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文/肖旭
先讲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蒲松龄在童年时代经历了动乱和饥荒,十九岁时参加科举中秀才,但以后屡试不中,长期在家乡教书。秀才的身份和坐馆的生涯,使他既接触了上层人物,又与下层人民保持了联系,科场失意的经历和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对封建仕途的黑暗,科场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但我们应看到蒲松龄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同情人民不满现实,却对最高的统治者抱有幻想。他讽刺科举,但又不忘功名。另外,他还有宿命论的思想。这些思想局限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封建糟粕。
蒲松龄的著述很多,词作千余首,诗作百余首,俚曲十三种。代表作是《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书斋的名字,小说记的大多是鬼神的故事,所以就号为“志异”。他二十多岁时开始写《聊斋志异》,在四十岁前后写成,一直到五十岁才算定稿,前后共历时三十余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多以狐仙鬼魅为题材,其中大量的是采用民间传说。至于创作目的,他在《序》中说得很明确:“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这表明他写书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寄托孤愤。我们知道蒲松龄生活的七十余年间,正是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十分残酷的时期,他自己潦倒失意,亲眼看到异族统治者的黑暗、残酷;那时又是文网密置,随便说话、写文章是要遭到杀头、灭族之大祸的,这就是他“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是借鬼神来揭发现实、批判现实的。
《聊斋志异》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今天见到的最早抄本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铸雪斋抄本,最早的刊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本。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共十六卷四百九十一篇。包括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杂记寓言等等。
《聊斋志异》问世以后风行天下,万口传诵,目前已有十三种文字选本和日文全译集,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故事作品按题材来分可为三大类:
一、暴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谴责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压迫人民的罪行。在封建社会中危害人民的有国家机器和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及其派生的流氓无赖。《聊斋》中的很多作品揭露了贪官污吏、豪绅恶霸;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吏治腐败,国家机器腐朽不堪,人民日益苦难深重的图景。
《促织》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它叙述成名因官府逼迫缴纳促织而导致家破人亡,后其子魂灵化为促织,因此得官而致富。小说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在一般残酷压榨、剥削形式外,嬉戏游乐给人民带彩的无穷灾难,抨击了皇帝和各级官吏,控诉了他们对人民的野蛮残害。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尖锐,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呢?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利用小题材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写出封建社会黑暗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看促织何其小,人命何其大!但这只小小的促织牵动了一个大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因为“宫中尚促织为戏”,皇帝爱好蛐蛐儿,就使成名一家乃至整个社会惨遭浩劫。小说所表现的矛盾,是皇帝、各级官吏与百姓万家的矛盾,是一人欢乐与万家遭殃的严重对立,作者抓住了小题材深入挖掘,揭示了矛盾根源——皇帝。
