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家风·《金刚经》篇】出离不是逃离,出世并非厌世(《金刚经》解读礼成)(第53篇·总第2814篇)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53天。
我接触《金刚经》是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子开始的。觉得朗朗上口而且管用实用,心烦了、事多了、遇到困难了、夫妻吵架了、孩子不听话了就想无非梦幻泡影、晨露闪电,都是假象,皆可逝去,也就不跟生活那么较真了。
但问题来了,我不跟生活较真生活跟我较真。心烦、事多、遇困、夫妻吵架、孩子不听话还是会有,每次都被这些所谓的假象拖累得疲惫不堪。于是我就选择逃离,躲着、绕着不去面对。问题又来了,我是暂时清净了,可心烦的事还在、麻烦还在、困难还在、妻子依然不幸福、孩子越来越难管!
苦苦思索多年,发现我忽视了后面“应作如是观”的核心含义。应,是接应、答应、对应、适应、顺应、响应、有求必应的应。意为一切事物、消息、情感,无论快乐与否、积极消极、聚散离合都要在内心接受。心如同一所学校,每天有成群结队上学的孩子,必将敞开大门全盘接纳。但孩子还会下学,下学之后再来上学。
什么是“如是”?
如是一种境界,纯真、干净、朴实、诚挚、接受一切、清净无染,好比一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田地。但这是一块心田,种的是一粒善美的种子,这种子的名字叫作“是”。
一块净土,种了善根,就叫“如是”,而后长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还如同学校,学校就是“如”,学生就是“是”。学校就是个学校,让好学生愈来愈好,让差学生逐渐变好。如是,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如是,同样是一个成长经历;如是,还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观念,所以叫“如是观”。
现在想起来,是我的心不清净、不恭敬、不干净,没有做到“如是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将问题抛弃。问题如垃圾,可以从自己的窗户抛向窗外,可看不见问题并不能说明问题没了,而是转移了。如果经常抛弃问题,那么屋前屋后、家里家外、头上脚下就会被问题堆积。很多人活成了垃圾场、身在烂泥塘还煞有介事地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是“有为法”?
为了权钱名利情色性地奋斗之法,更具体地说是《心经》里所说追求眼、耳、鼻、舌、身、意的满足之法。
我们把这些东西都该看作梦幻泡影、晨露闪电,再大的成绩,再高的位置,再富有的身价,再靓丽的身姿,于历史长河来衡量,拿1万年来作比都是弹指一挥,而1万年在宇宙的视野里也不过梦幻泡影、晨露闪电,因为宇宙已走过千百亿年。
世界如微尘,人是世界的千万分之一的短暂存在。这渺小得可怜、高傲得要命、忙碌的要死的人类总想用追求、征服、吵架、抢夺、战争的方式来求得一时的安心。但怎能安心?你抢过来就有人在你的怀里抢走,你以武力的蛮横而获得一隅家园,但时日不久这家园也会因为别人更武力更蛮横而成为别人享乐的栖息地。
如何让自己拥有快乐和幸福,不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不被日月的光辉遗弃,不被四季的轮回忘记?
答:将有为之法,不管想法、说法、做法、活法都升级无欲之心。
何为无欲?
无私欲。在完成了自己的身体、心灵、情绪、道德修养之后,为家人服务,继而为社会、祖国和世界服务。在服务期间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不惧死亡,不急功近利,不炫耀张扬,而是一心一意、细致精微、满富活力地去做。而后就可以突破梦幻泡影、晨露闪电,活成一束永不熄灭的光。譬如释迦摩尼、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诸多古圣先贤。
如何做到无私欲?
具备“如是观”。
释迦牟尼佛又给了一个概念:如如不动。
这是具备“如是观”之后的境界:时时在心里,永远不退却。譬如释迦摩尼、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诸多古圣先贤。你说有但看不到,你说没有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你说他已经离开,但又觉得他从未走远;你说他不过是个梦幻泡影、晨露闪电,但每次出现在心里都有无穷的力量、无限的温度、无尽的感恩。
这叫什么?
如如不动。
如何做到如如不动?
佛说: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qi)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阿僧祗是佛家的计数单位,代表着无限大、无限多。而前面又加个定于:无量。是不计其数,不可估量。
把不可估量、无可限量之多的世界宝物,所有宝物都捐赠出去,但还不为所动。这是对社会精英、高级人物的要求。佛又忠告普通人——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没有钱、没有权、没有资产,但你们有祝福,可以祝福世界安好、人类幸福、祖国富强、社会文明、家风善美,还有,祝福自己健康、担当、豁达、无私欲。
佛把高级人物、普通人群都照顾到了,也都告知如何去做了。但话锋一转,假如还能读诵《金刚经》,或者只诵读《金刚经》里的这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胜过所有的捐赠、一切的祝福!
如果奉行这部经典,无论是在寺院修行的男女法师,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以及普通大众和社会精英,都会很幸福,很欢喜,活得很有力量,死得超然洒脱!
原文为: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是积极、热情的,让人在安静中思考如何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做得更广泛;《金刚经》是大气、厚重的,让人在经久不息的能量里用心之博大包容世界大千、六道轮回、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从而设身处地的做好自己、关爱他人;《金刚经》是恢弘和率真的,给所有人打开一个重新观察生命的窗口,看到窗外星河灿烂、山川壮美,自己正与岁月同行;《金刚经》是无欲、无求的,让我们把身之所有、家之所藏捐赠给生命、良知和灵魂,于是我们的生命、良知和灵魂无比瑰丽。
佛家修出离心,目的是离开这受苦的世界,到彼岸去寻找幸福。这并非逃离。想达到彼岸世界需要具备极高的道德素养,为这个世界做出极大地贡献。不然,彼岸不会接收。所以,出离并非逃离。
佛家修出世心,出世的目的是换一种方式活着,继续为这个世界服务,融合分歧、阻止抢夺、规避战争、关爱世界,从而合理合情合法、毫无牵挂、没有羞愧的到彼岸世界。所以,出世不是厌世。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今天礼成。我大言不惭又无比谦恭地解读了这部伟大经典,期间有不妥之处希望诸位师傅、方家、老师和朋友给予指正,我将无限感激。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与其他解读不同,是以如何教育孩子、和悦夫妻、修养身性为落脚的。历时半年,身心愉悦,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金刚经·第32品》: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qi)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作者简介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政协委员。

曾任中央党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