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疮
[概述] .
概念 口疮是以口腔内的唇、舌、颊及上腭等处粘膜发生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灰白
色如豆大溃烂点.局部疼痛或刺激时疼痛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相当于复发性口疮.根据
发生部位,局部症状,发生时间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口舌疮、口破、口疳、口疡等。
口疮以青壮年多见,其中以虚证口疮比实证口疮为多。
[病因病机]
一、心脾积热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操心劳神过度,情志之火内发,心火妄
动,过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脾胃积热,复感受风热邪毒,内外热邪相搏,蕴积心脾。
心脾蕴热,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热腐粘膜,遂成口疮。也有因口腔不洁,邪毒侵
袭,引动心脾经热,上攻于口而生口疮者。《诸病源侯论.卷三十》说。“府脏热盛。热乘一
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二、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或思虑太过,亏耗真阴,伤及心肾。
真阴不足,心肾不交则火失其制,虚火上炎,灼于口腔,伤及口舌肌膜而生疮。或外感。
风邪热毒,久而不清.邪化热入里,劫烁胃津。或饮食伤脾.致使脾阴受损,虚火内生,
运化失司,口腔失于滋养,更加邪热蒸灼,肌膜为虚火所灼,破溃而成口疮。若病久,
阴损及阳,脾阳不足,脾气虚弱,导致心血亏虚,而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症。这类
口疮常反复发作,以致连年不愈。《寿世保元.口舌》说:“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
也。”
三、脾肾阳虚 素体阳虚,加以病后体虚.或劳倦内伤,或贪凉饮冷,或伤寒误治.
.更损脾肾之阳。阳气虚衰,虚阳上越,可使口舌生疮。所以《圣济总录.口齿门}中有。元
脏虚冷,上攻口疮”之说。《口齿类要。口疮》也说。“口疮……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
衰土虚也。”
综上所述可知.口疮病位在口舌,其病机变化离不开“火”。或为实火,或为虚火.
虚火之中可以是阴虚火旺.也可以是虚阳上越。所以《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总
之,人之口中破者,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
[临床诊断]
症状:口疮的主要症状是溃疡局部疼痛。每于饮食、说话时疼痛加剧,影响饮食,
口气秽臭。有反复发作史,每于饮食不慎,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下发
作。全身症状一般较轻。
检查:口疮可生于口唇、两颊粘膜、上腭、舌边尖或舌面舌底等处。初起在口腔粘
膜上出现一个或多个小红点或小水泡。然后破溃,形成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之溃疡。溃疡
呈圆形或椭圆形,其表面多复有黄白色假膜,周围绕以红晕,了解了口疮的这些特点,
其诊断便不困难。
鉴别诊断: 口疮应与鹅口疮相鉴别。鹅口疮,又名雪口,多见于婴幼儿。口腔粘膜
上生众多的白色点状突起,不久即相互融合,“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迭迭肿起”。
患处表面呈丝绒状假膜,擦去后迅速复长假膜。疼痛不甚或无痛,全身症状不明显。这
与口疮自是不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心脾积热
证候: 口疮之溃疡面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如绿豆或黄豆大小,其表面呈黄
色。溃点数量较多,甚者融合成小片。周围有突起的鲜红微肿边缘,中央凹陷。局部灼
热疼痛,妨碍饮食。全身可有发热,口干而渴,口臭,心中烦热,大便干或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等症。
病机分析:心开窍于舌,心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开窍于口,脾足太朋之脉连舌本
散舌下,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心脾热盛,火热之气循经上攻口舌。灼腐粘膜,故令
口舌生疮。热轻则溃点较少,热甚则溃点增大而多.甚则融合成小片。热毒瘀积,故见
疮口周围鲜红微肿。由外感邪热入里引动心脾经热而表证未除.则有发热。脾胃壅热,
则见口干渴、大便干结、小便黄之证。心经热盛,故觉心中烦热。舌质红,舌苔黄腻.
