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会提问的人更受欢迎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最近公共知识分子许知远的一个采访节目被许多人拿出来评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虽然是很认真地在跟嘉宾探讨问题,你也知道他并没有恶意,但当他问题提出的一瞬间,作为观众的你就立马在心里把他拉黑了。
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会这样呢?
你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明明很关心他,但感觉话题总是继续不下去,对方除了嗯啊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或者你发现孩子他爸似乎平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多,但孩子就会莫名其妙的喜欢和他爸聊天。
当你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因为你根本不会提问。
有些人,是怎样把天聊死的?
我受朋友之邀去她的新家暖房,我按了门铃,躲在花后想以她最爱的香水百合给她惊喜,门开后我却听到一个男声说了句:“这谁啊?这么一大束花得花多少钱啊?!”不出我所料,是她的先生。我有点小尴尬地嘻哈了几句后进门。
我朋友在餐厅和客厅忙前忙后,几位她邀请来的女朋友就由她的先生代为招待。能看出来,她先生是个挺热心的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一来二去的对话里总是不太让人舒服。
比如,他会对着在厨房忙碌的太太说:“你怎么不能把那只鸡早点炖上呢?”
他会问我身边已经37岁的女朋友:“你究竟为什么不结婚啊?”
在他四岁的儿子跑来求助给他找玩具时,他会边走边嘲弄孩子:“你怎么连这么点小事也干不了?!”
虽然他说每句话时态度都很诚恳,脸上也都配着微笑,但我们这帮闺蜜们面面相觑,恨不得早点吃完走人。 似乎更能理解我女朋友,为什么她这些年由一个乐观开朗的小姑娘活得越来越像一个怨妇。
我朋友先生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他们跟人说话也并无恶意,但他们传递出来的信息让接收者感觉却是非常的负面,即使他的本意是出于好心,却总是容易伤到别人。
就像他关心我未婚的女朋友的那句话,因为他紧接着那句话后其实是很热心的想为她介绍他的男性未婚朋友的。
由于提问采取了否定形式,就在表达自己的好意前破坏了彼此的关系,对方心理的阻抗已经起来了,那后面再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有些人,和他们说话就会让你感到快乐
我曾经听一位负责汶川灾区灾后重建的心理专家分享过这样一则故事。
当时在做灾后心理援助时有一位灾区的老人家,快70岁了失去了18位亲人,她特别痛苦,不愿意跟任何人讲话。有一位来自香港的社工接到任务去陪护这位老人,他到她身边后拿了一张凳子坐下开始聊。
结果这个半天不说话的老人,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兴奋,状态越来越好,这位香港社工聊到很晚才回营地。大家都很惊讶,就跑去问老人家,这个香港朋友跟你说什么了?你怎么说那么多话?
老人家说:“这个香港社工什么也没说,就是老问我一句话:“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当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结果老人家说了很多关于她在512里救了多少人,她谈到了她跟小孙女的关系如何好,跟老伴的关系怎么样,谈到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
这个香港社工就是以这样一种好奇的、谦卑的、充满兴趣地引导当事人分享她的生命故事,这就引发了老婆婆积极、正向的想象。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要把自己照顾好,并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去照顾自己,怎样过好后面的生活,怎样积极自在、充满信心走好未来的路。
简单的几句问话,让当事人因此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被提问所支配
同样都是提问,但给人带来的感觉区别如此之大。
日本作家粟津恭一郎在他的《学会提问》中将第一故事中的提问方式叫做劣质提问,第二故事中的提问方式叫做优质提问.
我们也能想象得到,坚持优质提问和劣质提问的人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优质提问具有强大的力量,能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人生轨迹,使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我们要面对一个现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被提问所支配。
心理学上颇有有名的选择注意力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在刚开始观看影片时,测试者就会被问到:“穿白衣的人总共传了多少次球?”在这样的提问下,使观看者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白衣人”身上,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旁边还有一只黑猩猩。
显然,这不是视力的问题,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大脑如果过于关注某一点,其它的信息就很难进入,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提问所控制的,一旦提问改变,具体可见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提问具有强制思考的力量。
当我们被唐突的提问,在听到问题的一瞬间,会开始思考,但这样的提问会使大脑的思维运行出错,从而引发不悦情绪,于是我们就给对方贴上了“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的标签。
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个目标积极的提问自然会带来一段积极的关系,对方乐意回答,而且也有可能在回答你的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新的发现;
相反,一个目标消极的提问会破坏关系,让对方不愿意回答甚至直接把你拉黑。
不同的提问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那怎样才能让自己一直问出优质提问,并且赢得别人的喜爱,从而给彼此的关系赋予正能量呢?优质提问的几个特征是:
让被提问者内心有新的发现;
优质提问的目标是导向积极的未来,而并非消级的过去;
以开放式而非封闭式提问。
要满足以上特征,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1、 用疑问词开头,具体点就是英文中的5W1H。
Why:原因 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o:人员 What:对象 How:方法
就像那位香港义工问的:“你是怎么办到的?”“你当时为什么这样考虑?”
2、 运用提问,帮助对方寻找他内化的理想和价值观,也就是把对方导向未来。
所谓“理想”,指的是一个人希望达到的状态,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由衷想去尝试的事。“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在判断事物时所重视的价值观。
3、 将第1和第2个步骤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就可以让对方思考如何将脚下的路和未来的目标结合起来,怎样走这段路才更好。
如果将这样的句式,用在平时跟孩子的沟通上,就是创造“能在孩子心里实现内化的提问”,效果往往会立竿见影。
比如: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正在做作业,她已经做了两个小时还没能完成。
妈妈过来问:“你怎么还没做完?”或者说:“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
那这样“怎么”开头的提问形式,孩子接受到就是斥责。
如果孩子被反复这样提问,时间久了,可能她内在的声音就是:“我怎么连这个也不会,真是个废物!”自然,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低。
而如果爸爸过来问一些可以刺激孩子求知欲的问题,比如:
“你现在遇到什么困难了?”“要想解答这道目,你觉得应该先从哪里入手呢?”
“把这道算术是题画成图会怎么样呢?”
甚至以后在轻松的环境下,还可以接着问:“你想让爸爸妈妈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给予你什么帮助呢?”
“你觉得要想成为一个你理想中的自己,要具备什么基本的技能呢?”
在这样不断的提问下,这些问题会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孩子心里,逐渐内化,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想:“我要怎么努力才能做到呢?”而不是“我怎么连这个也做不到”。
人只要拥有对未来的希望,就能战胜绝大多数困难。
眼下正被烦恼或难题困扰的人,只要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期待,就能想出解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为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制造出可以对未来产生憧憬的提问。你的提问,有可能使困扰于某个问题的人恍然大悟,从此走向光明的未来,你也因此被亲人或朋友铭记在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提问来问自己,我们的未来还有什么不可能?
问一下自己;“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