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文专访:「MFB 分型」|分型专题

「主要问题骨」(Main Fractured Bone, MFB)的概念是于吉文主任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独到心得,于主任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研究始于2005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于2011 年在《实用骨科杂志》发表了新的分型方法。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于医生,仔细聊聊其理论发展。

介绍一下自己

感谢 KTSG。我是来自连云港市洪门惠民医院的于吉文医生,胫骨平台骨折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研究方向,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尝试介绍自己的经验,很高兴能在这里把自己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体会分享给同道们。

为什么提出「MFB 分型」?

我从 2005 年开始专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研究。当时那个年代,3D-CT 已经广泛应用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当然也包含了胫骨平台骨折。但是,当时胫骨平台骨折还没有基于 3D-CT 的分型,大家都是用 Schatzker 分型来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和制定手术方案。

大家知道,胫骨近端是一个近似圆柱体结构,Schatzker 分型却是一种二维分型,用 Schatzker 分型分析ⅳ、ⅴ、ⅵ型这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选择和手术入路比较困难,术中实际操作和术前规划的误差会很大。

基于以上原因,我把 X 光片和 3D-CT 相结合,把胫骨平台分为二柱四区,把 Schatzker 分型进一步细化,称为改良的 Schatzker 分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并多次在国内各级会议交流。

I 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

  • I a型:前外侧区

  • I d型:后外侧区

  • I a-d型:整个外侧柱

II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合并关节面塌陷

  • IIa型:前外侧区

  • II d型:后外侧区

  • II a-d型:整个外侧柱

III型:外侧平台塌陷骨折

  • III a型:前外侧区

  • III d型:后外侧区

  • IIIa-d型:整个外侧柱

Ⅳ型:内侧平台骨折

  • Ⅳb型:前内侧区

  • Ⅳc型:后内侧区

  • Ⅳb-c型:整个内侧柱

Ⅴ型:内外侧柱同时骨折

  • Ⅴa-bc型:前外侧区合并内侧柱

  • Ⅴd-bc型:后外侧区合并内侧柱

  • Ⅴad-bc型:内外侧柱同时骨折

Ⅵ型:双侧平台骨折累及干骺端

  • Ⅵa-bc型:前外侧区合并内侧柱骨折累及干骺端

  • Ⅵd-bc型:后外侧区合并内侧柱骨折累及干骺端

  • Ⅵad-bc型:内外侧柱同时骨折累及干骺端

改良 Schatzker 分型 [1](滑动查看)

2009 年前后,罗主任提出三柱理论以及之后的四柱理论,对我启发很大。我参考大家的理论,提出 MFB 的概念。把 MFB 概念和二柱四区理念相结合,进一步简化改良的 Schatzker 分型,形成了目前的 MFB 分型。

MFB 骨块是指:该骨折块的塌陷、分离及缺损,会引起膝关节不稳定或者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MFB是手术过程中,需要复位及牢固固定的骨折块。这符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擒贼先擒王」的哲学原理。

MFB 概念和二柱四区理念

「MFB 分型」的亮点是?

1. 可以明确损伤机制。

  • 1 型以外翻暴力为主:1a 型为过伸位外翻暴力;1d 型为屈曲位外翻暴力;1a-d 型以外翻暴力为主,又根据外翻暴力的大小和是否合并垂直暴力,把累计后外侧壁距离关节面 4.0cm 以内的骨折称为 1 度、把累计后外侧壁超过关节面 4.0cm 的骨折称为 2 度。
  • 2 型以内翻暴力为主:2b 型为过伸位内翻暴力;2c 型为屈曲位内翻暴力;2b-c 型以内翻暴力为主,又根据内翻暴力的大小,非脱位型称为 1 度、脱位型称为 2 度。
  • 3 型是以垂直暴力为主的复合暴力损伤:3a-bc 型为垂直暴力合并过伸暴力、内翻暴力;3d-bc 型为屈曲位垂直暴力合并内翻暴力,又根据内翻暴力的方向和大小,非脱位型称为 1 度、脱位型称为 2 度;3ad-bc 型以垂直暴力为主。

胫骨平台骨折的 MFB 分型

2. 可以明确主要问题骨块(MFB)的位置

MFB分型把胫骨平台骨折分为3型;每型再分出3个亚型;部分亚型,根据损伤机制、附属结构损伤等,在亚型的基础再上分度(1度、2度)。

3. 可以判断附属结构的损伤情况——半月板和韧带。例如:

(1)2b 型常常合并有腓骨头撕脱性骨块、PCL 损伤。这种腓骨头撕脱性骨块如引起后外侧复合体不稳定、需要同时修复;所有 2b 型骨折,都必须和患者沟通 PCL 损伤的可能,如 PCL 有骨块撕脱、建议一期固定,如果 PCL 体部损伤引起膝关节不稳定、需要二期重建。(2) 2c 型一般合并 ACL 下止点骨折。(3)2b-c 型 1 度和 3d-bc 型 1 度,一般不伴有外侧半月板的损伤;2b-c 型 2 度和 3d-bc 型 2 度,绝大多数都会有外侧半月板损伤、且损伤的外侧半月板嵌进骨折间隙,在复位骨折块之前,必须做前外侧切口探查和处理损伤的外侧半月板,为骨折块的复位创造条件。

4. 可以明确内固定物的数目和位置、手术体位、手术入路和手术顺序(后文附录 1 中有详细 MFB 分型应用介绍),从而避免误判。

自己在临床上会用哪个/哪些分型?原因是?

