“兕”在古书中一般指的是雌犀牛。习惯里,我们好像已经默认了青牛精是雄性,结果现在可能是雌的?这让我们大跌眼镜。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时间原因,这个问题没来得及细细讨论,只能留到下一次了。

转回来,我在“字海”里查

字,里面这样解释:“同【兜】字,取头盔(兜鍪)之义。形容山峰外形像兜鍪。又加山之旁。”结合这几回中反反复复出现的“圈子”,我觉得兴许可以从圈套这层意义上来理解。众口众腔,似乎都挺有道理,这个问题还是只能暂且悬置,留待下回接着讨论了。

可以看到,娃们关注的点各不相同——大可以到情节发展,小可以至字词释义(比如张天一还问了“利害”这个词),这样读下去,尽管进程会无比漫长,但只有这样,我们才真的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无怪乎俐敏老师说,“孩子们今天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提出来的问题,都那么好、那么值得讨论。进步飞快。就这个样子,他们估计读水浒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玩了。”

考虑到娃们周六还要补课,这次读书会只能压缩时间,提前结束了。碎碎写了这么些,问题倒也讨论了不少,但留下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娃们一致同意开个续篇,把这次未尽的话题,接着聊完。

那我们下回见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