2、小说以威名一家的故事作典型来反映主题。以成名一家因征交一只蛐蛐儿而家败人亡、后来致富发财的悲喜剧来深刻说明主题。成名是个下层知识分子,里胥把里正的名义强安在他身上,他既没钱买蛐蛐儿,又不敢挨户摊派,因此不到一年“薄产累尽”,只好自己去捉。他又不会捉,结果没有捉到,被官府打得“脓血淋漓”。为了一头供皇帝玩乐的蛐蛐儿,他在肉体上、精神上受尽了折磨。不久在巫婆的指引下,他捉到了一头大蛐蛐儿,但是又被九岁的儿子失手扑死了,儿子害怕投井自尽。他们夫妻在掩埋尸体的时候,发现儿子复活了,但是神气痴木,他儿子的灵魂化为了一头善斗的蛐蛐儿。这只蛐蛐儿献给了皇帝,使得各级官吏飞黄腾达,成名一家发财致富。小说围绕一头小蛐蛐儿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刻画了成名一家的悲喜剧。一只小蛐蚰儿,支配了一家人的喜怒哀乐,成为关系到一家人生命攸关的大事。作者用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写出官府对人民的迫害,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昏庸,控诉了统治者视人命不如草虫。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揭露统治者不仅给人民造成物质上、肉体上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给人民造成很大压力。作者描述了成名夫妇失去儿子的悲痛与失去蛐蛐儿的恐怖心理冲突,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尚促织之戏”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儿子不幸死亡,使成名夫妇陷入绝望之中,在绝望中他们暂时忘记了恐怖,“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默,不复聊赖”,此情此景对于统治者的控诉达到了高潮。还有成名之子无意中弄死了蛐蛐儿,他投井,灵魂北为促织的非现实情节,表现了人民在心灵上所承担的压力之大。我们看一个九岁的孩子,在死后变为蛐蛐儿,设法满足官府的要求,这个情节怵目惊心地表现了人民所受的迫害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就是走投无路,不得不化为异物充当统治者取乐的玩物。这一关键性的情节,使人民与官府和皇帝之间的矛盾充分展开,把小题材的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小说就是这样地从成名到全家,从肉体到精神逐层扩充,不断深化,不断外延,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促织之戏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命运和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所造成的悲剧,这是一出血泪交织的人间惨剧。
蒲松龄不只单个地暴露个别的贪官污吏,而且进一步描写了整套封建官僚机构的黑暗与腐败,这方面《席方平》的揭露、批判是深刻的。席方平的父亲与富豪羊某有仇,富翁死后在阴间行贿,将席之父鞭笞致死,捉往阴间去受刑。席方平魂入阴间代父申冤,但富翁已经买通了整个阴府,致使席方平连续遭受了城隍、郡司、冥王的酷刑。通过席方平的遭遇,作品展开了阴府大小官吏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狼狈为奸的黑暗现象,揭示了当时现实国家机器的腐败。
《窦氏》写地主商三复诱骗了农家女窦氏,生下孩子又不承认的兽行,故事颇类《白毛女》。
《公孙九娘》通过公孙九娘在阴间所受的冤恨之情,控诉了统治阶级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血洗大批无辜民众的罪行,曲折地反映阶级斗争。
作者不仅暴露了黑暗,还讴歌反抗,他塑造了一系列敢于斗争的形象。还有执法如山、严惩贪官的《王者》;大闹阴间,为父亲报仇的《席方平》;女扮男装、只身血刃仇人的《商三官》;化虎为仇的《向杲》。通过这些形象,蒲松龄热情赞颂了复仇思想,抗暴精神。
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蒲松龄是一位较早探索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的作家。他怀才不遇的境遇使他对科举制产生了怀疑,他从考官、考生两个方面揭露了科举的弊端。他笔下的试官不学无术,颠倒黑白,贪污受贿。《司文郎》中的盲僧善于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但结果是使他作呕的文章高中了,作者辛辣地讽刺了这些试官,目鼻并盲。作者对热衷功名的儒生进行了讽刺,《王子安》这篇小说以喜剧的形式来反映读书人的悲剧。王子安是位名士,他有才学,但是多次应考不中,他又考了,在发榜的那天,他喝得大醉,梦见自己点了翰林,便大呼长班,长班来迟了,他张口就骂,举手就打。这个情节把这个科举迷灵魂深处的东西暴露得淋漓尽致,在王子安看来,读书应考是做官当老爷的一块敲门砖,现在大门已敲开了,他意识到自己成官老爷,因此可以随意地压迫下人,于是耍起威风来。王子安的这副嘴脸,典型地揭示出科举迷们热衷科举的原因,最后他梦醒了才知道是狐狸在捉弄他。作者选取了读书人等候发榜时这样一个思想情绪起伏变化异常激烈的变化时刻,把举业迷的变态心理集中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庸俗、酸腐的科举迷的典型。他可怜、可笑、可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从他身上可看到在当时科举制毒害下所有读书人的精神面貌。我们说这样的人物沿着历史的路途发展下去,就会变成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周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科举制度实行了几百年,当时的知识分子都安之如愫,视为当然,没有像蒲松龄这样身临其境、深受其痛而又能翻然觉悟的人,才能写出其中的况味。
