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章回:凤凰山寻根王窝子(作者 王以太) 2024-03-06 01:12:46 树有根、水有源,族人血脉紧相连。据考我王氏三槐堂中堂公一脉即是植根于凤凰山南麓的一族。堂公六世孙廷翰公在《王氏族谱序》中云:”吾家世籍睢宁聚居于黄山连家桥元末兵起避乱凤凰山之右我先人爱其山势环抱河水屈蟠因家焉相传窝子即今称窝子里王氏也”。绵延百里的凤凰山,位于鸡鸣三县的睢邳铜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藏龙卧虎,那里有一段巧呈U型的山凹,恰如喜鹊巢窝,遮风避乱、宜居宜生、堪为风水宝地,我堂公一支族人遂落脚于此,垦田造屋,繁衍生息,遂成庄村,名曰“王窝子”。多年来,堂公族人常来此寻根祭祖,修谱续牒,视为圣地,今仍隶属于睢宁县。早在童年时代,就常听老人们教导说: 我们老家从远的说是山西喜鹊窝,近的讲就是南山王窝子,我们就是从哪里搬来的。他们嘴里的南山,就是凤凰山,距今天我们居住的江苏邳州八集镇王庄村以南约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在他们的心目中,王窝子、王庄村就是分居两地的一家人;在他们的交谈中,常听说王窝老家如何如何,某人怎样怎样,某事的来龙去脉以及相互交往的新闻轶事……,听的我们眼界大开,喜的我们心花怒放,心里琢磨着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王窝老家看一看、走一走呢?岁月悠悠,人事煌煌,又一个几十年过去了,仍没有实现我们儿时心中的梦想。讲王窝子故事的老人离世不在了,说老家新闻的前辈也驾鹤西去了,但三槐堂族人的血脉仍在流淌,我们也仍在憧憬着王窝老家的模样。一种时不我待的心情催促我们相互打听:”谁还认识王窝老家的人?”许多人都说:”不认识了!”说来也怪,越说没人认识越想去看看老家的人、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路和房。甚至说即使没人认识,哪怕到老家庄里转一转也行,景照几次告诉我:”路又不远,我们开车去转一圈,没人认识,权当是旅游了。”有一次他甚至拿了2瓶酒说:”等咱从那回来时走顺河集去喝羊内汤。”好事非多磨,机缘凑巧,在一次回家的聚会中,布华弟高兴地告诉我,他见到王窝老家来人了,还有微信联系,并入了《三槐堂(太原)群》。说完他立即与群里广才(15世)老联系,并将我也拉进群里,也与广才老建立了微信联系,从此信息畅通起来。血浓于水,亲情笃真,经互相迭次相约,深感于广才老诚心相邀,为谋面相识、联略感情、加深亲情,遂决定择日前往王窝子老家,以作寻根之旅,省亲探家、继往开来。是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早晨的阴霾散去,迎来一天的阳光,车子驶过千年大运河上高架桥,便向着西南凤凰山的方向,疾驶而去。本来一小时的路程,为了避开土山的拥堵、又听说271省道有一段尚未建成,随着“导航”的导航,即由高速经过铜山单集,又下高速调头返回,才来到凤凰山南麓,再逐村打听日思夜盼的王窝子的位置。在车中凭窗望去,果然名不虚传、风物不俗、气象万千。好个凤凰山!东西绵延,不见首尾,巍巍如凤翼高旋,此时忽见半空里,一队雁阵自山北南归,喜鸣于万里长空;山前沃野千里、一马平川,阡陌纵横、沟渠相连。道旁林阴树,沟边花草鲜。千顷良田里,青青的麦苗给大地埔上了绿色的地毯,几块成熟的花生,已收晒于田垅之上,秧根上一嘟噜一嘟噜的白生生的果子,在太阳下泛着银灰的光彩,不多的几块大蒜地,叶肥苗壮,顽强地突破朔料薄膜,焕发出勃勃生机……,可能大部农事已告一段落了吧,此时虽非冬闲时候,湖里却看不到有什么人干活,想问路也无人可寻。好在道路宽阔笔直,一目了然,柏油路、水泥路,路路相通,村道、县道、省道,道道相连。我们始终朝着凤凰山的方向前进,凤凰山也始终没离开我们的视线,山势雄伟,绵延不绝,像是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北来的寒风,避去了山外的动乱,为王窝子及各族人丁护佑平安。由此你不能不钦佩堂公等先人们的眼光,他们高瞻远瞩,慧眼识金,把根扎在这凤凰山中,给后人留下了福根富源。山前的村庄,像一颗颗美丽的明珠,散落于青山脚下,一条条沟渠、一家家庄院,沟渠青波荡漾,岸畔绿树成阴,庄院黛瓦粉墙,住户成排成行,蔚为壮观。青年人可能外出打工了吧,所见多为妇儒老人,洗浣晾晒,鸡豚圈养屋后,农机闲置门前,一派欣欣向荣、温馨和平的景象。