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当前内战的深刻原因是什么?
近期,埃塞俄比亚国内局势愈发紧张,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个非洲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可能再次陷入内战之中。
综合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媒消息,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Abiy Ahmed)当地时间11月4日命令军方对该国北部提格雷州展开军事进攻,理由是该地区武装力量对联邦政府军发动了袭击,已经“越过最后的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艾哈迈德曾于201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近期埃塞俄比亚国内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频发。国际社会对此局面十分担忧,埃塞俄比亚若动荡局势持续加剧,或将爆发人道主义和安全危机,甚至影响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
提格雷州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约1.1亿总人口的5%,但却比国内其他更大的地区更富有、更有影响力,且军队训练有素。
提格雷州政府目前由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主导。自现任联邦政府上台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与联邦政府间摩擦不断。
在艾哈迈德2018年上台前,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一直是埃塞俄比亚执政联盟的主要力量。但自艾哈迈德宣布进行政治改革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感到被边缘化,于2019年离开埃塞俄比亚执政联盟,但外界观察家认为,其仍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个冲突的背后,还存在着重要的民族问题,为了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埃塞的民族做一个介绍。
一、埃塞俄比亚民族基本情况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是东北非内陆大国,与吉布提、索马里、苏丹、厄立特里亚和肯尼亚接壤。面积110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居非洲第三位;其86%的人口在农村。据埃塞自己的划分共有80多个民族(无确切数字,因为还有一些人们自称是一个民族)其中奥罗莫族为第一大族,占全国人口的45%;阿姆哈拉族为第二大族,占30%;提格雷族为第三大族,占8%;其他较大的民族还有阿法尔族、索马里族、锡达莫族、古拉格族和沃莱塔族等。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埃塞有不少跨国民族,如索马里族、阿法尔族、提格雷族等。索马里民族的主体在索马里,但埃塞境内的欧加登地区(今索马里民族州)的居民基本上是索马里人。阿法尔族分布在埃塞、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三国境内,但主体在埃塞。提格雷是厄立特里亚的主体民族,但埃塞提格雷地区的居民主体也是提格雷人。埃塞俄比亚4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埃塞俄比亚正教,5.5%的人口信奉新教,1%的人信奉天主教,还有近8%的人信奉原始宗教。无神论者不足1%。阿姆哈拉语为联邦政府工作语言,联邦以民族为基础分为9个州,各民族州可确定本州的本民族语为工作语言,英语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较为通用。
现将埃塞几个主要民族的情况介绍如下:
1、奥罗莫人共约2610万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中南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居民约有四分之一为奥罗莫人)。属埃塞俄比亚人种,系库西特人中的最大民族。使用奥罗莫语,属闪含语系库西特语族。无文字。其先民原住埃塞俄比亚高原东南部,14世纪末,索马里人的一支哈维亚人向西扩散,奥罗莫人被迫迁移,历时200年。其北支到达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阿高人分布区,南支到达肯尼亚北部。在这期间,不少人受阿姆哈拉文化影响,会讲阿姆哈拉语。信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东支受索马里人影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其余支系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
2、阿姆哈拉人也称“阿马拉人”,1740万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和北部。其体制特征属埃塞俄比亚人种。使用阿姆哈拉语,属闪米特语族,现为埃塞俄比亚国语,并通用英语。有古老的音节文字。相传阿姆哈拉人的祖先来自阿拉伯半岛,原属闪米特人南支的沙巴人,其中一部分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自也门跨红海迁至非洲之角,占据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阿姆哈拉人几乎全部信奉基督教,属科特普特教派。公元2-9世纪,阿姆哈拉人为阿克苏姆王国的居民。13-16世纪,曾在戈贾姆和伯根德地区建立封建王国阿比西尼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16世纪起,遭受奥斯曼帝国以及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等殖民势力的入侵和奴役。1935-1941年,阿姆哈拉人同国内各族人民一起,举行了反抗意大利法西斯的武装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3、提格雷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山区,有464万人,主要聚居在埃塞与厄立特里亚接壤的提格雷地区。属黑白混血的埃塞俄比亚人种。系非洲之角闪米特人的一支,使用提格雷语,属闪米特语族南支。社会文化与阿姆哈拉人相近,多数人兼用阿姆哈拉语。在历史上同是阿克苏姆王国(公元1-9世纪)的主要居民,均使用盖埃斯语,同被称为“阿比西尼亚人”。4世纪接受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
