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美丽上包
美丽乡村 美丽上包
近年来,上包村通过村庄整治、绿化、生态示范村的创建,以及“兰芝风情线”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芝堰村的品位,不断丰富了上包村的内涵。得到了浙江省、金华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上包村包氏为包拯后裔,拥有92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宋元佑年间。其始祖为春秋楚大夫申包胥,申包胥之第九世后人普济公为其鼻祖,上包村位于风景秀丽的三峰山南麓,属丘陵地,村民委员会驻上包得名。上包村有笔峰万年耸立于前,鹤山千载屏图在后,苍松蔽天,翠柏掩映,群山环绕,溪流潺潺,确有龙盘虎踞之态势。有南村口与北村口,南村口以村落建筑元素为造型,进行主体构成,植以古樟、山茶花等。北村口以寓意高洁的村树——松树及草石相呼应,加强了村落形态的整体感。整个村庄环境优美,被人形象地称为:鹤山琴池、绿美上包。
上包村总共有三口池塘,纵向望去,池塘如珠相串,碧水盈盈,非常美丽。池塘边上的那座镶嵌着一块黑板的建筑就是解放前的上包学堂,建造于民国期间,为典型的徽式建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堂楼上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册至今任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堂后面的那座山就是上包的太祖山鹤山,其形神都非常像仙鹤,头在村南、翅膀伸向村北、村落布局都以鹤山为向导。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品德高洁的象征,鹤山与琴池正好与上包村先祖的清廉精神契合。鹤山上最多就是松树,松树是上包村的村树,是坚强不屈的象征,与包氏先祖刚正不阿的精神相符合。宋元佑年间,我们的鼻祖普济公官至金华,因为兰溪山川秀美,于是选择居住在上包,人称清塘包氏。
上包古老的建筑是村中的旧祠堂——世淳堂,为上包村的大厅,修建于清朝中期。以前人们祭祀祖先、操办红白喜事均在此厅进行,此厅在上包村具有一定地位。
上包的路是围绕三口池塘纵横平行的五条石子路构成,有两纵三横及与之相互并行的巷道构成,成为网格状分布,纵横交错。
上包世淳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上包村鹤山西路23号,三间二进一明堂建筑。坐西朝东,面积304平方米,建筑年代为清中期建筑。
该建筑前进明间、前金柱后檐柱间为八字门面。檐柱间设额枋,上有龙须纹,檐柱上置鸱鱼状牛腿。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用扁作梁,梁下有雀替,金柱间设戏台。次间用穿斗式梁架,中柱落地,设看台,厢房为二开间。后进明间用五架梁带前双步后单步,月梁造,上刻龙须纹,下设雀替,前檐柱上置鸱鱼状牛腿。次间抬梁及穿斗相结合。五柱落地。后檐墙上设神龛,北次间廊下置墓碑一块,字迹模糊,疑为明代碑,碑高2.44米,宽0.76米。用望砖,硬山顶,鼓形柱础,下垫覆盆,三合土地面。该建筑为上包村大厅,在该村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上包学堂新屋为春晖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上包村鹤山西路24号。三间两搭厢带一楼梯弄骑马楼楼屋,坐西朝东,面积117.35平方米,中华民国时期建筑。
上包学堂新屋正门用青砖门台。明间楼下用扁作梁承重,梁上刻回字纹及元宝、如意图案,下有雀替。前额枋上刻回字纹及戏曲人物图案,前檐柱上置牛腿。骑马楼下额枋为回字纹及祝寿图戏曲,柱上置鹿衔仙草牛腿。次间用穿枋,额枋上有回字纹雕刻。楼上天井四周用格子窗。南次间墙壁画有财务管理制度10幅宣传画,为大跃进时期作品,东次间也有宣传画。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础,硬山顶。该建筑雕刻较为精美,特别是楼上大跃进宣传画完好无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上包亦政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上包村鹤山西路7号,坐西朝东,三间两搭厢楼屋,建筑面积112.56㎡,建于清代晚期。
