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25)
一原文八佾第三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试解】当年舜帝曾说,诗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歌的吟唱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合乎音律,音律谐和五声,从而使人们通过乐的教化后,能正直温和,宽厚恭谨,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老师在谈论到舜帝的《韶》乐时说:“《韶》乐音色舞姿俱佳,美轮美奂,同时《韶》乐尽显舜帝的谦逊、戒惧之德性,彰显的是以德服天下的思想,同时又包含着崇高的善德。可以说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武王的《武》乐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其乐演奏起来,犹有一股杀伐之气。老师在谈论到《武》乐时说:“虽然《武》乐和《韶》乐一样曲尽其美,表达形式调和犹美,但不能彰显武王之仁德。因此武王之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二释字美《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无鄙切。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广韵》:美:好色。汉字“美”的本义,《说文》:美,美味,爽口。字形采用“羊、大”会义。羊在六畜之中是提供肉食的主力。“美”与“善”同义。“美”与“善”的区别在美偏重外在,而善偏重于内在。
善《说文》:譱: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𦎍篆文𦎍从言。《释名》:善,演也,演尽物理也。《正字通》:善:良也,吉也。……又与人交懽曰友善。又取善曰善。又闻人言而许可之亦曰善。汉字 “善”《说文》说从誩从羊,而不从言,因此“善”表示二人通过相争辩相责备,而让物之理显现,从而进行修补、改善、完善。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章太炎说:《说文》:“善,吉也”;“吉,善也。”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吉即谓善,故庶几者有不善未尝不知。
三素说古代的“乐”和现代的“乐”不同,古代的“乐”包括现在的是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因而乐具有对人的外在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人内在的精神秩序进行培育的功能,可让外在规定性的礼通过人性情感的贯通,实现内在自觉化。乐可以彰显礼的精神,具有明确的教化意义。前面老师对鲁大师论述了乐对中和思想的表达给予人的美妙之感,接着编者通过仪地的一位普通官员之口,说出老师对礼乐文明实质的把握和对礼乐文明回归的期盼。本章是老师对子弟们的教导。当年舜帝曾说,诗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歌的吟唱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合乎音律,音律谐和五声,从而使人们通过乐的教化后,能正直温和,宽厚恭谨,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老师在谈论到舜帝的《韶》乐时说:“《韶》乐音色舞姿俱佳,美轮美奂,同时《韶》乐尽显舜帝的谦逊、戒惧之德性,彰显的是以德服天下的思想,同时又包含着崇高的善德。可以说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武王的《武》乐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其乐演奏起来,犹有一股杀伐之气。老师在谈论到《武》乐时说:“虽然《武》乐和《韶》乐一样曲尽其美,表达形式调和犹美,但不能彰显武王之仁德。因此武王之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从本章可以看出老师对美和善的不同表达,让弟子们把握住乐的美和善。《韶》乐既能曲尽其美,又能尽显善德,而《武》乐虽然能够曲尽其美,但不能尽显善德。告诉弟子,乐之美侧重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乐这善则侧重于乐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善着重在其教化作用上。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孔子告诉弟子们《武》之未尽善,是因为《武》乐没有能够彰显武王的仁德,这并不是说武王没有仁德,而是说《武》乐在表现上有自我发泄情绪的偏离,从而没有很好地表达武王本具的仁德。二是本章的言说之中,孔子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善”的内涵要比“美”的内涵要小得多,即美的不一定是善的。因为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仁德是第一位的,而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需要让仁德自然而然地显现于外,才是最佳的美。三是对善这个字的内涵的把握,《释名》:善,演也,演尽物理也。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古代思想之中,善是一种对物之理的把握和顺从,孟子对“善、美”的解读和孔子是二个不同的角度,孟子在这强调的是美之形式显现之前的表达,孔子是形式已经呈现,让人们感受的善与美。四是需要注意孔子思想中有改良主义的倾向,孔子倡导的是仁德的教化,而不倾向于革命,特别反对革命之中的血腥。因而在春秋动乱之时,言说之中可以让人感受到圣人的悲悯人生,仁爱天下的盛德情怀。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