是心脾积热之象。
2.心阴虚
证候:口疮多发于舌部,溃烂面大小不等,色淡白.数量少,1~2个。周围微红,
饮食或说话时疼痛.易反复发作。并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舌尖红赤.脉细数。若心
血虚者,则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故舌上生疮。证属虚火,故溃点量少色淡白而周
围微红,疼痛不甚,仅于饮食时才觉痛。虚火内扰,心神不宁.故见心悸心烦,失眠多
梦,舌尖红赤,脉细数。心血虚不能荣养于上,故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血虚
不能充实血脉,所以脉细弱。
3,脾阴虚
证候:口疮多发于口唇,龈颊及上腭等部位粘膜之上,溃烂周围微红或不红,表面
黄白色,微痛。饮食刺激时疼痛加甚。易反复发作。并见口粘.口干不欲食扩大便干硬,
小便短少或黄色.舌红苔少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脾阴不足,火失其制.上炎于口,故见口唇、龈颊及上腭等部位粘膜生
疮。症属虚火,故溃烂周围微红或不红,表面呈黄白色,微痛。阴虚津少,故见口粘口
干。胃失滋润,故不欲食。阴液不足,热扰于脾胃,故见大便硬,小便短少或黄,舌红
苔少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4。肾阴虚
证侯: 口疮多生于舌根或舌下,溃烂面呈灰白.周围粘膜淡红色,溃点数量1~2
个。饮食刺激时痛,溃点此起彼伏,复发较快.兼有舌燥咽痛,头晕耳鸣,失眠,盗.一
汗,腰膝酸软,舌质嫩红津干,脉细数。
病机分析:舌根及舌下属肾,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无制,上炎口舌:故多见舌根或。
舌下生疮。证属虚火,故溃点数量少而呈灰白.周围粘膜淡红色。肾经从肺上咽喉挟舌
根两侧,虚火上炎,咽喉受灼,故见舌燥咽干而痛。头晕、耳鸣、失眠、盗汗、腰膝酸:
软,是为肾阴虚之证。舌质嫩红津干,脉细数等是虚火之象。
5.脾肾阳虚
证侯:口疮色白,不红不肿不痛或饮食时痛。面色咣白。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少一
腹冷痛,舌淡.舌苔白滑或腻,脉沉弱或虚数。
病机分析: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虚阳上越,灼伤口舌,故见口舌生疮。阳气虚衰.
不能温养形体,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阳虚内寒,故少腹冷痛。水谷不得腐熟运化,
故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沉弱或虚数,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以上各型口疮,在临床上往往有时混合发生,如心脾虚、心肾虚等.此外亦往往有;
兼以肺热,或肝胆火热者,在辨证时应予注意。
二、治疗
(一)心脾积热
1.内治法
治则:泻心火,清脾热,凉血解毒。
方药:心经热盛为主,症见心中烦热,急躁失眠, 口渴,脉数者,用导赤散。方中
用生地黄清热凉血为主,淡竹叶清心除烦.木通清心降火利水.甘草梢清热而缓急止痛,
合用有清热凉血,利尿导热之效,能引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使口疮诸证皆除。若症见,
口干而渴,口臭,大便结,小便黄等,可选用清胃汤。该方用石膏、黄芩、黄连清脾胃
积热为主,用生地黄、牡丹皮等凉血清热为辅。升麻、黄连清热解毒。合用有清脾胃积:
热凉血解毒之效,使脾胃之热得除而口疮得愈。若兼有风热表证者,可加薄荷、荆芥等.
药疏风解热。
若心脾经热并重,可合用导赤散和清胃汤.两清心脾。若热毒炽盛,热结胃腑,汾
点增多,红肿疼痛加剧, 口臭便秘,腹胀,则可于上方中加大黄。芒硝以荡涤胃腑,使.
热随大便下泄。也可选用谅膈散。
2.外治法 口疮外治宜消肿止痛,祛腐生肌,可选用冰硼散、黛矾散、冰麝散。
珠黄散等掺搽患处,每日3~4次。也可用柿霜末或儿茶末局部掺搽,以消肿止痛.收敛
生肌。
.3.针刺治疗
可选用廉泉、颊车、地仓、承浆、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等穴位。每次选
2~3穴针刺,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发热者,兼取少商或少冲穴放血。
4.民间疗法
(1)西瓜汁不计分量. 口含,约3分钟咽卞。.每次含数口.每日数次。有清热生津
作用,可用于实火口疮。
(2)霜后茄子1个,晾干,研细末,以蜂蜜调和涂口疮上,每日数次。有清热解毒
消肿作用,用于实火口疮。
(3)浓茶含漱.每日十余次。实火口疮用绿茶,虚火口疮用红茶。有清热防腐收敛
作用。
(4)蜂蜜一汤匙,大青9克,煎汤代茶。有清热解毒作用,用于实火口疮。
(5)白矾6克,冰片l克.蚕茧1个,白矾研末。装入茧内焙焦存性,再加入冰片
同研细末。吹口疮处,一日3次。有清热防腐作用,用于实火口疮。
(二)心阴虚
1。内治法
治则 养心阴,补心血,清心火。
