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列连载之六 | 青少年性别认同苦恼的干预措施

校园的关键是学生安全
学生的关键是心理安全
学生心理安全的关键是教师能识别并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
每个学生都带着过往和故事而来
面对学生的心理纠结与矛盾冲突
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职班主任将连续八天推出“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列案例,与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干部一起识别、应对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
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生理上的性别,坚信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因父母给予的生理性别而感到困扰与烦恼,因此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我伤害,有的为此不惜服药、手术,这部分人被称为“跨性别者”,他们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指定性别有所差异。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发生变化,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尤其是男孩遗精,女孩初潮,这些身体的感受和秘密,激发起青少年对性、性别、性别角色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在3~6岁这个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得到了父母对其外形和角色的正确认同和引导,在青春期就会很顺利地完成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如果一个女孩成长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她就会拼命地证明自己不比男生差,讨厌女性身份,行为和心理会更加倾向于男性,性别认同可能会出现混乱。如果男孩缺少了父亲的认同,就会比较女性化,内心敏感、柔弱,心理趋同女性,长大后会渴望强壮、勇敢的人保护,这些为长大后的自我认同埋下了隐患。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青少年性别认同苦恼的干预案例。
一、案例描述
“李老师,你们班的小东长得特别好看,说话声音也细,我一直以为是女生,可是,今天发现他站在男生队里,他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
小东,一个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男孩,微胖的身材使他看上去胸部好像发育了,由于变声晚,小东一直保持着女生的尖尖嗓,喜欢嗲声嗲气地说话,走路甩着手,屁股一扭一扭的,女生看到都会咯咯笑个不停,有的同学还会模仿他说话。
初中时,小东因为不敢一个人睡,每天晚上都要和妈妈睡在一个房间,跟妈妈拉着手聊天,小东和妈妈关系特别好,不愿意爸爸管他。从小到大,小东跑步没有超过 400米,至今连自行车都不会骑。
小东经常和女生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拉手,女生把他当作女生,男生把他当作另类。一天,十几个男生匿名写了一封反映信投到了校长信箱,称小东是人妖,要求学校开除他。
李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很着急,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前几天他刚刚和小东谈过,询问小东是不是喜欢女生?小东说他从小就喜欢和女生一起玩,男生太闹而且粗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些变化,女生不愿意和他玩了,男生又不接纳他,还嘲笑、欺负他。他讨厌男生,喜欢女生细腻的性格和漂亮的衣服,可是自己又是一个男生,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异类,内心有很多冲突,活着很痛苦。听完小东的叙述,李老师隐约感觉到这其中有问题,可是该如何解决呢?又该如何引导班级同学正确对待小东呢?小东又要如何在班级中立足呢?李老师陷入了沉思。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小东出现了性别认同的困惑,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不要轻易下障碍的定论,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去诊断化、去疾理化。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假小子”“娘娘腔”,男孩长得俊美俏丽,极其注重外表,说话甜腻腻,翘着兰花指;女生头发特别短,爱穿男生的T恤和短裤,说话粗声粗气,从不穿裙子,但他们正常生活,快乐交往,自我悦纳,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其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适应不良,就需要干预。国际上对能构成心理障碍的一般认为须满足如下六个标准中的至少一项:痛苦(当事者需要本身经历和感受到的痛苦或不适)、适应不良行为(如酗酒、自残等)、违反社会规范、社交不适(一般认为是不适宜或会带来他人不适的行为)、非理性和不可预测性、危害性(危害性可以是对当事者本人的,也可以是对他人存在的潜在危害)。如果学生出现了以上的任一种情况,就需要重点观察和干预了。
三、干预措施
1.遇到在性认同方面有苦恼的学生,班主任能够做些什么?
