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金融困局,朱元璋:工资很高了!官吏:你发的是钱吗?是纸
公元1368年朱元璋成功创立大明王朝,自唐末数百年后,中原大地终于再次出现了强有力的大一统帝国。
从全局看,洪武时期的明朝治国理政方面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
但帝国衰弱的病根往往源于其诞生之初的不足,只是很多问题乃至结构性矛盾会被蒸蒸日上的发展暂时掩盖。
典型的例子就是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的贪腐问题以及其后蕴藏的明朝金融困局。
一、官吏工资高不高
对于贪官污吏,从小深受其害的朱元璋当然深恶痛绝。
所以明朝初年皇帝就明文规定贪赃满60两者不论职位高低,功绩如何一律处死。
如果翻开《明大诰》、《醒贪简要录》等资料你还会发现朱元璋经常法外加刑。
剥皮抽筋是日常,甚至某些倒霉蛋没够60两也掉了脑袋。
刑法很到位,道理也不是不讲。
朱元璋对官员的告诫可谓苦口婆心,从天理人伦、民生疾苦到身家性命,所谓:
“朕行先教后诛,不是不教而诛。”
但最终的结果是不管严刑酷法恐吓还是道德教育,满朝上下该贪还贪。《国初事迹》中朱元璋自己都承认:
“朕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钱比命重要,明朝初年普遍的官吏贪腐肯定不能单纯将原因归结到个人贪婪上。
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朝廷发放的俸禄实在太低,不搞点外快养活不了全家。
朱元璋如此英明神武的人对此当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但他觉得自己工资发的不低,官员哭穷不是矫情就是不知足。
根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官员的俸禄大致调整过三回,但总体变化并不大。
以上为明朝官员年薪
最终的定额是正一品大员月俸87石米,随品级依次递减,到七品县官月俸7.5石。
古代计量单位远没现在这么精确,不同文献的记载出入也比较大,目前靠谱的推算当时每石折合现在约120斤米。
七品官基本算垫底,再往下就是办事员。在朱元璋看来就算七品每月也有900斤米的俸禄,这还少吗?
而且朝廷向来优待读书人,当官后全家免税赋、差役不说,出差吃喝用度全报销,平日里还有笔墨费,采暖费之类的福利,钱怎么就不够用了?
凭心而论,明初的工资标准在历朝历代绝不算高,但也低不到哪里去,发不了财,日常开销却是绰绰有余的。
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工资真的足额发放。
二、棍棒打不垮经济规律
能从乞丐当上皇帝,朱元璋的天赋和能力不容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经济、财政能够无师自通。
事实上明朝自开国以来就趋向于封闭,例如民间海外贸易在当时竟然是非法的。
明初朝贡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
简单粗暴的政策同样体现在金融货币上,根据经济学知识,现在的我们知道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说的再明白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肯定要互相交易,但你跑到市场上直接拿大米换蔬菜,蔬菜换锄头什么的太麻烦。
久而久之大家就挑选商品中最值钱,最结实几种,通常是金、银、铜做结算,这就是货币。
所以货币不是也不能被发明,而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演化出来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朱元璋肯定没学过现代经济学。
中国缺乏铜矿和银矿,随着社会的发展很早就出现了货币不足的困境,宋代还因此演化出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纸币当然比金属货币更先进,更方便,所以在面临相似问题时朱元璋大手一挥,咱大明也要有纸币!
现存“大明宝钞”
这就是大明宝钞,洪武八年正式开始发行。
到此为止好像也没问题,明朝这么干还挺符合时代潮流的,但问题是朝廷怎么保证纸币投放到市场上大家就认?