方药 天王补心丹。方中用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养心阴兼清心火为主,辅以
丹参、当归补心血,'党参、茯苓益心气,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敛养心神,助以朱砂镇
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直达病所。合用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心阴既
得补足,虚火即得平降,则口疮亦得痊愈。老心火较盛者,可加黄连以加强清心火之力。
亦可选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以补养心阴,清泻心火。本方多用于口疮微红肿痛。心烦不
得眠,舌光现龟纹,属心阴虚而心火盛者。
若偏于心血虚者,用四物汤加生地黄、知母、麦冬,以补养心血,清降虚火。若口
疮溃烂久不愈合,可加五倍子以清热燥湿收敛;兼见口苦咽干,小便时黄者,加龙胆草、
泽泻、车前子以清肝胆之热;若兼见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小便时黄者,加黄柏、知母、
女贞子之类。以滋补肾阴,清降虚火。
2.外治法 宜消肿止痛,收敛生肌,用锡类散,冰柏散等吹患处,每天3~4次。
或用冰糖、儿茶、柿霜、煅龙骨、五倍子等单味研细末,吹患处,每天3~4次,以收敛
止痛生肌。
3.针灸治疗
针刺法:选用神门、通里、少府、承浆、廉泉等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
穴位注射法;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等。
每次选二穴,各穴交替使用。针入有酸麻感后,于每穴注射维生素B12,0.5毫升(25
毫克),每2~3天注射1次。
4.其他治法
涌泉穴敷贴法:以附子或吴茱萸研成粉末,和水或醋调成糊状,敷贴于双侧涌泉穴,
以纱布绷带包扎。每2天换药一次。有引火归源的作用,古今文献均谓对口疮有良敛。
脐部敷贴法:用细辛9~15克.研成粉末,加水调成糊剂,再加少量甘油或蜂蜜
调匀,放置于约7平方厘米的纱布中,敷于脐部,外贴医用胶布密封。一次敷贴3天。
对于顽固复发者.可连续贴2次.一般无不良反应。个别病例可见有腹痛,局部皮肤发
痒,停药即止。
5。民间疗法
(1)红萝卜煲水马蹄:红萝、马蹄(即荸荠,去皮)各150~250克,煎汤代茶,
并可食红萝卜及马蹄。该方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作用,可用于虚火上炎之口疮。
(2)蜂蜜一汤匙,加水八倍,和匀,含咽。有解毒润肌.益气养阴作用,用于虚火
口疮。
(3)剑花煲猪肺:剑花(干)25-30克,猪肺250-300克.加水放瓦煲内煎煮1~
2小时后,加食盐适量服用。该方有清热除痰降火作用.可治虚火上炎之口疮。
(三)脾阴虚 ’
I.内治法
治则:滋阴养脾,清胃降火。
方药:玉女煎。方中用熟地,麦冬养阴,石膏,知母滋阴泻火,牛膝降虚火,合用
有滋养脾阴,清泻胄经虚火的作用,亦可选用甘露饮。
若见舌苔厚腻,为运化失司,湿浊停聚之证,可加茯苓、佩兰、石菖蒲以芳香和中,
醒脾化湿。若见口疮周围粘膜鲜红, 口干而渴者,为胃火盛,可加黄连、栀子以清热泻
火。若见倦怠无力.食少自仟者。为中气不足,可加太子参或党参以补益中气。若见大
便秘结者,为胃腑热结,可加大黄以清热通便,亦可用增液承气汤加黄连,知母以养阴
清热,泻火通便。
2.外治法 可先用漱口方煎水漱口,然后选用珠黄散,冰柏散,柳花散等掺搽患
处。每天3~4次。
3.针灸治疗
针刺法:选用颊车,地仓.迎香、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次选2~3穴针
刺。用平补平泻法。
穴位注射法:每次选上述穴位2~3穴,每穴注射维生素B1 1.5毫升,每2~3天注
射]次. 。
4.其他治法 同“心阴虚”型。
5.民间疗法
(1),(2).(3)同“心阴虚”型。
(4)用荸荠so杖.削去皮,用酒煮沸约10分钟.取出。每次细细嚼食1枚,一日
食完。有清热生津作用,治阴虚火旺型口疮。
(5)菜干咸鱼头汤:白菜干30克,咸鱼头一个约15克.洗净,同煲至白菜干软烂。
调味.饮汤食菜,有清热臃火作用,实火虚火口疮均可用。
(四)肾阴虚
1.内治法
诒则:滋肾养阴,清降虚火。
方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以滋肾阴,泻相火,降虚热,清利口腔。若虚火较盛者,
可于上方加肉桂为引,导相火下行。亦可取肉桂含服。
2.外治法 选用漱口方煎水漱口。.或用五倍子15克煎汤漱口。然后外敷以锡类散
或柳花散,每天3~4次。
3.针灸治疗 针刺法同“脾阴虚”型口疮。并可点刺金津、玉液二穴,每2~3天点
刺1次。对于顽固复发.久不愈合者,可用毫针轻轻点刺口疮溃面,使之少少渗血。以
血溢满口疮为度。每2"x,3天1次。可以促进溃面愈合。
4.其他治法 脐部及涌泉穴贴敷法同“心阴虚”型。
5.民间疗法
(1)、(2),(3)同“心阴虚”型。
(4)肉桂一小片,置口内含嚼,有引火下行作用,治虚火口疮。
(五)脾肾阳虚
1.内治法 .