4、索马里人,东北非索马里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人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60万)。属黑白混血的埃塞俄比亚人种。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5、锡达莫人主要分布在埃塞西南部锡达莫地区,约90万人,属埃塞俄比亚人种,系库希特人的一支。包括锡达莫人本支,达拉萨人、坎巴塔人等等。使用锡达莫语,属闪含语系库系特语族。无文字。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多数人仍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上苍和祖先。13-16世纪,锡达莫人曾建立哈迪亚苏丹国。16世纪起先后受阿姆哈拉人和奥罗莫人控制。锡达莫也是埃塞俄比亚的民族集团的称谓。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包括卡法省、格穆戈法省、锡达莫省和伊路巴博省部分地区。除奥罗莫人外,所有使用库希特语的各族统称“锡达莫人”。有200多万人,均属埃塞俄比亚人种。
二、埃塞俄比亚民族问题的根源及其演变过程
埃塞俄比亚系有3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高原和青尼罗河水系曾哺育了闻名于世的阿克苏姆王朝文化。民族问题在埃塞有很深的渊源。历史上,埃塞的统治民族是阿比西尼亚人,而不是人口最多的奥罗莫人。阿比西尼亚人分为两支,一支是提格雷人,另一支是阿姆哈拉人,两者都居住在埃塞北部,北部也是埃塞俄比亚文明的发祥地,如阿克苏姆古城和拉里贝拉文化名城。后来埃塞文明向南发展,在文明的扩展中,阿比西尼亚人的统治也向南推进,逐渐征服了南方的民族;到上个世纪末,埃塞最著名的一位统治者孟尼利克二世基本上用武力统一了埃塞全境,形成了今日的埃塞疆界。起初皇宫建在亚的斯亚贝巴城的因托托山上,主要是从军事上考虑。孟尼利克二世的妻子泰图在山脚下遍地鲜花的温泉旁修建了一座房子,为建城之始,以后又允许贵族在此取得土地。1887年孟尼利克二世正式迁都于此。按照阿姆哈拉语,亚的斯亚贝巴的意思是“新鲜的花朵”,最早为泰图王后所起。
阿比西尼亚人文化南迁的过程对埃塞民族问题产生两方面深刻的影响:1、埃塞南方的民族被征服后,处于被统治地位,成为埃塞的次等民族。埃塞统治阶层实行分封制,每征服一个地区,便把这块地区分封给王室成员、宫廷大臣、有战功的将军,原来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便被剥夺了对土地的所有权,要么成为佃农,要么成为奴隶。最典型的例子是奥罗莫人。他们的数量在埃塞最大,但这个民族以前不叫奥罗莫人,而是称为盖拉人,在阿姆哈拉语中的意思是“奴隶”。其他民族的情况也基本上是这样。阿比西尼亚文明被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如强制被征服民族讲阿姆哈拉语等。2、提格雷人在阿比西尼亚文明向南扩展的过程中被疏远,其特权逐渐丧失。阿姆哈拉族其绍阿分支成了埃塞唯一的特权民族。提格雷语的地位下降,提格雷人的土地所有权得不到保障,新征服的南方民族地区提格雷人受益极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担任官职的提格雷人越来越少,他们对阿姆哈拉人的不满情绪也因此产生和发展起来。可以说,阿比西尼亚文明(或称阿姆哈拉文明)向南扩展的过程,也是埃塞民族问题发端和演变的过程。
本世纪七十年代前,即老皇帝统治时期,埃塞统治阶层依靠高压政策,维持对其他民族的统治,民族间的矛盾在表面上没有过多的显露。但到老皇帝统治的后期,埃塞的民族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老皇帝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弥补,如任命一些其他民族的人士担任政府官员,准许其他民族的人拥有地产等,但做得太晚,也太少。老皇帝之所以被赶下台,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七四年埃塞发生革命,推翻老皇帝的统治,新上台的统治者是些信仰马列主义的人,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在民族问题上,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即实行各民族平等,鼓励各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讲自己的语言;但实际措施却很少,基本上还是阿姆哈拉人的一统天下,阿姆哈拉语还是国语。其他民族的不满情绪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发展。一九九一年门格斯图政权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当然是它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没有搞好,但民族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简称埃革阵)是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提人阵)为核心,由阿姆哈拉民族民主运动(阿民运)、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奥民组)和南埃塞人民民主阵线(南方阵线)共同参加,代表全国24个主要民族的统一阵线。埃革阵正式成立于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一年推翻门各斯图政权前夕,召开首届代表大会,调整政策;同年五月武装夺取政权,七月组建过渡政府。在近四年的过渡期内,埃革阵逐步确立了在全国政坛的主导地位。
为此,埃塞俄比亚平静了几十年,但经过政权更迭,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又开始爆发了。
路透社就指出,事实上,自艾哈迈德上台以来,埃塞俄比亚已多次爆发暴力事件。就在11月1日,埃塞俄比亚中南部奥罗米亚州发生恶性袭击事件,事件造成至少32人死亡。
自10月下旬,奥罗米亚州、哈勒尔州、德雷达瓦市等地暴力活动以及民族冲突不断发生,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也发生大量工人罢工和不法分子堵塞道路的情况。埃塞俄比亚国内舆论认为,网络媒体人杰沃尔·穆罕默德及其支持者通过抗议活动表达对政府不满是导致近期国内暴力活动多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