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英译研究 || 百年来英译《离骚》中屈原形象的误读、调适与趋同
本文原载《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西方英译《离骚》研究”
(17YJC51007)的阶段性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跨文化传播时,文本、戏剧、影像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程度基于翻译这一途径。“翻译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民族或国家形象的建 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自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离骚》先后被中西方学者翻译成多种英译本。在这些版本中,屈原呈现出不同的面相。纵观百年翻译史,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误读、调适与还原的过程。探究这一形象变迁的过程、特征与原因,对于当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2)
一
《离骚》英译本的百年流变与发展脉络
二
百年英译中屈原形象的分化与趋同
三
屈原形象变迁背后的文化与时代因素
四
从屈原形象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编辑:李家聪
-END-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开通于2017年3月9日
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更多大咖纷纷亮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