2005 年前,我都是用 Schatzker 分型来研究胫骨平台骨折;

2005 年后,我们医院有了 3D-CT,我用 Schatzker 分型,结合 3D-CT 来研究胫骨平台骨折;

2012 年后,参考了三柱理论和四柱理论,基本就用 MFB 分型来研究胫骨平台骨折了。

单一损伤机制引起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简单、治疗方式比较明确,用Schatzker 分型来分析,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复杂暴力造成的胫骨平台骨折为多柱损伤,各种暴力的方向和大小略有不同,骨折块的特点就会千差万别、合并的附属结构损伤也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在临床上,追求分析病例的个体化和治疗方案的个体化,是每个临床医生要做的功课。用Schatzker 分型解决不了这类复杂骨折,而MFB 分型是建立在 3D-CT 基础上的立体分型,把每个柱、每个区的骨折都有明确的描述,更方便制定手术方案。
怎么看待近年来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D-CT 广泛运用于临床,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带来了便利,由此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分型,对临床指导确实有很大帮助。其中三柱理论和四柱理论的提出,最有代表性、最有意义,MFB 分型也得益于三柱理论和四柱理论。

我们鼓励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多的人参与,才能给我们提出更多灵感,集思广益,去伪存真,最终找出一个更为合理的分型。

好的骨折分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我在讲课时,多次提出,一个好的分型,应该具备以下 4 个特点:
1.能够反映损伤机制——分析损伤的本质
2.能够指导临床运用——具有临床价值和活力
3.能够评判预后

4.方便统计和交流——才具有可重复性和科研价值

未来骨折分型和治疗会如何发展?
目前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基本都是基于骨折特点和骨折位置的分型,根据分型来间接反映损伤机制和附属结构损伤情况,MFB 分型是这类分型的代表之一。现阶段,这种分型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肯定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在认识和分析损伤特点、制定治疗方案、评判预后方面,确实有其重要性。但是每一个病例,由于作用暴力的大小、方向不同,骨折特点和附属结构损伤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即使分型相同的病例,每一例的骨折特点和附属结构损伤也是有区别的,手术体位、手术入路、手术顺序和内固定的选择也有区别。同样是 MFB2b-c 型骨折,内侧柱可能是一整块、也可能是前后两块。

2b-c 型:前内侧区 后内侧区

因此,我总结了一个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根据这个诊治流程(见附录2),按部就班分析病例,思路会很清晰,所有问题一目了然。

根据这个诊治流程分析病例、制定手术方案,有没有分型,都不重要了。

作者 / 于吉文

附录1:MFB 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I 型
I a 型:仰卧位、前外侧入路、前外侧放置内植物。
I d 型:前外侧入路,可以显露及复位 d 区,但腓骨头遮挡,前外侧入路不能把内置物放在 d 区直接固定。建议: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后外侧放置内植物。
I a-d 型,CT图分别为 1 度(d 区骨折位于关节面 4cm 以内)和 2 度(超出 4cm或者骨折越过后叉止点到达 c 区):
1 度:侧卧位,前外 后外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如果外侧柱较完整,也可前外侧一个切口、前外侧一块板固定。
2 度:因血管因素,后外侧入路不能有效显露及处理 d 区。建议:漂浮体位,前外 后内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
II 型
II b 型:(1) 仰卧位,前内侧入路、前内侧固定。(2) 如合并腓骨尖撕脱骨折和 PCL 止点骨折,需综合考虑,相应处理。
II c 型:(1) ACL 止点无骨折或者不需要探查关节腔,可以俯卧位或仰卧位,后内侧入路,在后内侧嵴放置固定物。(2) 如果需要探查关节腔处理 ACL 等,建议仰卧位,后内侧入路处理 c 区骨折,前外侧切口探查、处理关节腔或者关节镜下处理关节腔病变。
II b-c 型,CT图分别为 1 度(无脱位型)和 2 度(脱位型):1 度:根据骨折块是否粉碎及具体情况,仰卧位、内侧入路,把皮瓣前后游离在内侧放置一块内植物;或者前内和后内各放置内植物;
2度:因为外侧半月板损伤并卡进骨折间隙,仰卧位、前外联合内侧入路。
III 型
III a-bc 型:仰卧位,前外 内侧入路。
III d-bc 型 1度:不需要探查关节腔者:采取俯卧位,后内侧倒L入路完成内侧柱及 d 区的固定
III d-bc 型 2 度:需要探查关节腔者: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后内侧入路固定内侧柱及 d 区。必要时、前内侧小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III ad-bc 型:前外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及放置前外钢板;后内侧入路固定内侧柱及 d 区;必要时、前内侧小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上滑查看)
附录2:胫骨平台骨折诊治流程

一般因素

1. 全身因素

2. 局部软组织、血管及神经情况

3. 根据全身因素及软组织因素综合考虑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4. 如果手术治疗,是外支架,还是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支架还是单纯内固定

骨折本身因素

全面认识疾病(1-5)

1. 认识受伤机制:提示附属结构损伤;提示各种内固定放置位置

2. 认识MFB

3. MFB分型

4. 分析骨折特点,方便统筹安排内固定物和切口

5. 研究附属结构的损伤(半月板、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内外侧副韧带)

制定治疗方案(6-11)

6. 决定内固类型、数目、位置

7. 选择手术入路

8. 选择手术体位

9. 选择手术顺序

10. 探查并修复附属结构损伤

11. 根据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快速康复方案

(上滑查看)

作者简介

相关文献

1.于吉文,刘建,何维栋,et al. 根据 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改良胫骨平台骨折的 Schatzker 分型 [J]. 实用骨科杂志,2011, 17 (1):28-3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