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王羲之最美的书法,是半生不熟的那种!

庚子九月初五,早晨,空气清新,临床翻开书本,思绪回到一年前。
己亥,东莞三合堂美术馆,装饰典雅,一派仿古桌椅、雕饰,二三十青年书法爱好者齐聚一堂,热火朝天写着字,地上铺满大大小小散发着墨香的宣纸。大家边写边说交流者书写体会。
突然,一片寂静,人们聚拢于前排围成一圈,手机摄像头朝处,却见康师傅气定神闲,桌上左手边摆着王羲之《兰亭序》,康师傅右臂撑开,手握纯羊毫大笔,正在土灰色毛边纸上书写30厘米见方的大字兰亭序。
康师傅缘何书写起大字兰亭序呢?原来是湖南田斌一直对兰亭情有独钟,不管大字小字,软毫兼毫,都死磕兰亭,引起康师傅的兴趣。
约书写了四五张纸,康师傅坐下点了一支烟说:
“为什么说王羲之是书圣呢?他的字像处于十七八岁慢慢变成青年的一个过程,既散发着青年的生机,有没有成熟以后的僵化程式,最美的书法,往往是处于半生不熟的发展期。
唐以后的字像一个成年人熟透了,这类字像是人已经历经成年世界的历练,受到社会生活的打压往往会怀念少年时期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气质,但是再也回不去了。就像米芾所说的“时代压之”。
米芾也想写出二王的风度,但是他受过唐代的熏陶,那个时代的笔法、字法都已经远去,他怎么追也是望尘莫及了。”
书法张在一旁听着心里思考:这是不是就像钱钟书说写的《围城》,王羲之那个时代就是一个围城,我们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围城,我们想进入王羲之的围城,王羲之想进入到后面围城一样呢?往往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于是说,“那就是说王羲之所追求的是唐以后的境界,希望成熟。”
康师傅说:“是的,如果他看到智永的千字文,肯定吓死了,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追求的吗?
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字,字字不同,帖帖不同,既有革新,又有古质,极具包容性,所以称他为集大成者。
凡是集大成者,其风格都是善变的,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王羲之的字说不出是什么风格,而颜真卿的风格就可以用三五个字来描述。书法的演变,越到后面风格就越分化。
王羲之的书法时时刻刻在变,所以学王就难在于此,面对多变的风格,我们就很难琢磨清楚,好像神龙见首不见尾。流传的《兰亭序集》、《集王圣教序》、《初月帖》等不过是一鳞半爪。”
不知不觉中,康师傅的烟已抽完了一支,不过并不影响谈王羲之:
“明代董其昌也说过王羲之的字,不做正局,字作正局容易,但是一作正局就缺乏创造力,妙就妙在不做正局。书法的意味因此而丰富。
正如启功说,唐太宗写字妙有三分不妥当,写字妙在三分不妥,但不能七分不妥。
什么是不妥,什么又是妥?实际上三分不妥就是全妥,十分妥了那才是不妥。
王羲之每一个字,每一个帖都可以从笔法字法章法等看到书法是没有规律的,字字新奇,笔笔惊人。
王羲之的书写技巧在魏晋时期是一览中小的巅峰,他达到了一种如孙过庭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境界。这是至高境界。王羲之用笔复杂,而到唐代的时候,人们容易把用笔的注意力引向一种“起、转、收”的习惯模式,而忽略了线条的中部,这是楷书成熟以后最大的弊端。
田斌问:“那该如何学习王字呢?”
康师傅继续点上中华烟,“其实学王者可以从其他人入手,可以先从学王字取得成绩的书法家入手,比如说米芾、智永、孙过庭书谱等,他们从王義之出来,各得一面,在掌握一家之后,再回过头来写王羲之的墨迹。”
书法张在旁边,想起卿三彬谈起学书法经历时,就提到是老师陈忠康就让他从孙过庭书谱入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