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绮陷低谷,李斯丹妮踩雷:这样安慰人,其实是二次伤害

浪姐第二场公演,张雨绮团《管他什么音乐》,在实力强劲的一众姐姐团中,出乎意料拿下第一。

然而公演前训练时,一向自信、骄傲的张雨绮,陷入了跳舞跳到怀疑人生的扎心时刻。

“我不想练了,越跳越迷茫,然后一直也没有进步,就感觉你所有努力都看不到成果,来这我不能一直这么差吧。”

团友李斯丹妮看她情绪不对,在旁安慰:
“没事,绮绮姐。”(像不像你跟朋友倾诉不幸,对方来一句,“没事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些小细节,你空我再陪你练。”(这句“陪伴”的安慰倒是不错,符合张雨绮的需要。)
“没有,第一轮你人气很高。”(言下之意,你唱跳是不行,但你有人气。像不像你一顿吐槽后,旁边的人来一句,“别老盯着自己的缺点,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嘛。”)
果然,最后一句踩了雷。性格直接的张雨绮,激烈回应:“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
心理学认为,安慰具备治愈疗效的力量,它能鼓励受伤的灵魂重新振作起来。
但是,生活中,许多我们惯常使用的安慰语言,不仅起不到安慰的效果,反而让受伤的人感觉到更多的孤独、不被理解、压抑和愤怒。这是为什么了?
为什么习惯使用的安慰大都没什么用?
因为受伤的人在坑里,安慰的人在坑外。
人生的困境就像大小不一的土坑。人掉到坑里,爬不上去,也跳不上去。
这个时候,很多安慰的声音都来自坑外,很多人会站在坑边说:“坑也不是很深嘛,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当年也踩过坑,我就这么跳出来了,”“加油吧,再跳一万次,就出来了。”
所有这些坑外的安慰,都没办法给一个人注入跳跃、攀爬的能量。因为它们都在彼岸而不是此岸。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和“何不食肉糜”。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共情的概念,所谓共情就是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能力。
心理学也一直强调,安慰别人的时候要有“同理心”,要能“共情”。要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
事实上,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对方的生命情景,就不会有和对方相同的感受。即使你曾经有过和对方相似的经历,体验过对方的感受,但此刻,你并不在这个感受里。
安慰者和被安慰者处于不同的位置,要在某一个时间点做到共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困境中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虽然在某个时刻,完全共情他人的感受比较困难,但能“看见”跌入坑里的人真正的需求,就能有意识地避免“错误”的安慰。
困境中的人,最常接受到两种“错误”安慰:“算了,放弃吧”,以及,“加油,你一定能做好”。前者是撤退信号,后者是压力信号。

撤退信号是让人“想开一点”“接纳现状”“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压力信号是“你必须要做到,”“你不能放弃”“你要加油”。
这两种安慰,往往都没办法使困境中的人真正得到安慰,或者说,即使一时安慰了,转过头来还是情绪低落。
网友阿芬,在一线大城市工作。平时朝九晚十,周末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但工资待遇追不上大城市的高房价,阿芬因此觉得很迷茫。
找父母倾诉,得到的安慰是,“大城市竞争压力大,实在不行回老家算了,你看那个谁谁在老家过得也挺好(撤退信号:要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在大城市立足)。”找朋友倾诉,得到的大多是“奋进模式”:“不要放弃,要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压力信号:与内在怀疑产生矛盾)”
很多遭遇挫败的人会像阿芬一样,内心处在一种临界状态: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这个时候,如果外界来的是撤退信号,那就要从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变成承认自己不行,这会带来自我贬低,而自我贬低是一个人最深的心理困境。
如果外界来的是压力信号,似乎可以带来一时的安慰,但又与“怀疑自己不行”的内在感受发生抵触,产生矛盾冲突。
所以阿芬们的真实心理状态是,怀疑自己不行;但真正需要的是,期待自己能行。
很多时候困境中的人想要的不是接纳现状,而是借助他人安慰中的力量超越现状。
什么力量能帮助一个人超越现状了?
答案是,发自内心的相信。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是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

发自内心的相信一个人,就是在帮助处于临界状态,不知道自己行不行的人建立自证预言。
真的可以在未知的情况下,就相信一个人“能行”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长的力量。
成长就是渴望自己的正向变化。
能感觉到自己在变得更好,做到从前做不到的事情,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逐渐增强。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所谓相信TA,其实就意味着相信这种生命的本能。
当外界的相信与一个人内在生命的本能重合时,TA就会拥有超越现状的最大力量。
一个人能相信自己,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相信,在那些生命中的致暗时刻,就能心中始终有光明。
具体可以怎么做?
知名作家毕淑敏曾经在自己的书里记录过一个安慰朋友的故事,我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有位朋友不小心摔断了腰椎骨,被打上石膏裤,需在床上休养三个月。毕淑敏是医生出身,知道病人卧床不起的时候非常寂寞。
于是,她在自家墙上的挂历上写了一行字:每周给朋友打个电话。
虽然平时因为写作和参加活动非常繁忙,但她每周都按照日历上的提示给那位朋友打电话慰问,听朋友讲话,逗朋友开心,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三个月直到朋友出院。
想想看,如果是我们遇到了类似的事故,内心该有多么郁闷。如果这时能有人一直在身边倾听、理解、陪伴,会是多么大的安慰,又是多么深刻的感动。
倾听、理解、和行为上的陪伴,就是安慰最具体的表达。

1、倾听--情绪的流动
倾诉是一种疗愈。有一个知名平台曾经做过一个“最佳安慰方式征集”留言,有33.3%的内容都是有关倾听的。倾听的时候不要轻易对他人的感受做出负面的猜测和评判,默默地听就能让对方的情绪流出,获得疏解。
2、理解—回应对方的感受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的一个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看见意味着人和人之间建立了联结。当你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对对方感受的觉察,与TA一起感受,不讲自己的遭遇,而只是说出对方的感受,TA就能在你这里感到自己被理解,被看见了。
3、陪伴-行为上的支持
杨绛在自己的散文里写道:陪伴,使我顿生无限勇气。
陪伴,就是让对方的情绪得到释放,感受能被理解,自我能被看见和相信。
在这样的陪伴中,TA觉得自己不孤独了。这才是生命中最难能可贵,但又真正有效的安慰。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写下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诗歌。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在挫折、焦虑、恐惧、迷茫的时刻需要他人注入安慰的力量。
愿每一个你,在这样的时刻都能被安慰照亮,重获前行的勇气。
点个赞,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