经一路寻问,终于来到了王窝子村里,一众族人已在门前迎候,简短寒喧后,广才老提议先去王氏祠堂,这也正合我们的心意,早就听说老家建有祠堂,路上也已议定,先去祠堂拜祭列祖列宗,再作其它活动……。据介绍这是第三次重建的祠堂,座落于村后一片白杨树林边上,众人穿过落叶满地的草丛,王氏祠堂呈现在我们面前,看上去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大气凛然,不禁让我们内心激动、肃然起敬。由于管理人员不在,大门紧闭,只好隔窗瞻望,但见后壁长台上,立有一长排列祖列宗牌位,只是距离较远,光线昏暗,看不清牌位上的讳名。当视线越过祠堂远望,前面就是有凤展龙腾气象的凤凰山了。族人介绍说第一座祠堂就是建在山跟前的,而后风雨沧桑几次损毁,第三次才重建于此地,数百年来虽水旱災禍、烽火战乱,族人始终将祠堂建在身边,供奉先祖于左右,以护佑后人福运平安。从祠堂返回的路上,我们意外的见到了堂公三世祖守元公的灵墓,墓室虽小但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存世,这己是奇迹,更难能可贵、令人感叹不已的是墓前竟有墓碑,虽显斑驳,仍然完好,我们迫不及待地近前瞻仰,墓碑高有一米多,宽约50厘米,碑身上部有二道细细的裂纹,碑上的文字虽隐隐约约,模糊难辨,但仔细看,还是能认出来不少的,只是认不完全。热情的之平叔认真讲解,从碑的历史说到今天的不凡经历,并认真邦助辨认模糊不清的文字,从而大体还原了墓碑的原貌,后来我曾试着想把碑文临摹下来,以作保存,几经努力,未能如愿,总有一些看不清楚,或整个字缺失,正当我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柳暗花明,广才老应我请求,给我发来了墓碑的文字材料,且亲手抄一份影印发来,字迹清晰刚劲,内容翔实完整,我喜不自胜,立即修改我已写好的文稿,这为我解决了一个难题,也为家族保存了一份完整资科,广才老功不可没。为适应现在的编辑书写习惯,我把碑文由竖排改为横排,全文如下:康熙歳次丙辰壬辰月甲申 吉旦讳明故曾祖考 守元王大公之墓奉 祀 曾 孙廷谏、镇、哲、赞、佐、翰、廷從、X 、翼、语、俊、锡、芳、實玄 孙潘、绮、玮、琚、珺、珙、瑀、X 、瑶、琮、润、璟、班、瑂、玥、询、玟、珅、玥、垆、琅、玿、琈、璋、堪、璞、璧、玠、瑛、珏、X、玢、珞、X、琡来 孙昌祚、業祚、显祚、永吉、茂祚、永祚、?吉、光祚、超吉、联吉、安吉、延龄、绳祚、泰吉、啟祚、緜祚、引祚、建凡 X 符号,是因电恼打不出来这个字,为慎重起见,文后附广才老影印手抄稿,以此为准。必须说明,由於岁月久远,风雨残蚀,字迹很难辨认,可能仍有讹错的地方,请于甄别和谅解。墓碑传给我们的信息是:守元公生活在明朝时代,到清朝康熙年间,其曾孙、玄孙、来孙后人奉祀树碑祭奠,以还子孙心愿。尔后历代族人悉心护卫,至今完好无损。体现了堂公一族人丁兴盛发达、薪火延续不断,正应了王氏三槐堂之欣欣荣景矣。三槐堂历千年兴衰,育百代荣景,根深叶茂、兴旺发达,实缘先祖护佑,是家族之福焉。今我南北家园,青山百里,良田千顷,更有族人为国家流血牺牲,为建设出力流汗,合族文武兼备、人丁兴旺,卫国保家、源远流长,人才济济、日月煌煌……。在王窝子众多的族亲中,我有幸第一位认识的广才老,正巧与我的老爷重名,倍感亲切,据说在这里重我名字的就有2人,可见家族之大。广才老是教师,学高为师,职业高雅,一生杏坛育桃李,教鞭评江山,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仍奔跛于生产建设战线上,继续发挥余热,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还是一位热心人,那天见他带有一摞家普,我们却毫无准备,因此行只是想回老家看看,与家人谋面熟悉;何况修谱不是小事,须有族人授命、贤人指点、能人操办、众人出力,非我等几人能为,故不敢异言耳。年轻的村支部书记王太永,二十多年如一日,风霜雨露不言苦,战天斗地不畏难,出一身汗水,建一方乐园,给年轻人带了好头,为人民立下了功劳,是三槐堂的后起之秀,前途无量,应于赞贺!年轻从军、服役部队、建功国防的王怀德,转业地方后,又为国家的公路交通事业贡献了自已的力量。大学毕业的王德志,学以致用,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徐州贾汪的交通事业作出了贡献……。回家的感觉真好: 山亲、水亲、人更亲;花红、柳绿、酒犹醇。