三、反对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束缚,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这是《聊斋志异》中另一个方面的主题,也是占全书篇幅最多的内容。这些故事有写人与人恋爱的,如《阿宝》、《瑞云》、《王桂庵》等;有写人与鬼恋爱的如《梅女》、《伍秋月》、《聂小倩》等;有写人狐恋爱的如《婴宁》、《娇娜》、《莲香》、《青凤》、《红玉》、《辛十四娘》;有写人与仙恋爱的,有《嫦娥》、《云罗公主》等。此外又写了人与昆虫、禽兽及花木精灵恋爱,而这些精灵大抵都是女的。如《莲花公主》是写蜜蜂,《阿纤》写老鼠,《香玉》写牡丹,《黄莺》写菊花,《荷花三娘子》写荷花,《白秋莲》写白鲤鱼。这些精灵只是形式,只是现象,它的内容实质是人,是人的生活,这一点是《聊斋志异》很突出的一个特点。他虽然写了很多的精灵,但所表达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把鬼神、昆虫、鸟类、草木变成人,写它们人的生活。这些鬼怪都极富人情味,因此看后非但不使人害怕,反而使人感到非常的可亲可爱。作者通过狐魅花妖幻化女性形象的爱情遭遇,来表现关于美满爱情的理想。作者批判了以“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封建婚姻制度,他赞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他肯定了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情”的力量。我们知道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受授不亲,他们最大限度地限制了男女间的接触,使这些封建社会的男女很难获得了解的机会。所以,外貌的吸引常常成为爱情的契机,而一见倾心式的爱情,也被作家作为婚姻冲突,那才有意义。《聊斋志异》把这种属于人欲的“情”,写成是争取婚姻幸福的巨大力量,蒲松龄用这种认识写了许许多多普通青年男女间的爱情。通过这种描写,他对情的力量作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渲染,说明情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不受生死荣辱的束缚,只要借助挚情就能精石微开,冲破一切阻力获得幸福。
如《阿宝》中的男主人公孙子楚,他为了获得比自己门第高贵得多的阿宝的爱情,就把阿宝开玩笑的话当为真,因孙有六肢儿,阿宝开玩笑说,你若要我嫁给你,要把多的手指砍掉。这本是开玩笑的话,孙却把这当为真的,他忍着痛刺心骨的苦处,砍掉了多余指头。后来他又相思成病,在奄奄一息之际,化为鹦鹉飞向了阿宝的身边,左右不离地跟着阿宝,他终于用这种痴情感动了原来不愿嫁给他的阿宝,并且使阿宝和他结成生死情侣。第一蒲松龄在小说中强调了“情”的巨大力量,第二他以强调情的合理性为前提,在很多作品中充分肯定了女子追求婚姻幸福的大胆主动精神。在封建的礼教下,青年女子在婚前是不允许有任何爱情要求的。在清代礼教的束缚和对青年女子在婚姻上的约束都是空前的,清代记载下来的《列女传》数目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时代,这说明清代用封建礼教来束缚妇女是空前的,这是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反礼教的思想也在加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一些新的女性形象。蒲松龄从现实生活的基础出发,他大胆地塑造了一批在追求婚姻幸福过程中完全采取主动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抛头露面,言笑大方,置闺门戒律于不顾,她们敢于先和男的动情,她们主动追求婚姻幸福,其中许多是狐鬼幻化的形象。这些女性美丽而多情,活泼豪爽,她们从思想到性格上不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如鱼精白秋练,她主动地追求慕生,让她母亲登门求婚。
在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中,《婴宁》是一篇深受喜爱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婴宁,她长于山乡旷野,她是由鬼母抚养大的,她与现实隔绝,因此这样的现实环境,使她完全是一副赤子心肝。小说写她爱笑成痹与笑为伴,这个女孩子特别爱笑,作品描绘了她各种明媚多姿的笑,有“倚树而笑,嗤笑、大笑、微笑”,各种各样的笑态。看作品,婴宁是一路笑来,一路笑去,她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甚至她把王子服向她求爱的话都告诉她母亲。看这女子的种种单纯表现近乎痴憨,我们怎样看待这一女子的这些个性特点呢?
婴宁性格本质的特点都处处表现出她没有受到封建礼教规范毒害,这个少女的本性保持了她的赤子心肝,因此这一形象本身就具有反封建意义。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扭曲了更多人的人性,可是婴宁没有受到扭曲,没有受到毒害,她像水一样的纯净,像玉一样的莹彻,花一样时刻露着她的心灵和笑腋,作者赋于人物理想化的性格,表现了蒲松龄对返璞归真的人性的向往。作为生活在封建恶浊空气的人来说,婴宁的形象无疑是空谷竹音,她是能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的。但蒲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将婴宁处理为狐女,又把她安置在远离尘世的城垣中,这就使人们深深地知道婴宁返璞归真的性格只能是在他的理想中存在,而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个性特征的妇女是无法生存的,果然婴宁到了王家以后,婆婆就嫌她太憨,对她进行了封建礼教的训练,结果婴宁“誓不复笑”,她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消失了。这种性格悲剧的结局,符合严酷的生活的规律。
四、一些寓言、杂记、特写类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彩的篇目。
《画皮》用厉鬼披画皮扮美女盅惑人的故事,概括了社会上两面人的鬼蜮伎俩,教育人们只有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受私心杂念所蒙蔽,才能保持清醒头脑,识破妖魔鬼怪的阴谋鬼计。
《劳山道士》,通过王生学道的故事,告诫一切求学求知的人,切不可存心投机取巧,好逸恶劳,希图侥幸成功,否则将在现实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