治则: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方药:常用附桂理中汤。有温补脾肾、益气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脾肾阳虚,虚阳
上越所引起的口疮溃烂证。若证见溃烂久不愈合,疮面白腐者,可加苍术、五倍子以健
脾燥湿收敛。大便溏泄者,加炒扁豆、炒山药以健脾和中,化湿止泻。
如以脾阳虚为主者,可用理中汤;若证见泄泻口渴、呕吐酸水者,可用连理汤。如
以肾阳虚为主,证见半身以下常有冷感,腰膝冷痛,小便清长,脉沉弱者,可用附桂八
味丸,并含服肉桂。或用当归、熟附子各15克煎水加白蜜适量和匀含咽,以助降火。
2。外治法 以赴筵散或柳花散涂口疮上,每日3-4次,以祛腐收敛生肌。或用丁
香、胡椒、松脂,细辛等量为末,苏木煎汤调药末涂敷疮上.每日3-4次,有温阳散寒
行血.愈疮的作用。
3.针灸治疗 针刺及艾灸 选颊车、地仓、迎香、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然
谷等穴。面部穴位一般用针刺、补法,每次选2~3穴。远端穴位可用针刺,补法;也可
用艾灸,悬灸法,每次选2~3穴。艾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针灸每2天进行一次。
4.其他治法 同“心阴虚”型口疮。
5..民间疗法
(1)用巴戟6克、白芷3克、高良姜6克,共捣为细末。取猪腰2只,除去筋膜,
从一边剖开,每只入药6~7克。用湿纸包裹多层,置炭火中煨熟。乘热剥去包纸,用口
吸其热气。冷后细嚼食猪腰。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可治虚阳上越之口疮。
(2)白胡椒煲猪肚:白胡椒15克,略打碎,洗净猪肚1个。将胡椒放入猪肚内,注
入少许清水,然后头尾用线扎紧。以慢火煲至猪肚将烂。调味后服食。每3天服食1次。
也可将猪肚切碎,与打碎之胡椒同煲。饮汤食猪肚。此方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可治阳虚
型口疮。
(3)肉桂一小片,置口内含嚼,有引火下行作用,治虚火口疮。
总之,口疮的治疗,首先要分清虚火实火,然后再辨清病变之根本在何脏何腑,根
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按辨证选方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切不可以实为虚,以虚为
实.犯实实虚虚之戒,贻误病机,致生他变.
[转归及预后]
各型口疮可以相互转化。实火口疮可转化为虚火口疮,虚火口疮也可以转化为实火
口疮。,当实火口疮热毒未清,阴液又伤时,可以转变为虚火口疮。若患虚火口疮者正气
渐复,又复染毒,外邪内热交炽,则其口疮又可变为实火口疮,实火或阴虚火旺型口疮,
在治疗上过用苦寒清泻,削伐生气,也可以变为阳虚口疮。一脏虚损可以累及他脏。故
心阴虚型口疮可以发展为心肾阴虚型口疮,脾阴虚型口疮也可以发展为脾肾阴虚型口疮。
口疮预后,与虚实证型有关。实证者虽发病急骤.病情较重.但因体质较强盛,若
治疗及时则一般预后较好,多于7~10天内渐趋愈合,愈后较少复发。虚证口疮往往此
起彼伏,缠绵难愈,愈后常反复发作。所以在治疗上要坚持相当时间,不可见口疮愈合,
便停止治疗,以免前功尽弃。
[预防及护理]
怡养心性,防止劳倦情志内伤;调制饮食,避免肠胃损伤;节制房事,顾护人体精
气;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侵袭;清洁口腔,减少邪毒滞留机会;凡此种种,均是预防口
疮发病和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若机体有病。积极治疗,使正气得以恢复,也可以
减少口疮的发生和复发。此外,修正不合理义齿,防止口舌为义齿所伤,也是防止口疮
发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护理方面,实火口疮宜饮食清淡,少吃膏粱厚味和辛辣炙博;虚火口疮则应避免
饮食过于寒凉,注意适当休息,节制房事,以免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