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以及导致死亡的第一大恶疾和顽症。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World Cancer Report 2014)指出,201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达到1400万例,同期癌症死亡人数上升至每年820~1300万。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年全国肿瘤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发病率达2.6%。其中,肺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癌症,而乳腺癌、结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是增长最快的癌症。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高发病率直接导致了高死亡率。由于地域不同,乳腺癌的类型、阶段以及检测手段等因素,致使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存在较大差异。与以往的手术、化疗和放疗不同,靶向治疗以肿瘤细胞上可能存在的致癌靶点为目标,可以高效、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降低毒副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抗肿瘤的研究逐渐转向靶向治疗时代,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也逐渐成为当前抗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就目前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随着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肿瘤研究中的深入,乳腺癌分子靶点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抗乳腺癌研究的趋势和热点。近年来,随着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一系列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先后开发并投放市场,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乳腺癌的治疗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潜在的乳腺癌治疗药物作用的靶点及靶向性药物。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是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与cyclin D形成复合物,磷酸化Rb,释放E2F,从而能够触发细胞周期从DNA合成前期(G1期)进入到DNA复制期(S1期)。在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中,CDK4/6-cyclinD-Rb通路非常重要,且是ER信号的关键下游靶标。因此,阻断了CDK4/6激酶的活性,恢复细胞周期控制,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也就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目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DK4/6抑制剂有哌柏西利、ribociclib和abemacicli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组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受体糖蛋白,在胃、乳腺、肠、呼吸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其过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HER2在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表达。最新研究指出,30%左右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HER2过表达,且HER2阳性乳腺癌易致免疫缺陷,从而促进癌症复发。目前,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药物和靶向HER2疫苗的研究已经成为乳腺癌靶向治疗的重要策略,并在国内外临床上广泛使用,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必要武器。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均为阴性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15%。与其他亚型的乳腺癌相比,其复发死亡快,预后差,具有地域性,逐渐呈现年轻化。由于缺乏特异性的靶点,所以内分泌治疗和HER2抗体治疗等靶向治疗策略在TNBC治疗中难以实现,细胞毒性化疗仍然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仅有20%的TNBC对化疗敏感,且预后效果较差,因此新型靶点的出现将为TNBC的靶向治疗开辟新的治疗途径。分子靶向性药物主要靶向于特定的细胞、基因或受体,具有特异性强、效率高、副作用小、提高患者总生存期等优点。哌柏西利/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单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乳腺癌的治愈率。尽管如此,价格昂贵、不良反应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靶向药物的发展。此外,TNBC因其缺乏有效的特性靶点也限制了靶向药物应用范围。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乳腺癌药物作用新靶点的不断发现,为乳腺癌的药物靶向治疗开启了新局面。LncRNA、miRNA、α9α10 nAChR等潜在的新型药物靶点和药物模拟物的发现,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芋螺毒素等创新药物的开发也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2017年赴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研修医院管理主持市级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等国内外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