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多为读书人?不信请看《喻世明言》里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明代官员曹学佺家中有一副对联,联曰: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说的是古代讲义气的人多为从事“低档次”职业的普通民众,而这负心薄情的人多为读书人。对于这种以偏概全的话我向来认为没必要深究,毕竟今非昔比,时代不同。

只是想不通,为何在古代桩桩丑事、件件恶事都跟读书人有关。

思来想去,想来这古代读书之人因为“博览群书”,故而心思活泛,再加上当时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高(毕竟士、农、工、商),有一些“狗皮倒灶”的“破事”倒也不足为奇。

只是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故事,却是将古代读书人忘恩、负义,鲜廉、寡耻的面目揭个底掉,同时也讲出出了古代女子的“悲惨命运”。我也并非是要说教些什么,一切都在《喻世明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里。

故事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因为临安地处江南,乃是富庶之地,却仍是有大批乞丐。按照“蛇无头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首”的规矩,这乞丐一行的头领就自号为“团头”。团头每日里收些群丐的“份例钱”,付出的不过是在天寒雨雪的天气里煮些稀粥,发放些破衣烂袄给丐户,本身虽不事生产,发家却是不难。

虽是发家不难,可这团头的名声却极不好听,任你家大业大,也不过是个叫化的头儿,连一般的平民百姓也是比不得。却说这临安城中有个姓金的团头,从祖上到他这已经是七代团头,数代积累下是颇有家资,五十余岁,妻子均故,只存一女,名叫玉奴。

那玉奴长到十八,端的是十二分美貌,原文有诗为证:

无暇堪比玉,有态欲羞花。

只少宫妆扮,分明张丽华。

对于女主的评价我们反正是没见过真人,原文里要这么说就随冯梦龙的吧(张丽华可是陈叔宝的宠妃)。

传承了数代的金团头,有心将女儿嫁给士人,希望通过这样来改善他叫化头的名声,顺带提升一下社会地位。可纵然金家富比王侯,玉奴又诗文皆通,更擅织工女红,可名门望族却无人下聘,寻常人家,金团头又一概不瞧。

正是高低不就的时候,金家的邻居李翁说道:太平桥下有个书生叫莫稽的,年纪二十岁,父母故去,家贫未娶,读书倒是挺上进的,考进了太学,他好像愿意入赘,要不要我去说说?

金团头没多想就答应了,于是李翁就去给莫稽说:有个做团头的家里很有钱不说,他女儿也很漂亮,你愿意娶吗?这莫稽心想:

我今衣食不周,无力婚娶,何不俯就他家,一举两得?

李翁将莫稽同意的消息告知了老金,于是乎,金家选了个良辰吉日,莫秀才过门成亲。原文里写道:莫稽见了玉奴才貌,喜出望外,不费一钱,白白的得了个美妻,又且丰衣足食,事事称怀。

诸位,这字里行间就将莫稽身为读书人的心态和他的人品说了个明白,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毕竟他和金家都是你情我愿的,只是后来发生的事,就有些值得你我细品了。

话说金家得了女婿,老金备下盛席,让女婿将他同窗请来吃酒,好夸耀自家门楣,一连数日,宴席不断,只是恰好惹恼了老金家同族金癞子。原来老金要脸,将那团头之名给了族人金癞子,无其名却得其利,那金癞子带着手下众叫花,往那金家而来,言道老金得了佳婿,数日间摆酒却不请他,分明是看不起人,于是一通大闹。

老金一时间失了方寸,待用好酒好菜打发了众丐,那好女婿却是跟着他同窗往别家躲去。金玉奴见此情景是又羞又气,独坐房中垂泪到天明。第二日,莫稽回到金家,翁婿相见,两人一个觉得出了大丑,一个觉得颇为不快,只是都不曾说出来。

经此一闹,金玉奴却是下了“狠”心,决心让丈夫考取功名,好凭着妻以夫贵,光耀门楣。于是不仅仅劝丈夫要刻苦读书,什么给他买学习资料啊,给他请名师高人指点啊,花钱让他去听文学交流讲座啊等等,是毫不吝啬金银。

然后莫稽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中了进士,这时候的他是意气风发,在街上夸耀功名时却被人指点着说:“金团头家女婿做了官也。”

正是这一句话,让那莫稽起了埋怨,想到:

早知有今日富贵,怕没有王侯贵戚招婿成婚?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

只是又觉得妻子没有犯“七出”之条,不好翻脸而已。

莫稽选官后带着妻子坐船去赴任,有一日晚他坐在船头赏月时,起了恶念,强行将玉奴扯起来“看月”,趁着妻子不备,将她推下江中。完事之后对船上其他人说:啊!我媳妇不小心落水了,就这样,你们快点开船就好(这是人干的事吗?)。

事后他又花了些钱将隐约知道事由的船家“堵上”了嘴,潇洒上任去了。

也是玉奴命不该绝,被推下水后游到了岸边,想明白前因后果的她放声大哭,不料想惊动了路过的江淮转运使。那许转运命人唤她上船,听了玉奴说明了缘由,起了不知道什么心思,收了玉奴为义女。

也是巧,那转运使与莫稽同地为官不说,先是命幕僚给莫稽说要招他为婿。那莫稽自然是千肯万肯,不料那金玉奴听到又要嫁人,却是不肯,只说要“从一而终”。后来被告知仍然是嫁给莫稽后,好戏开场了。那一日洞房花烛夜,莫稽喜不自禁正欲进门,突然间被许家下人一拥而上好一顿棒打,打的莫稽呼道:

丈人,丈母,救我!

只是不知金小姐为何叫停,喊上莫稽来正堂相见,那莫稽一见玉奴,直呼:不可能!

此时门外走进许转运,一番言语后是玉奴哭来莫稽愁,然后老许劝了这个说那个,过了数日,情况就变成了:自此莫稽与玉奴关系和好,比前加倍。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许转运夫妇待玉奴为亲女一般,待莫稽为亲婿一样,玉奴也待许公夫妇如同亲父母,连莫稽都感动了。

故事我说完了,相信各位看过这个故事后,会认为古代的女子是真的“苦命”,婚姻大事由不得自己做主不说,纵然经历了不可言说之事,还要考虑一女不嫁二夫,事后却还要低头认·命。

而古代读书人饱读圣贤书,读来读去却读出个负心薄情不说,行了恶事,最后偏偏落得个官·官相护。

看似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无一处不是“悲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