侧面了解情况,科学合理沟通。当班主任发现有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的学生时,不要过于着急,贸然找学生谈话,或者在谈话中加入自己的预设,避免否定说法——“你不能像个女孩子一样,总是和女生玩”,避免简单建议——“男孩要像个男孩样儿”,否则会造成当事人的防御和抵触。班主任可以先找和小东关系好的同学了解情况,然后择机再找小东单独谈语。谈话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提问方法的“关系问句”:“如果你的妈妈在这里,你如何表现,会让她认为你更像个男子汉?”“如果我问你的好朋友,他对你的处境会提出什么建议?”“如果班里的女生在这里,她们会希望你有些什么变化?”“如果班里的男生在这里,他们看到你有什么不同了,就不会找你麻烦了?”通过探问当事人生活中重要他人对他的观点、期待及对当事人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当事人思考自己与别人想要的不同,进而反思解决之道。
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同性接触。以本案例为例,班主任可以让小东在班级负责一些班级里具体细致的工作,如生活委员、卫生委员、负责办理胸卡、组织班级篮球队或足球队等,增加他和其他男生接触的机会,让他耳濡目染地感知男孩的语言和行为。
转介心理辅导,准确判断评估。如果班主任和学生谈话几次后都没有效果,可以建议该生先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由学校心理老师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判断他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是混乱还是单纯地模仿、吸引异性的关注。如果确定是性别角色混乱,可以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医生就诊。
全情接纳学生,绝不另眼相待。孩子出现性别角色混乱,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怪罪、指责孩子,所以班主任不要歧视,也不要试图强行改变这样的学生,而是从内心真正接受学生的真实性取向,无论学生成年后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真诚地祝福他,祝福他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
2.班主任在班级中如何引导其他学生接受性别角色混乱的学生?
青春期处于性别角色探索的时期,有些男生心思细腻敏感像女生,有些女生大大咧咧像男生,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被不断放大,周围的人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打量、议论他们的一切,这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伤害,容易导致当事人的社会适应不良。班主任除了要进行个别辅导之外,还要进行团体辅导,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减少负面强化,加强积极关注。班主任要找班里和小东关系好的女生谈话,告诉她们不要太关注小东的女性言行,在小东“娘娘腔”的时候,不要嘲笑和模仿,不要给他负面强化,当小东为班级争光,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和勇气的时候,要给予大大的赞美和认可;找班上刻意排斥和孤立小东的男同学谈话,告诉他们老师已经关注这件事情,希望他们给同学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聚焦性别主题,举办心理活动。在班级里组织心理活动“猜猜他是谁?”将全班每个同学的名字做成一张名片,女生和男生的名片分别放在两个纸盒里,然后,男生抽女生的名片,女生抽男生的名片,同时展示出对方的一个标志性动作或一句话,让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活动的目的:一是了解异性的不同,二是看看男生(女生)是怎么学女生(男生)的,三是加强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鼓励广泛交往,建立性别认同。中职生到了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他们常常对老师及家长等权威提出挑战。这时,老师不能过分地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在与同性的广泛交往中获得角色意识和性别认同;同时,也不能过分地限制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因为他(她)必须在异性那里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进行验证——他(她)是不是异性心目中合格的男生(女生)?如果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则其性别角色将逐渐确认下来;如果不满意,他(她)可以及时修正。
3.面对孩子出现性别角色混乱的情况,班主任如何和家长沟通?
观察家长表现,适度反映情况。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除了生物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媒体影响、教育影响、同龄人团体的影响等。所以,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时,先要了解孩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再将自己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如果家长表现得较为抗拒,老师要给家长一些时间,允许家长一时接受不了事实,再统一双方的目标;不是把孩子当作病人看待,而是帮助孩子在青春期明确自己真正的性别角色。如果家长表现淡漠,或许其早已心中有数,班主任只要如实反映情况,尊重家长的决定即可。
和学生的同性父/母谈话。因为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是认同还是混乱,取决于他的同性父/母在成长环境中的影响力的多少,所以如果学生是男孩女性化,建议班主任和该生的父亲多谈话,父亲教会儿子的男性担当和力量;如果学生是女孩男性化,建议班主任和该生的母亲多谈话,母亲教会女儿的女性善解人意和温柔贤淑。
4.为了引导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同,学校要如何预防和干预?
开展青春期性别教育。邀请校外专家或本校教师,组织“青春更自信,我就是女生/男生”的青春自信大讲堂活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现在提倡的“中性化”是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兼收并蓄,而不是要将男孩女性化和女孩男性化。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更要加强青春期的性别教育,只有学生们接受了科学的、正规的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条不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