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一个团有8个营,上万人的规模,在现实中有没有可能?

一般而言,在一些熟悉军事知识的人来说,部队的建制分为军、师、旅、团、营、连等单位,而从军再往上,编制也各不一,特别是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单位,那更是一锅大杂烩,在近代革命战争中,还出现过纵队、几路军、集团军、军团、兵团等等不同的单位,另外在国民党军中,也还有过整编师这种堪比一个军的编制。

其实部队编制如何?下辖几个部队,部队有多少人,都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衡量的,特别是军以上的单位更是如此,大规模会战就需要用到兵团级别,人数会在6-12万不等,而如果是游击作战,或许只要有十几个人就可以,但这十几个人在作战中,也不可能会告诉敌人自己的人数,他们或许会号称有一个连或者一个营。

其实最直观的一个体现是,在一些抗战剧中,比如《亮剑》中李云龙就曾提到自己一个团有8个营,这也让他们一些老战友十分羡慕,比如孔捷等等,但丁伟很明显不以为然,这说明丁伟的部队肯定也不止这个数,而李云龙在攻打平安县城时,曾一下子召集了上万人,已经接近了一个师的兵力,但对外号称还是只有一个团。

但李云龙所谓的一个团有8个营,在整个抗战历史上是不合理的,理论上一个团按照三三制编制,建制下辖最多三个营,如果人数真的多出来,那么一定会被划分到的部队,或者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团,不然李云龙的新一团、孔捷新二团这些部队是怎么来的呢?

三三制的编制,是根据蒋介石对中央军的编制来的,由于近代史上军阀混战,各个地方军阀部队编制都不一样,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是按照苏联的编制方式的,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三三制,其实这一时期的部队,一个军下辖三个师,一个师下辖3个团,一个团下辖三个营,一次排列开,但由于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收编各路军阀武装,部队编制一度混乱,开始出现了旅级单位。

蒋介石名义上统一全国以后,下令各个部队都按照他的方式去整编,加上后来中德合作时期,各个部队基本上都是按照德械师的编制进行部队的整理,但即便如此,各个军阀武装编制还是十分混乱,有的师就下辖三旅六团(俗称甲种师),而有的师则下辖3个团(俗称丙种师),而且蒋介石对不属于自己的部队,通常在编制上极度苛刻。

八路军在改编之初,下辖两个旅四个团,为乙种部队编制,蒋介石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八路军送到战场上去,借日本人的手来消灭我军,但八路军在战场上遵循客观原则,以游击作战的方式袭扰敌人,直至1940年正面战场形成僵持阶段以后,游击作战逐渐成为主流,而以原来正规部队编制游击作战就很不合适。

所以在不同时期,虽然大家都是一个团,但团的人数按照不同级别也不相同,而李云龙团原先下辖1000多人三个营,属于基干团,而并非是有3000多人的主力团,基干团也遵循三三制原则,只是人数上不足,而地方团就只有500人左右,下辖只有5个连,到抗战后期我军有大团、小团之区别,大团有标准的2500人。直至抗战结束后,我军取消小团改为营,部队陆续整编为拥有正规编制的部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