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觉金鸟西坠,分别的时刻到了,在依依不舍中,为使我们回去不走弯路,避过271道的修路点,又是广才老亲驾爱车,前导送我们翻过凤凰山,穿过采石场,左拐右转,终于平安来到了山北,再入271省道。别了,凤凰山!虽然大山为修路建设献出了宝贵土石,深信在王窝子及山下众居民努力下,定会恢复原貌,长出绿树,开出红花,下次再来,说不定就是郁郁葱葱的苍翠青山了。再见, 凤凰山!虽然王窝、王庄分居两地,但同为三槐堂、两庄一家亲,亲情不断、来往不断,永远不断。再见,再见于凤凰山下,再见于房亭河畔,再见于欢乐喜庆中,再见 于温暖春天里。 赞 (0) 相关推荐 家族堂号的来源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 ... 将家谱封藏在祖像腹内有什么说法? 1966年底,红卫兵在曲阜二十九天,捣毁孔庙,破坏孔府.孔林.刨平了孔坟,将大成殿孔子像开膛.破肚,泥胎里竟然有古书.银制内脏等物品. 在很多寺庙的佛像中都有这种做法,就是将佛教的经书封藏于佛像腹内. ... 【永州故事】列为“省保”而极具家族文化的杨村甸王氏宗祠 [永州故事]列为"省保"而极具家族文化的杨村甸王氏宗祠 图文 陈瑜 打听到杨村甸乡有一省保文物单位,我就赶往杨村甸乡,沿路打听,村民热情指点,我们就来到回龙村.我对这个村名很好奇, ... 人间章回:连桥风云(作者 王以太) 能把一个简单的拜碑活动,办成红红火火令族人兴奋的满堂彩,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活动前安排的一回寻根问祖.探访老家连桥的独特行程.是日,堂公各支贤达冒着隆冬严寒,翻山越岭,驱车来到了位于邳州黄山西麓的连桥,见 ... 人间章回:故乡公交咏叹调(作者 马其亚) 这些天在老家,坐过很多次公交车.我持老年优惠卡,每当看到刷卡机上显示本次乘车"0.50"元时,常常感叹不已.老家如今的公交车真便宜,真方便! 想起四十多年前上大学,乘坐公交车都是五 ... 人间章回:童年的摇篮(作者 冰心玉壶) 童年的摇篮 冰心玉壶 "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盼望那小小的摇车."记不得是谁唱的了,这首<童年的摇车>,曾无数次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童年 ... 人间章回:挥泪送母猪(作者 西部阳光) 父亲来信说,它走了,走的那天清晨,漫天舞雪,大雪肆意地下着,大地白茫茫的一片. 它走的时候很安静,没有丝毫痛苦,走的前一天下午,还吃了一点东西. 它在我们家操劳了一辈子,太累了,是该好好休息了 ... 人间章回:柳树上的军功章(作者 思黎) 透过车窗玻璃,从眼前一闪而过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柱子的心宽广极了. 柱子有三年没有见过娘的模样了.虽然柱子年年都能听到娘捎来的平安话,也能穿上娘亲手做的千层底.他不知这三年来,娘到底是胖还是瘦了.柱子 ... 人间章回:两只西瓜(作者 刘企华) 1979年盛夏,我从邳县回上海老家探亲.我母亲叫我几个侄子把我有病的老父亲的床搬到大厅里比较凉快的地方让他休息.当年家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机,我就坐在老父亲床前给他扇扇子.我问老父亲想吃什么,他说 ... 人间章回:月下小景(作者 李修运) 月 下 小 景 李修运 月光下,蓊郁的翠竹林披上了一层金色.在竹海的簇拥下,我的老屋随风荡漾,如一艘海浪中的战舰,充满了波涛汹涌的快慰诗意.老屋显得不那么真切,远山,近树,在月光下都有些虚幻,草丛里的 ... 人间章回:小学一年级时光(作者 花少锋) 现在算来,我是在1985年上的小学一年级.记忆中,那时庄户人家都很穷,乡亲们基本上都居住在土墙屋里,但我们那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却是新建的砖瓦房.说是一所小学,其实只有一二两个年级.两位教师.两口教室,外 ... 人间章回:母亲带我捡过麦穗(作者 马其亚) 人民公社时期,大田里的庄稼复收完毕以后,生产队一般不会派人看管.我们这个地方,社员称此种情况为放门.放门以后,常常有许多年老体弱不能参加集体劳动者,再次去大田里寻找可能遗留的庄稼.放在当下,谁会有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