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意念是太极拳学习的精髓所在
对太极拳意念的思考
我们观看大师们打拳,不同的大师有不同的味道,同一大师在不同年龄的拳也是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两个字“意念”, 这是太极拳学习的精髓所在。
意念是大脑思维活动在身体上的客观作用和反应。这是大卫老师的精辟总结。听了大卫老师理论讲座,也看了一部分书籍对意念的描述,但都不如大卫老师讲得那么明白、那么清楚、那么生动。
在此,我再说太极拳的意念就是班门弄斧啦。只是学习以后,我有所思考。
一、心静是用意的首要原则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 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 扎西老师也经常说“先在心,后在身,要想法先到,不是手先到。”也就是心要松开,心静下来才是前提。
古人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只有心静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不断提高拳技水平。意动势随,精气形神融为一体,要求在松柔的基础上,做到形正、气顺、意静。能静才能松 ,能松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通畅、通畅劲才能整。
习拳者只有做到凝心静气,摒弃杂念,精神内守,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才能协调一致,方能体悟太极拳的意境。
不仅仅是太极拳讲求心静,其它运动也如此,如排球、羽毛球、跳水、体操等比赛时,教练会经常说“思想集中、专心、放松”等等这些词,也就是让你入静的一个提示,不受外界的干扰。所以、心静才是用意的前提。
二、在“十要”里有一要是“用意不用力”
首先,习练太极拳离不开意念,而且意是很重要的。
拳经上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还说了“心为令、气为旗、身为驱使”。说的是意念的重要性,习拳时要以意为先,意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通过肢体来表现,所以才能内外相合。如果没有这个意气为君,就没有心意的主宰,也没有心意的运用,更谈不上心身合一。
因此,意念在习练太极拳中,从时间方面来说是第一,从空间方面说是非常重要的,起到核心作用。
其次,意不要用到力上,要用到“松”上。如:左搂膝拗步,迈出左脚前意要用在放松上,把它从头一直松到右脚掌,是边旋胯边松,这样才能轻灵的提起左脚迈出;胯右旋推掌时,意不仅用在松,不仅用在前手掌,更主要的是用在后腰,命门微微往外撑,达到中正安舒,这样脚下的劲力才能通过腰脊传达到手上,周身才能成一整体,也才能守得住“中”。
三、意念是分层次的
意念像一颗种子,又像中药里的药引子。如果无种子,再好的土地也无收成。中药中的药引子在药罐子里,虽然占的比例很小,但它可以把药的作用提高数倍。
所以没有意念是不行的,意念过重也是不行的。
“先有意,后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这就是意念的层次。可以按练习过程分为招熟、懂劲、神明三个层次。
每个人练拳的体会不一样,在每个层次中又可分为若干个小阶段。但不管如何分,都是从有意到无意。
开始练拳时,意念首先主要放在每个动作的脚如何迈、手如何动,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其次是每个动作的劲点劲路;再次是无意,也可以理解为随意。
如邓亚萍打球时,由于距离、速度、力量等因素,无法用意念去一项一项的思考,最终是把球高质量的接过去,让对方难以接到球;反之,对方杀球过来,她是不用意的,只是把球打过去,此时是无意的,这种无意是靠长期的千锤百练而得的,此种状态可称为神明。太极拳练习也如此。
四、意念是可以从甲传导向乙的
把教拳人和学拳人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意念。那意念就是潜意识,就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特别想要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老师如何通过语言、动作、演示等形式,把他的意传达给学生,学生收到这一信息后,反映到所学动作上。
如自己学拳过程中有一个体会,老师在现场教时,我做的每一个动作或者打一段套路时要比老师不在时好得多,这种感觉不仅是我一人有,我的拳友也有明显感觉。
又如推手时,两人的沾粘连随,除了通过皮肤的感觉来判断外,还有双方的意念信息发出和接收的因素,要不很难做到不丢不顶。
所以,可以说学习太极拳,从意念的角度讲,很难从碟片、视频中去完整的体会到老师的意,只有在现实中这种意从甲传向乙会更通畅一些。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感恩太极VIP会员↓
全民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