上包亦政堂明间楼下用扁作梁承重,刻回字纹。前金柱上用额枋,枋上刻龙须纹及戏曲人物雕刻,枋下用戏曲人物雀替,前檐柱上置戏曲人物牛腿及斗拱。内额枋上置“亦政堂”牌匾一块。次间用串枋,厢房上前额枋上刻回字纹,檐柱上置花卉图案牛腿。全部用方栅,硬山顶,三合土地面,圆形柱础。
上包亦政堂在上包村中有一定地位,曾在民国期间办过私塾,具有一定的价值。
上包村古民居有:思善堂(包伯华、包海泉宅)、仁让堂(包伯昌宅)
思善堂:现为(包伯华、包海泉宅)宅,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上包村鹤山东路16号,三开间三进二明堂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86.42平方米,建于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
该建筑为楼屋。前进明间楼下扁作梁承重,梁上刻回字纹及如意图案,上有木墩及花板,四柱落地,后金柱间设堂门,后额枋及厢房额枋上刻回字纹及戏曲人物雕刻,后檐柱上置戏曲人物牛腿,上有坐斗及花板。次间用穿枋,五柱落地。中进明间前廊用刻有回字纹及戏曲人物的扁作梁,其他用穿枋。前额枋上刻有回字纹及戏曲人物,前檐柱上置戏曲人物牛腿,全为五柱落地。后进跟中进之间设砖墙隔断,进出门开于中进南次间。该进明间楼下用扁作梁,上有回字纹及戏曲人物。前额枋有龙须纹及人物雕刻,前檐柱上置花卉牛腿,四柱落地。次间用穿枋,五柱落地。此建筑全部用方栅,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础,硬山顶。该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造年代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上包村村口有一殿,名叫鹤山殿。坐北朝南,是座古殿。据史料记载:该殿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之春择鹤麓之首东侧芝溪之沿北岸而建。俗称水口殿,至今已有900多年。包氏始祖于北宋元祐五年迁徒此地栖身开垦繁衍子孙32代。包姓人口约占95%,是上包村主姓,其支系于同一条低洼山脉,相距约千米处,繁衍子孙创建下包村。可见,上包村与水口殿是同步伊始。该殿周围的粮田地名有“经堂下”或“经堂左边”等名称,可见建殿之早。在建殿初期村庄人口稀少,四周也多为未开垦处女地,历经近千年的历史沧桑,荒山荒地变粮田,古殿也由包氏子孙多次修建。传承至解放初,该殿宇尚有三间对合一天井,加披屋一间。佛神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破除迷信运动时被捣毁。原殿宇在土地改革时,后堂右二小间和脚屋一间被分配给无房屋农户董保兴、包根松两户居住,其余保留集体。六十年代初,旧殿宇前三间二过厢破损严重被拆除改建成集体的粮食加工厂和仓库,全村4个生产队储存粮食。整个古殿建筑面积约188平方米。改建部分全是木结构,但木材质量比较好,如横穿梁方形,全是硬木枫树。屋顶人字拼屋面,宽约11.3米,长约12.88米,乃是原三间二过厢一天井加围墙的范围。
上包村的文化遗产有:上包村廉政文化、上包宗祠楹联、上包祭祖大典、上包名人故事、上包麦秆编织、打铁等。
上包村的发展定位为:以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五好党组织、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这六块省级金色品牌,保护和发展上包村,扩大上包村的农家乐、旅游业。上包村的发展,由美丽乡村游向农家乐民俗民宿游转变。上包村的“和而美”,人在旅途和为美,体现古建筑的驿道文化。利用芝堰溪沿溪做溪文章。在上包宗祠、学堂新屋营造黄店镇非物质文化氛围。做好上包村的水文章,水渠里有游动的鱼,芝溪里安排划船、涉水项目,将上包的廉政文化、水文化、非物质文化、古村落文化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奋发向上的乡村旅游氛围。
特色优势为上包古村的古村文化、水文化、廉政文化及民间民俗文化。吃的是水米糕、荞麦烧。住的是古香古色的古楼房,徽派建筑让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