铜钱的材质是铜,真发行多了民间还能融了铸造其他器具。
金子和银子虽然日常用量比较少,但矿产储备也不多,朝廷不可能无限量印发。
纸币真的就是纸,找些人想印多少就多少。
说到这个问题,你不得不佩服宋朝官僚的眼光和水准。怎么保证纸币值钱?底层逻辑是纸币真能买到东西。
所以宋朝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宋史》记载:
“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
界这个单位在北宋等于125万,翻译过来就是印一界钱,国库里得真有36万铜钱。
按照比例计算,相当于宋朝发行100块钱纸币,就必须挂钩28块钱的铜。
为什么不挂钩100元的铜呢?如果这么做纸币就等同于铜钱,的确方便流通,但解决不了货币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挂钩28元而不是38或者40元呢?这个数字是精心计算过的。
北宋官方公开申明,你拿了纸币不想用了随时可以再换成铜钱。挂钩28元正好,少了怕挤兑,多了没必要。
所以直到后来朝廷为了应付开销无底线印钞前,宋朝的纸币交子都很坚挺。
明朝和宋朝走了相反的路,宋用铜保底,明则用暴力胁迫。
朱元璋显然没有相关的经验知识,他的想法是我大明印的钱,天下通行谁敢不用?
从宝钞发行开始,明朝就下达了非常严厉的规定,《明史》记载: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
朱元璋的想法是一步到位,全国只允许用纸币,别说金银铜了,以物易物都犯罪。
当时民间无视禁令,以物易物十分普遍
暴力威慑下民间只能开始用纸币,但朝廷又觉得收税收到纸好像挺亏的,所以大家必须用实物或者金属货币交税。
朱元璋赤裸裸的耍流氓,关键他自己还没察觉。
到了这里好像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题,这和明朝官员的俸禄有什么关系?
朝廷发纸币要求天下通行,那么作为官员发工资给你纸币不过分吧?
《皇明纪略》记载:
“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
本色的意思是该给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七品官领月薪的时候真的得拿900斤米回来。
但是发行宝钞后,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
“文武官吏俸,自九月为始,以米、麦、钞兼给之。”
这样一来天下官员真的是有苦说不出,钞票砸手里花不出去,全家要喝西北风。
这种情况还不能向皇帝反应,毕竟朝廷就是用暴力推广纸币的。
官吏上疏哭诉,纸币不值钱花不出去。
朱元璋的态度很可能是,哪个不收宝钞?马上去砍了他!
贪了可能被砍头,不贪就饿死。你说能怎么办?所以《明史》中记载的清官将近一半都是洪武年间人士。
这主要还是因为朱元璋用纸币发工资比较克制,通常还是给粮食的多,大家苦巴巴的日子还能凑合。
永乐大帝朱棣继位后发布折色令,规定外官除了每月领两石米,其他的全部用纸币或者其他东西发放。
顺带一提,当时郑和下西洋带回了不少当时还属于奢侈品的香料,有时候官员领工资也能领到这个。
大致相当于你给老板辛辛苦苦干活,完事老板说我这儿有个名牌包包,就顶你这几个月的薪水吧,爱要不要。
再到后来官吏几乎领不到米了,相当于白给大明有限公司上班。
三、金融崩溃
由于朱元璋长期滥发纸币,大明宝钞刚刚问世就开始了疯狂的贬值。
根据后来的统计,朝廷最早规定每石米等于宝钞一贯,但仁宣之治时市场上每石米大约可以换宝钞五十贯。
大明宝钞后期和今天的津巴布韦币相差无几
短短十数年纸币贬值50倍,明朝金融货币系统彻底崩溃。
朝廷强盛的时候这种崩溃虽然产生了负面影响却不致命,但真正的恶果正在酝酿。
关于明朝的灭亡有个公认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钱,崇祯皇帝为了省钱衣服都打补丁了,还是凑不出钱。
但实际上当时的明朝民间并不缺钱,商人巨贾个个都富可敌国。
究其根本原因,自永乐大帝去世后朝廷已经彻底丧失了金融货币主权。
大明宝钞民间不认,印再多也等于废纸,金属货币又储备不足,发行量实在太少。
这个时候正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方的白银如流水般涌入大明,但具体的数量和方向朝廷根本掌握不了。
明朝自此走上了绝路,教训是多方面的。
但说到底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棍棒打不垮经济规律。
哪怕你力量再强,管的再严,经济永远在按照规律运行,压制的越狠受害越大,后期反弹的也越厉害。
人们也总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就可以用各种手段强行构建出理想中的体系。
只是很多时候费心竭力还不如不管不问,老子所谓“无为而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参考资料:
《明史》
《宋史》
《明大诰》
《皇明纪略》
《国初事迹》
《醒贪简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